化“礙”為“愛” 讓幸福生活更“暢行”
在閩江公園無障礙主題公園,殘障人士正體驗無障礙運動設施。
閩江公園無障礙主題公園全景
福州火車站南廣場“雙C”弧形無障礙通道
殘障人士乘坐輪椅體驗福州上下杭景區公共無障礙設施。
在閩江公園無障礙主題公園,設有不同人群視角體驗區。
福建省急救中心120調度中心調度員展示聽障人士呼救同步接入120呼救平臺系統。
核心提示
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讓殘障人士、老年人、兒童等特殊群體平等、充分、便捷地融入社會生活,是提升“民生溫度”、增加“幸福厚度”的應有之義。
近四年來,我省將“無障礙設施品質提升”列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累計投入11295.65萬元,實施家庭無障礙改造30822戶,超額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的23.29%;在全國率先實現省、市、縣三級急救中心無障礙呼救功能全覆蓋,讓全省16.6萬聽力、語言障礙人士在尋求急救時告別“無聲困境”……化“礙”為“愛”,讓幸福生活更“暢行”。
從“無障礙家庭”到“無障礙生活圈”
“以前家裏的灶臺七八十釐米,我得爬上高凳子才能煮飯;門口坡道較陡,我進出困難。如今,一切都改變了,煮飯再也不用爬上爬下,進出方便多了!”4月2日,吳福星高興地對來訪的晉江市磁灶鎮殘疾人聯絡員張婉玉説。
吳福星是磁灶鎮大埔村人,患有先天性下肢功能障礙,身高僅1米左右,是村裏的低保戶。2022年,他被列入磁灶鎮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對象。
“我們為他量身定制了低位洗菜池和低位灶臺。”張婉玉説,同時,家中的窗簾、燈具、空調通過語音或者手機就能控制開關;墻壁上、樓梯旁、大門口,都裝了扶手;衛生間淋浴噴頭能升降,還裝了報警器,若遇危險能快速通知家人。
改造中,殘聯工作人員發現吳福星有就業意願和需求,便聯繫殘疾人電商孵化機構對他進行培訓。如今,吳福星居家做電商客服,有了相對穩定的收入。
發生在吳福星身上的溫情故事,是我省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的一個縮影。
“我們將吳福星作為示範戶,打造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的‘晉江樣板’。”晉江市殘聯維權發展部主任卓世旭説,晉江市在全省率先推出“整鎮推進、一戶一案、智慧加碼、綜合幫扶”的模式,在省級財政補貼每戶4800元的基礎上,市財政為每戶再配套2000元補助資金。同時,引入監理單位全程參與品質監督。
讓行動障礙人士住得舒心,還要讓他們出行安心。
“以前,許多路段坡陡、臺階高,活動範圍有限。如今,經過無障礙改造,我出門方便多了,生活圈也變大了!”4月13日,家住泉州市洛江區的居民謝金全坐著輪椅,在萬安街道跑了20多公里的路。
謝金全説,前年,政府免費為他家進行無障礙改造,去年,區殘聯又邀請他參加萬安街道無障礙改造體驗。令他驚喜的是,無障礙改造後的街道,從家門口到小區公共場所,再到周邊景區,不僅有無障礙衛生間、無障礙電梯、無障礙通道,景區還設有殘疾人專用停車位,進出有特殊人群專用通道。
這是2024年全省無障礙設施樣板區項目。“經充分調研,洛江區創新打造‘雙圈’樣板,即‘無障礙10分鐘生活圈’與‘無障礙文化遊覽圈’。”泉州市住建局工程師李序摯介紹説,洛江區對電梯、衛生間、坡道等進行無障礙改造,打通“居家—樓棟—小區—公共場所”無障礙通行道路,形成了以安達路、萬榮街、萬興街、萬盛街等6條街道沿線小區為代表的“無障礙10分鐘生活圈”。
同時,結合轄區內橋南社區文化古跡多的特點,對線路的通道、衛生間、服務窗口、出入口等進行無障礙改造。在景點出入口安裝智慧服務樁,提供語音導覽、地圖導覽、文字説明等信息無障礙服務,形成“無障礙文化遊覽圈”。
近四年來,省級財政每年安排補助資金5000萬元支援各地無障礙設施改造提升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27個無障礙設施樣板區建設、1800多個場所無障礙設施改造。
從“一座園”到“一座城”
“推窗見綠,出門見園,行路見蔭,‘千園之城’是福州市民家門口的生態福利。”福州市人大代表、中國石油福建銷售公司副總經理陳勇建議,在城區內打造一座無障礙關愛主題公園,為包括殘障人士在內的人群提供無障礙休閒空間。
陳勇一直關注弱勢群體特別是殘障人士的境況。在調研中,他了解到殘障人士、小善公益服務中心創辦者郭兵熱衷於推動無障礙設施建設,便多次找他交流,在福州城區打造無障礙主題特色公園成了他們的共同話題。
2023年福州市兩會期間,陳勇提出打造無障礙主題特色公園的建議,引起廣泛共鳴。福州市人大常委會將該建議納入年度重點督辦建議之首。當年10月,福州閩江公園無障礙主題公園項目破土動工,2024年6月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各方人士。
4月7日上午,在郭兵引導下,記者走進閩江公園無障礙主題公園。沿著長長的盲道,可以看到各種“量身定制”精心設置的無障礙設施。
郭兵告訴記者,他參與了公園的立項、設計、體驗等工作。佔地約1公頃的無障礙主題公園,鋪設了長達550米的盲道,配備了6套無障礙設施與9套無障礙器材,設置了特色體驗區,涵蓋全齡休閒、運動體驗、理念宣傳、科普互動、感官花園和無礙交流等多個維度。“這裡不僅是一個供人休憩的綠洲,更是一個促進無障礙環境知識普及、弘揚無障礙文化的教育基地。”郭兵説。
“公園的無障礙環境設計都藏在小細節裏。”郭兵介紹,公園的進出口標識,除了有中英文,還增加了盲文;桌椅增設扶手,可供老人或體弱的人借力站起身;在感官花園區,花箱採用懸空設計,方便行動不便者欣賞花色、聞到花香;園內的互動裝置採用安全的弧形邊角,有效避免了磕碰傷害……
公園西北角,是一條無障礙宣教長廊,長廊內,古今中外殘障名人交織呈現:經濟學巨匠約翰·納什、畫壇大師梵谷、音樂天才華彥鈞(阿炳)、社會活動家海倫·凱勒、作曲家貝多芬、舞蹈藝術家邰麗華以及勵志作家張海迪等。長廊還展示《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內容,以及全國、全市的無障礙建設歷程。
從“一座園”到“一座城”,這些年來,福州無障礙設施的提升,讓郭兵深有體會。他説,過去,因沒有無障礙廁所,自己外出全程不敢喝水;現在,每個公廁都配有第三衛生間,有的公廁還安裝了向下傾斜5度角的鏡子,方便坐輪椅的人照鏡子。過去,因公園無障礙設施不成熟,導致殘疾人逛園不便;如今,不僅有了無障礙社區生活圈,還有無障礙主題公園……2024年,福州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殘聯確認為全國無障礙建設示範城市,是全省唯一被確認的設區市。
陳勇希望,未來有更多無障礙主題公園和無障礙生活圈在八閩大地建成,讓行動障礙人群出行處處坦途,共用社會美好。
告別“無聲呼救”困境
“無聲呼救”誰人知?發生急症或意外時,撥打120急救電話,告知接線人員事件發生地點、主要症狀等關鍵信息,是啟動急救流程的第一步。然而,對聽力、語言障礙人士而言,這個看似簡單的溝通動作,卻“勢比登天”。
2023年9月1日實施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明確,醫療急救等緊急呼叫系統應當逐步具備語音、大字、盲文、一鍵呼叫等無障礙功能,對違反該法規定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檢察機關可提起公益訴訟。
“很長一段時間裏,‘120呼救’並未惠及聽力、語言障礙群體。”石獅市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部主任陳長沙説,去年5月,該院在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時發現,石獅市現有聽力、語言障礙人士835人,因120急救系統僅支援語音呼救,長期以來,這一群體在緊急情況下難以自主求救,生命健康安全面臨重大隱患。而相關單位則因“使用人數少”,未予重視。
為破解難題,石獅市檢察院于去年6月組織召開公開聽證會,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殘障人士代表等共同研討解決方案。聽證員一致認為,“生命權無小事,少數群體的權益更需重點保障”。
緊接著,石獅市檢察院向行政主管部門發出檢察建議,要求完善急救系統文字呼救功能,並加強宣傳推廣。
在檢察機關的督促下,石獅市急救中心僅用一個月便上線“石獅120急救”小程式,增設“聽障人士呼救”平臺,實現一鍵定位、文字輸入病症、實時推送求救信息至調度系統等功能。同時,石獅市殘聯聯合急救中心開展網格化培訓,通過村居網格員“一對一”指導聽障人士操作,確保功能落地見效。
一域突破,全省共用。去年9月,省檢察院與省殘聯聯合開展調研時發現,全省持證殘疾人有91.6萬人,其中聽力、語言障礙群體有16.6萬人,而全省有71家120醫療急救中心,僅8家的急救系統具備文字呼救功能,其餘63家的急救系統僅能接收電話呼救,不具備文字信息報送和文字呼救功能。
2024年11月,省檢察院向省衛健委發出磋商函,並多次進行座談交流,共同研究實施方案和工作舉措。借鑒石獅市120醫療急救呼救功能改造做法,在各地原有醫療急救系統端口接入“一鍵呼救”微信小程式,增加文字呼救模組。這樣一來,無需重新搭建新的系統,可大大縮短時間、減少成本,患者在原有的熟悉端口就能找到無障礙呼救入口。
4月11日,福建省急救中心120調度中心負責人陳媚向記者展示,身處福州城區的聽力、語言障礙人士若遇緊急情況,在手機上搜索“福州急救便民服務”微信小程式,並授權位置信息,就能使用“聽障人士呼救入口”接入120呼救平臺。聽障人士呼救時,系統會將聽障求救者的地理位置和聯繫方式實時同步到120急救中心平臺上,調度員通過圖文與其交流,從而迅速安排救護車出診。
今年2月,我省在全國率先實現省、市、縣三級急救中心無障礙呼救功能全覆蓋——全省71個急救中心實現文字、視頻、短信多渠道呼救報警。
省衛健委有關工作人員表示,該系統功能建成後,將大大提高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保障能力和工作效率。同時,宣傳推廣普及操作方法,有助於提高群眾對無障礙呼救功能的知曉率、使用率、滿意率。(記者 何祖謀 文/圖)
記者手記
無障礙環境建設要兼顧“有沒有”與“好不好”
近年來,我省多地將加快發展無障礙事業列入政府重點工作內容,無障礙設施品質提升取得諸多成效,全齡友好、全民共用的無障礙環境正逐漸構成。
不可忽視的是,我省在無障礙環境建設方面仍有不足,主要表現在:無障礙基礎設施存在碎片化、非標準化的情況,甚至被侵佔挪用的現象;基礎設施建設“適老化”“適兒化”“普惠化”不足,評價基本還停留在“有沒有”而非“好不好”;對無障礙理念的宣傳不夠具象化,公眾參與感不足,對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理解存在誤區。
隨著《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深入實施,無障礙建設在繼續解決“有沒有”的同時,更加著力解決“好不好”“管不管用”的問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例如,深圳市各級殘聯細化出臺配套標準規範和政策指引,從頂層設計上完善無障礙城市建設的制度體系。有關單位把無障礙規劃設計嵌入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源頭,以高於國家無障礙設計標準的要求,為無障礙建設提供設計規範。同時,建立無障礙城市建設督導機制,制定相應督導制度和流程,推動無障礙設施管理機制從“階段性督導”轉變為“全過程參與”,讓無障礙建設形成管理閉環,真正實現無障礙設施好用、管用。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