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索 引 號:-
發文字號:-
發佈機構:-
生成日期:-
有效性:有效

關於制定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建議的説明

黃小晶
2010-11-27 01:08
| | | |

(二0一0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中共福建省委關於制定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是在省委常委會直接領導下研究制定的。孫春蘭書記對《建議》起草工作高度重視,就規劃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指導性意見,多次主持會議對《建議》進行討論研究。在提交這次全會審議前,省委廣泛徵求了各地區各部門黨委(黨組)、省級老同志和部分十七大代表的意見,聽取了各民主黨派、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以及專家學者、省政府顧問的意見。《建議》的形成過程,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過程,是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過程。《建議》經這次全會審議通過後,省政府將據以編制“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請省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批准後頒布實施。現在,我受省委常委會的委託,對《建議》作幾點説明。

  一、關於“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情況

  “十一五”時期是我省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建議》對這五年的發展作了扼要、客觀的回顧總結。五年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胡錦濤總書記等中央領導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福建服務全國發展大局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舉辦全省領導幹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專題研討班,開展各設區市工作調研檢查,組織黨政代表團赴天津學習考察,不斷明晰發展的思路、辦法和舉措;省委八屆九次全會作出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戰略部署,充分激發和調動全省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福建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積極爭取中央在規劃、項目、政策等方面支援海西建設,國家部委對廈門經濟特區、平潭綜合實驗區、臺商投資區、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等的特殊政策相繼出臺;集中力量大幹150天、打好五大戰役,辦好貼近群眾生活需要的惠民實事,密集出臺一批惠民政策,形成福建新一輪發展熱潮。

  五年來,我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成就,“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可以如期完成。一是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初步預計,2010年全省生産總值、每人平均生産總值、財政總收入均可實現比2005年翻一番。二是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石油化工、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投産或開工,工業拉動作用日益增強,物流、金融、旅遊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加快,“數字福建”建設提升了信息化應用水準,具有福建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初步形成。三是基礎設施全面改善。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五年突破2.7萬億元,超過1949-2005年的總和。其中,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完成投資3800億元,比“十五”時期翻了兩番。三大港口整合與發展、“三縱六橫九環”鐵路網和“三縱八橫”高速公路網建設加快推進,十大防災減災工程基本建成。新增幹線鐵路504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327公里、港口吞吐能力1.7億噸、電力裝機容量1720萬千瓦。四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農村工作機制創新、國有企業改革重組、民營經濟發展、文化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機關效能建設等不斷推進。五是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結構優化,利用外資規模擴大、品質提高,全方位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六是閩臺交流合作先行先試,直接“三通”全面實現,平潭開放開發全力推開,前沿平臺功能更加凸顯。七是生態省建設持續推進。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進一步加強,森林覆蓋率保持全國第一,生態環境品質名列全國前茅。八是成功舉辦了海峽論壇、全國特奧會、“5·18”海交會、“9·8”投洽會、“6·18”項目成果交易會、泛珠大會等重大活動,有效聚集發展要素,進一步樹立了良好形象。

  五年來,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重視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義務教育各項指標保持在全國較高水準,全面實行真正免費的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基本覆蓋全省城鄉居民,在全國率先推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將農民工納入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突破7000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比2005年翻一番。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果。

  五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五年,我們面臨的發展環境複雜多變,面對的風險挑戰歷史罕見。我們成功克服了雨雪冰凍災害、強颱風襲擊和特大暴雨洪災等重大自然災害影響,保證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我們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堅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堅決實施中央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所有計劃,全力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持續推出加強“三農”、振興産業、科技創新、擴大投資、拉動消費、穩定出口等一系列舉措,著力扶持中小企業經營發展,著力解決經濟運作中的突出問題,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好勢頭,併為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實踐證明,過去的五年是我省社會生産力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是福建在全國大局中的地位顯著提高的五年。“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省人民凝心聚力、團結奮鬥和各方面大力支援的結果。

  二、關於“十二五”規劃的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十二五”是福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時期。根據十七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八屆九次全會的戰略部署,立足我省客觀實際,《建議》提出制定“十二五”規劃的總體要求,這就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國務院支援海西建設《意見》,堅持“先行先試、加快轉變、民生優先、黨建科學”,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跨越發展為主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立足點,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強化産業群、城市群和港口群支撐,促進對臺交流合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推動又好又快發展,大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為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決定性基礎。

  《建議》的一個最鮮明特點,就是明確提出“十二五”規劃的主題是科學發展。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豐富和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只有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才能從根本上把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要求;才能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才能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

  《建議》另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明確“十二五”規劃的主線是加快轉變、跨越發展。這體現了中央精神,符合福建實際,順應群眾期待。主要考慮:一是搶抓機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家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支援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兩岸交流合作中發揮先行先試作用。胡錦濤總書記等中央領導來閩考察發表重要講話,希望福建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福建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責任更加重大,服務全國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的使命更加重大。我們要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責任感、緊迫感和危機感,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全力推動又好又快發展。二是努力突破。未來五年,我省面臨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投資帶動、消費拉動較弱,産業規模不大、産業層次較低、産業集聚度不高,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深化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社會矛盾明顯增多,等等。解決前進道路上的矛盾和問題,必須牢牢把握髮展第一要務,走出一條加快轉變、跨越發展的路子,在轉變中實現跨越,在跨越中促進轉變。為此,《建議》提出了“六個堅持”的基本要求:即堅持先行先試和深化改革、堅持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堅持科技進步和創新引領、堅持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堅持實施全方位大開放戰略。這“六個堅持”相互聯繫、相互促進,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明確了加快轉變、跨越發展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點。

  在綜合分析現有發展基礎和未來五年宏觀環境、階段特徵、動力支撐的基礎上,《建議》提出了“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包括經濟發展、結構調整、社會建設、改革開放和海西地位作用五個方面。這些發展目標任務的提出,充分體現了戰略性、前瞻性、指導性的要求,體現了先行先試與可行可為的統一。一方面圍繞“兩個力爭”,落實好發展的速度、品質和效益;另一方面更加突出調整經濟結構和保障改善民生,體現科學發展的主題和加快轉變、跨越發展的主線。“十二五”規劃將根據《建議》精神,提出包括部分約束性指標在內的具體指標,提交省人大審議。

  三、關於“十二五”時期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

  《建議》圍繞加快轉變、跨越發展,對擴大內需、産業支撐、城鄉統籌、基礎設施、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內容進行了專門闡述。這裡,重點説明以下幾個問題。

  (一)積極落實擴大內需戰略,推動經濟持續較快增長。擴大內需是一項長期戰略方針。充分挖掘內需潛力,著力擴大消費、增加投資,形成內外需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是促進經濟長期穩定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十二五”時期,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更加明顯。應當看到,我省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還不協調,必須下大力氣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這裡重點説明兩點:一是提高城鄉居民消費能力。近年來我省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速快於全國,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2009年均居全國第七位。應該説,我省居民已經具有一定的消費能力和基礎,要根據中央的部署,穩步增加政府支出用於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經營性和財産性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通過提高消費能力,優化消費環境,拓寬消費領域,引導消費結構升級。二是強化投資支撐帶動。現階段沒有投資,就不會有適度的經濟增長。今天的投資和項目,就是明天的生産力、明天的結構優化。要深入實施項目帶動,用高水準、有品質的增量改造存量、提升總量。大力吸引戰略投資,擴大民間投資,力爭投資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準,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翻番,同時要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品質效益。

  (二)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必須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農業基礎,加快農村發展,增進農民福祉。《建議》強調了四個重點:一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我省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只有全國平均水準的30%,在有限的土地上發展農業,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堅持用發展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增強保障供應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抵禦風險能力。二是加快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近年來,我們通過實施標準農田、“六千”水利、“年萬里”農村路網等一批重點工程,極大地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要統籌城鄉建設佈局,完善強農惠農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推動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三是積極拓展農民增收渠道。今年我們實施農民增收“八大工程”等一系列舉措,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實際增長有望超過7%。“十二五”期間城鄉居民收入要實現翻番,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要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增加生産性收入;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增加經營性收入;拓寬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和就近轉移渠道,增加工資性收入;保障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方面收益,增加財産性收入。四是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我省農村工作機制創新走在全國前列,通過率先推進集體林權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使農民迸發出極大的積極性。在新的階段必須持續推進農村改革深化和農村工作機制創新,進一步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三)建設東部沿海地區先進製造業重要基地,構建現代産業支撐體系。近年來,我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制定實施14個重點産業調整振興方案,壯大38個重點産業集群、21個成長型産業集群和産業基地,推動發展廈門火炬高新區電子信息、福清融僑開發區光電顯示、福州高新區、泉州臺商投資區等12個千億産業集群(基地),以及若干個500億級産業集群(基地),建設湄洲灣、古雷2個大型石化基地,打造50家年銷售收入超百億企業。目前三大主導産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34%,福廈沿海地區被列為全國首批9個電子信息産業基地之一,裝備製造業出口交貨值居全國第八位,今年工業總産值將突破2萬億元。《建議》強調了四個方面:一是提升先進製造業發展水準。要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進重點産業調整振興,著力建設大項目、培育大企業、發展大産業、打造大基地、塑造大品牌。二是加快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發展。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是搶佔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要舉措。我省確定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海洋高新産業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重點,要準確把握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趨勢,加快實施産業創新工程,推進高新技術産業化,努力形成新的産業支撐主體。三是加快發展服務業。服務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和重要增長點,要加快發展生産性和生活性服務業,大力發展城市服務經濟,加快建設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推動物流、旅遊等服務業成為新的主導産業。四是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我省海洋資源得天獨厚,海洋經濟規模居全國第四位,但海洋新興産業開發水準還不高。要堅持陸海統籌,以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省份為契機,突出海洋科技創新和臨海産業發展,打造海洋經濟強省。

  (四)優化空間開發格局,加快城鄉區域一體化發展。《建議》從六個方面加以強調,主要是:優化區域發展佈局、支援內陸地區加快發展、加快發展海峽西岸城市群、壯大縣域發展實力、加快小城鎮建設發展、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融合發展。這裡重點説明兩個問題:一是優化區域發展佈局。這對於調動九市一區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優化生産力佈局具有重要意義。要堅持優化區域發展佈局與落實主體功能區定位有機銜接,統籌推進沿海內陸聯動發展,把加快建設十大新增長區域作為推動跨越發展的重要舉措。繼續加大對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偏遠山區、海島等的支援,促進統籌協調發展。二是加快推進城鎮化。城鎮化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強勁動力,對於擴大內需、增加就業、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具有重要意義。2009年我省城鎮化率51%,在東部省(市)排名第五,城鎮化發展的空間很大、潛力很大。要協調推進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發揮省會城市和經濟特區的龍頭帶動作用,發展福州和廈漳泉兩大都市區,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城鄉統籌的關鍵環節,把小城鎮建設作為城鄉統籌的重要抓手,加快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

  (五)拓展對外開放綜合通道,完善現代基礎設施保障體系。近年來我省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高速公路總里程今年底將達到2350公里,83%的縣市可在1小時內上高速,鐵路正線里程突破2000公里,福建進入了雙線快速運輸的高鐵時代,鐵路、高速公路在建規模均超過2000公里。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是福建跨越發展的重要保障,《建議》對交通、港口、能源、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思路和重點作了強調。一是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這有利於發揮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組合效率和整體優勢。“十二五”時期,要以完善高速公路網、現代鐵路網、空港佈局和物流體系為突破口,建設大港口,打造大通道,發展大物流。二是發展壯大海峽西岸港口群。港口是福建的一大優勢、一大潛力。到今年底全省港口總吞吐能力預計可達3.2億噸,集裝箱年吞吐量突破800萬標箱。要繼續加強港口資源整合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廈門國際航運樞紐港建設,優化提升福州港,加快開發湄洲灣港,積極發展“陸地港”、“飛地港”,打造面向世界、服務周邊及中西部地區發展的現代化港口群。三是打造東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福建是能源資源缺乏的省份,省內一次能源自給率今年為27%左右,2015年將降到20%,並將繼續逐年下降,迫切需要輸入更多的一次能源資源,以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此,近年來我們陸續推進了一批核電、氣電、煤電和電網項目,“十二五”時期要加快形成火電、核電、風能、潮汐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結構優化、多元發展的格局,加強特高壓等智慧電網支撐,擴大煤炭、石油、液化天然氣等能源供應渠道,構建穩定高效的能源産業體系和供應基地。四是提升城鄉防災減災能力。福建是我國颱風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同時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地震帶,防災抗災減災任務繁重。我們必須把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作為當務之急,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海洋、氣象、地震、地質、森林等自然災害防控體系。

  (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升生態文明水準。《建議》從三個方面加以強調:一是持續推進生態省建設。省委提出到2017年建成生態省,有一系列具體的考核指標。要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推進新一輪城鄉造林綠化工作,大力推進“森林福建”建設,增加森林碳匯,強化城鄉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區。二是加快發展迴圈經濟。這是對“大量生産、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一種根本變革,是解決資源環境瓶頸約束的根本性舉措。要從資源開採、生産消耗、廢物産生、最終消費等各環節入手,加強資源迴圈利用,鼓勵迴圈生産、清潔生産,加快低碳産業發展。三是全面推進節能減排。節能減排是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重要的約束性指標。雖然我省“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可以如期完成,但問題還不少,特別應當看到“十二五”節能減排涵蓋面更廣、要求更高(新增氨氮、氮氧化物兩項指標)、難度也更大,必須進一步落實目標責任制,推進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節能減排工程,加強節能減排新技術、新産品、新裝備的研發及應用,加快淘汰落後産能。

  四、關於“十二五”時期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務

  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任務,是加快轉變、跨越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裡,重點説明三個問題:

  (一)深入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建設創新型省份,科技是支撐,教育是基礎,人才是關鍵。我省2006年出臺了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今年9月頒布了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目前正在制定全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建議》結合實施我省這三個規劃綱要,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強化科技進步和創新引領。健全科技創新的有效投入機制,大力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佔GDP的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準。二是加快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目前,覆蓋人口70%的地區實現“雙高普九”,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每萬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數均超出全國平均水準,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比重連續七年居全國首位,教育惠民力度不斷加大。同時也應當看到,我省優質教育資源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的需求,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任重道遠。我們要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快縮小校際、城鄉、區域教育差距,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三是加快建設人才強省。完善多元化人才投入機制,創新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使用、流動配置、激勵保障機制,完善人才與項目、技術、資本對接機制,營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

  (二)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多年來,我們堅持集中新增財力辦好惠民實事,今年重點推進“校安、醫改、文化、養老”等四大民生工程,最近又確定了十項事關群眾利益的實事。《建議》從四個方面加以強調:一是積極擴大就業促進創業。據測算,“十二五”期間,我省城鎮每年需解決就業的勞動力達60萬人左右,全省年均需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34萬人,同時就業結構性矛盾也比較突出,“招工難”與“就業難”現象並存。為此,要全面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提高勞動者創業就業能力,健全公共就業服務機制,努力實現比較充分的社會就業。要保障勞動者權益,建立企業和職工利益共用機制,健全勞動關係三方協調機制。二是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經過多年努力,我省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但還不完善,統籌層次有待提高。要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方針,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養老、醫療、社會救助體系,加快以公共租賃住房為重點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建立滿足多元化需求的住房保障體系。三是著力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準。我省積極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省市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體系基本建成,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1.3%,新農合參合率達95.3%以上,但全省衛生資源總量依然不足,“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仍較突出。要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鼓勵社會資本創辦醫療機構,完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滿足群眾多樣化的醫療衛生需求。四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穩定是第一責任,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什麼事情也幹不成。近年來我省不斷深化“平安福建”建設,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三項重點工作,社會保持安定穩定。要完善社會管理格局,創新社會管理方式,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三)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凝聚力和發展實力。加快轉變、跨越發展不僅要提高經濟發展的“硬實力”,更要提升文化發展的“軟實力”。《建議》提出了三個方面的任務:一是提升人民群眾文明素質和創造活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根本,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拓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進思想道德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二是加快建設文化強省。近年來我省以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為重點,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設文化産業五大工程,文化産業不斷發展壯大。“十二五”期間要加快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拓展八閩特色文化品牌效應,提高文化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三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主要是加快構建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鼓勵創新文化産品、文化傳播方式、文化業態,增強文化市場活力。

  五、關於“十二五”時期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主要任務

  我省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不斷增創改革開放新優勢是推動跨越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加快改革攻堅步伐,形成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建議》強調了五個方面:一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這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務公開,完善績效評估制度,提高執行力和公信力,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二是穩步推進地方財稅體制改革。要科學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的事權,建立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推進省管縣財政管理方式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深化部門預算和國庫集中收付管理制度改革,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三是推進區域性金融服務創新。這是實現經濟金融互動雙贏的內在要求。近年來,金融支援福建發展的靈活性、穩健性不斷增強,2009年全省增量存貸比高於全國平均水準23.59個百分點。推動跨越發展迫切需要發揮金融的核心作用,重點推進多渠道融通信貸資金、多領域創新金融服務、多層次擴大直接融資、多方位拓展保險功能、多層面促進閩臺金融合作、多平臺支援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構建完善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四是繼續增強市場主體的動力活力。近年來我省國企改革逐步深入,尤其是去年組建了投資、能源、交通、外貿、華僑實業五大集團,國有資本營運效率進一步提高,要加快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完善國有資産監管制度,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2009年民營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達65.8%,發展水準繼續提高,要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使民營經濟的活力、實力都有一個新的提升。五是增創廈門經濟特區發展新優勢。廈門經濟特區設立30年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但目前輻射帶動作用還不夠充分。要抓住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全市的機遇,全面推進創新型國家試點城市建設,加快綜合配套改革,增強開放競爭優勢和區域樞紐功能,進一步提升島內、拓展島外,更好地發揮窗口示範和龍頭帶動作用。

  (二)實施全方位大開放戰略,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準。《建議》提出五項重點任務。一是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我省是外貿大省,去年出口額相當於GDP的29.8%,高出全國5.7個百分點。必須繼續穩定和拓展外需,保持出口競爭優勢,加快形成大外貿、大企業、大品牌為主導的外貿出口結構,發展服務貿易,擴大轉口貿易,提升進口貿易。二是提高利用外資水準。當前我省利用外資增長態勢較好,要繼續推動引資方式多元化,拓寬引資渠道,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密切與國際戰略投資者合作,堅持引資與引智結合,支援企業用好境內外資本市場。三是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改革開放以來,我省批准境外投資企業1045家,對外直接投資存量23.68億美元,投資的國別(地區)超過70個。要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鼓勵企業加快建立境外生産、行銷和服務網路,推動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培育形成一批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四是推進各類開發園區創新發展。我省現有省級以上開發區87個,其中國家級21個,總體上發展態勢良好,但功能作用發揮還不夠充分。要採取有效措施,支援和推動開發區成為優勢産業的集聚區、科技創新的先導區。五是深化閩港澳僑經濟合作。港澳是我省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截至2009年,累計實際利用港資447億美元,實際利用澳資12億美元。閩港合作八大平臺和閩澳四項合作紮實推進,並賦予新的內涵和活力。要充分發揮閩港、閩澳經濟合作促進委員會的作用,豐富閩港澳合作內容,拓展多領域合作。福建僑力資源豐富,有1200多萬閩籍海外華僑華人,他們投身祖國建設、回鄉投資興業積極踴躍。要密切與華僑華人的溝通聯繫,增進情誼,做好引資引智工作。

  六、關於“十二五”時期深化閩臺交流合作的主要任務

  中央高度重視福建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發揮“五緣”優勢,構築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臺,是我們的重大歷史使命。《建議》就推進新形勢下閩臺交流合作作出了全面部署。這裡,主要説明兩點。

  (一)增創閩臺合作發展新優勢,建設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建議》提出了三個方面的任務:一是建立完善的合作長效機制。抓住ECFA實施的有利時機,加快建立有利於促進投資便利化、拓展貿易發展、産業深度對接、人員直接往來管理、地方與民間緊密交流互動的機制。二是加快推進産業深度對接。結合實施省裏已經出臺的政策措施,加快沿海一線的産業對接,抓好一批重大台資項目,打造兩岸經濟融合新亮點。三是拓展閩臺交流交往領域。提升閩臺交流合作的各類平臺,構建兩岸直接往來最便捷的綜合樞紐和主通道。

  (二)加快平潭綜合實驗區開放開發,建設兩岸同胞共同家園。平潭開放開發是中央的決策部署,是拓展先行先試的重要抓手。在兩岸各方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援下,平潭的開放開發已全面展開,設立了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並賦予設區市及部分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編制完成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並上報國務院審批;平潭海峽大橋一橋、漁平高速公路將於年底前竣工通車,環島公路一期、平潭海峽大橋復橋等項目開工建設;海峽如意城、微電子産業園等一批項目簽約,嵐城、金井、壇南灣、澳前等組團開發先行啟動,開發建設形成良好勢頭。《建議》從三個方面提出加快平潭開放開發的重點工作:一是建設兩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試示範區。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探索“五個共同”合作新模式,把實驗區建成兩岸同胞合作建設、先行先試、科學發展的共同家園。二是高標準推進綜合實驗區開發建設。加快建設島內基礎設施體系,完善公用事業,優化産業佈局,加快形成中心商務區、科技文教區、港口經貿區和旅遊休閒區。三是創新綜合實驗區體制機制。加快實驗區與行政區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改革,加強與國內外優勢企業戰略合作,著力形成大建設、大開發格局。

  《建議》強調,凝心聚力,團結奮鬥,為“十二五”發展提供堅強保證。就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加強軍政軍民團結等方面作了專門闡述,要求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不斷完善科學的幹部選拔任用機制,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群眾工作,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大治庸治懶力度,以優良黨風促政風帶民風。

  做好“十二五”時期的工作,對於推動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省委的領導下,凝心聚力,乘勢而上,為實現《建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而努力奮鬥!

附件:

來源:福建日報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糾錯 評論

政策文件
文字解讀
圖片解讀
線上訪談
相關報道
視頻解讀
媒體解讀
新聞發佈會
媒體評論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