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FJ00100-0302-2021-00197
發文字號:閩政〔2021〕11號
發佈機構:福建省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2021-06-27
有效性: 有效 失效 廢止

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福州都市圈發展規劃的通知

閩政〔2021〕11號
來源:福建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2021-07-09 11:28
| | | |

福州、莆田、南平、寧德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省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福州都市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經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規劃》實施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推動福州與周邊城市協調聯動、提升都市圈整體發展水準為方向,以基礎設施、産業與創新、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等領域協同為重點,努力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實現共建共治共用、同城化同家園,為全方位推進高品質發展超越提供有力支撐。

  福州、莆田、南平、寧德市人民政府和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是福州都市圈建設的責任主體,要切實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加快構建都市圈協商合作、規劃協調、政策協同、社會參與等促進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共同編制專項規劃,科學制定年度計劃,謀劃推進合作事項,凝心聚力推動各項目標任務落地落實。《規劃》涉及的重大事項、重大政策和重大項目按規定程式報批。

  請省發改委會同省直有關單位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指導,在有關規劃編制、體制機制創新、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援,努力為《規劃》實施創造良好環境。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21年6月27日

  (此件主動公開)

  

  福州都市圈發展規劃

  2021年6月

  目   錄

  前  言

  第一章  發展背景

  第一節  重大意義

  第二節  發展基礎

  第三節  機遇挑戰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三節  戰略定位

  第四節  發展目標

  第三章  共築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第一節  構建都市圈網路化空間格局,強化T型發展走廊

  第二節  打造“一主一副”雙動力源

  第三節  推動重點跨界地區協同發展

  第四節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第四章  共建區域樞紐引領、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體系

  第一節  提升福州樞紐能級,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第二節  加快T型大通道建設,暢通區域間合作渠道

  第三節  完善內部山海協作通道,建設同城化公交通勤圈

  第五章  共建安全韌性、智慧高效的基礎設施網路

  第一節  共同推進“數字都市圈”建設

  第二節  共同推進區域清潔能源基地建設

  第三節  共同推進區域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第四節  共同推進市政基礎設施和綜合防災體系建設

  第六章  共建創新驅動、區域協同的現代産業體系

  第一節  加快推動福州産業發展提質增效

  第二節  提升都市圈週邊地區綜合發展實力

  第三節  推動新興産業戰略佈局

  第四節  加快區域産業協作共建發展

  第七章  共營綠色美麗、協同治理的生態環境

  第一節  強化生態系統和生態空間保護

  第二節  共同保護流域與海洋生態環境

  第三節  推進環境污染協同治理

  第四節  創新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協同機制

  第五節  加強環境影響評價

  第八章  共建同城共用、幸福健康的優質生活圈

  第一節  深化人力資源和創新創業服務協作

  第二節  推動優質醫療、教育資源共建共用

  第三節  提升社會保障服務便利化水準

  第四節  促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

  第五節  推動社會治理合作

  第六節  打造高品質的國際旅遊目的地

  第七節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第九章  深化開放合作,建設共同家園

  第一節  強化基礎設施聯通

  第二節  深化産業開放合作

  第三節  加強社會民生合作

  第四節  共建文化交流中心

  第五節  加強鄉村建設合作

  第十章  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

  第一節  高品質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第二節  高水準共建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

  第三節  共建有福同享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圈

  第十一章  共建區域一體、合作協商的體制機制

  第一節  建立省市聯動、立體合作的政府引導機制

  第二節  健全利益共用的激勵機制

  第三節  完善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

  第四節  匯聚區域政策與平臺合力

  第五節  加強規劃協調和社會參與

  前   言

  2019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出以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鎮)同城化發展為方向,以創新體制機制為抓手,以推動統一市場建設、基礎設施一體高效、公共服務共建共用、産業專業化分工協作、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城鄉融合發展為重點,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為城市群高品質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2020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經國務院同意的《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提出支援福州都市圈編制實施發展規劃。

  福建省是最早實施區域協作的省份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福州工作期間,提出“山海聯合、優勢互補、相互輻射、共同騰飛”發展理念。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深化山海協作,推動城鄉統籌,加快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推進福州都市圈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秉承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的發展理念和創新實踐,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具體舉措,有利於加快融入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促進福州城市競爭力提升,帶動周邊城市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現制定《福州都市圈發展規劃》,作為都市圈範圍內各城市一體化發展的行動綱領、制定實施相關規劃和政策的重要依據,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福州都市圈由以福建省福州市為中心、聯繫緊密的周邊城市共同組成,主要包括:福州、莆田兩市全域,寧德市蕉城區、福安市、霞浦縣、古田縣,南平市延平區和建陽區、建甌市部分地區,及平潭綜合實驗區,陸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總人口約1300萬人,地區生産總值約1.5萬億元,分別佔福建省的21.5%、33.5%和34.5%。

  第一章  發展背景  

第一節  重大意義

  建設福州都市圈,有利於提升福州省會城市影響力,發揮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作用,促進福州與周邊城市(鎮)協調聯動發展,推動粵閩浙沿海城市群高品質發展;有利於深入實施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在“山海聯合、優勢互補、相互輻射、共同騰飛”的基礎上,打造全國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形成新時代城市—區域協作的“福建方案”;有利於深化和引領兩岸融合發展,為促進祖國統一發揮更大作用。

第二節  發展基礎

  綜合發展實力雄厚。福州都市圈2020年經濟總量達到1.5萬億元,佔福建省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34.5%,每人平均GDP達到1.6萬美元,達到高收入國家水準。福州都市圈是全省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大數據、新能源汽車、智慧製造等新興産業增長迅速。

  協同發展基礎良好。福州、寧德、莆田等閩東北經濟協作已歷30餘年,近年來區域合作不斷深化,經濟、社會、民生、生態等多領域的全面合作成效顯著,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協同發展格局。

  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底蘊深厚。福州擁有悠久的海洋文明歷史和豐富的海洋文化資源。福州港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通商口岸,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之一。莆田有“中國海洋文化發祥地”之稱,媽祖文化發源於此,隨海上絲綢之路的延伸遠播海外,是海外僑胞和臺港澳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平潭是南島語族文化發源地,海壇海峽水下文化遺址資源豐富,在我國海洋文明歷史挖掘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傳播中具有重要地位。

  對臺合作基礎良好。福州都市圈與台灣一衣帶水、淵源深厚,對臺合作交流基礎良好、成效顯著,是海峽兩岸深化合作的重要支點。平潭是全國唯一的對臺綜合實驗區,是福建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的橋頭堡。

  山海生態特色鮮明。福州都市圈位於山海之間,“港—城—鄉”融入自然,形成獨特的“山海城灣”格局和都市風貌,自然生態資源豐富,森林、水、空氣等環境品質優良。福州都市圈是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探索走在全國前列,莆田木蘭溪流域綜合治理成為全國生態文明樣板。

第三節  機遇挑戰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加速變革。但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開放融通、變革創新始終是歷史潮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我國全面擴大對外開放,高品質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並向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邁進,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蓄勢待發,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城市依託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區域協調、大中小城市協調的協同性要求不斷增強。國際、國內的趨勢和機遇,為福州都市圈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契機、注入了新活力、擴展了新空間。

  同時,福州都市圈也面臨諸多挑戰。都市圈發展尚未進入成熟階段,深層次合作機制尚未建立;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增強;國家開放平臺作用尚未有效發揮,國際影響力有待進一步提升;中心城市服務功能過度集聚,綜合交通體系尚不完備,存在較為明顯的生態環境和資源承載能力約束。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一個福建篇章”目標、“四個更大”重要要求和當前四項重點任務,以推動福州與周邊城市協調聯動、提升都市圈整體發展水準為方向,以基礎設施、産業與創新、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等領域協同為重點,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實現共建共治共用、同城化同家園,有力支撐福建全方位推進高品質發展超越。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創新引領,共同發展。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完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集聚整合國際國內高端創新資源,深化區域産業創新合作,打好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形成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瞄準同城化發展、同水準生活的目標要求,破解突出問題,深化改革開放,推進制度創新,堅決破除地區之間利益藩籬和政策壁壘。

  共建共用,同城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樹立同城化和一體化發展理念,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都市圈全體人民。建立健全成本共擔、利益共用機制,通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用、生態環境共保共治,讓都市圈人民能夠公平享受優質教育、醫療等資源,改善都市圈生活環境,提升人民生活品質。

  開放合作,兩岸融合充分釋放多區疊加效應,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為重點,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打造高水準開放平臺,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提升國際影響力。支援臺胞臺企參與福州都市圈建設,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深化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對臺合作,為臺胞臺企分享更多發展機遇。

  保護生態,綠色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道路,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堅持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生態環境協同監管和共同保護,共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素質,打造美麗福建樣板。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在規劃政策引領、空間開發管制、公共資源配置、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調動各方參與區域協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都市圈同城化和一體化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第三節  戰略定位

  福建高品質發展重要增長極。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和新興産業基地,積極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福州“國際化大都市”要求,全力打造高品質發展重要增長極。全面提升福州城市發展能級,推動福州新區更高水準開放開發,高標準打造濱江濱海山水城市,輻射帶動都市圈城市一體化發展,打造粵閩浙沿海城市群核心增長極。

  兩岸合作重要門戶。貫徹落實黨中央對臺大政方針,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推進兩岸融合發展,搭建海峽兩岸交流的橋梁,深化都市圈與台灣地區在電子信息、機械、生技醫療等重點産業領域融合發展,推動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在社會交往、文化交流等領域開展廣泛深入高水準的合作,促進對臺先行示範作用更加凸顯,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打造兩岸融合發展先行區,引領兩岸交流合作走向新階段。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重要支點。深入實施“海上福州”戰略,瞄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發展目標,充分發揮國家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的品牌效應,廣泛吸引國內外客商,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積極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打造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和經貿合作前沿平臺,推進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打造新時代全面開放新高地。

  優質幸福生活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保障台灣同胞福祉,合理佈局生産、生活、生態空間,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範。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縮小地區和城鄉發展差距,推動各領域公共服務同城共用,共建高品質國際旅遊目的地和幸福健康生活圈。以山水城市理念為引領,整合自然山水與歷史人文資源,建設生態休閒綠道和綠地開敞空間,營造都市圈良好的大山水環境和城市中的山水網路,打造山水城市宜居典範,更好造福於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第四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都市圈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中心城市競爭力顯著提升,同城化發展取得明顯進展,區域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高水準互聯互通格局成形,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形成現代産業體系格局,進一步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基本建立,阻礙要素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基本消除,成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高品質發展引領區。

  ——基礎設施通更加便捷,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成,數字都市圈建設取得初步成效。核心港口、樞紐機場集聚能力顯著增強,快速便捷、安全高效的互聯互通綜合立體交通網路基本形成;優質水源保障能力明顯增強,流域防洪治理水準顯著提升,系統完備、綠色安全的現代化水利基礎設施網路基本建成;區域能源安全供應和互保互濟能力明顯提升,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率先佈局成網、覆蓋城鄉,成為國內領先的5G商用示範區。福州港港口吞吐量超過3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30萬標箱,福州長樂國際機場客運吞吐量突破2600萬人次。

  ——産業分工協作更加高效,創新引領的區域産業體系和協同創新體系基本形成。區域産業佈局、轉移集聚和上下游聯動形成新格局,産業鏈、價值鏈協作水準進一步提升,千億級産業集群和山海協作共建園區建設取得突破;區域創新載體平臺加快構建,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加快完善,科技進步貢獻水準不斷增強。

  ——開放合作交流更加密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和對臺合作取得突破。多區疊加優勢進一步顯現,開放型經濟向更廣領域和更深層次拓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取得重要突破,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基本形成,省際和閩臺合作實現新突破,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生態協同保護更加有效,美麗福建樣板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奠定良好基礎。生態環境品質進一步改善,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環境污染聯防聯治、環保設施共建共用形成新局面,閩江流域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取得新進展,生態環境品質進一步改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高效完成,區域生態格局進一步優化,美麗福建樣板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90.5%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0%以上。

  ——公共服務共建共用更加全面,區域優質公共服務供給共用能力顯著提升。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資源共用水準顯著提升,合作辦學辦醫和人才交流取得重要進展,公共服務共建共用機制不斷健全,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提升;公共就業創新服務合作進一步密切,社會保障、城市管理、社會治安等公共事務實現同城化。

  展望2035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都市圈綜合競爭力大幅提升,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不斷完善,建成産業分工高效率、城鄉發展高品質、生態環境高品質、開放創新高層次、同城發展高水準的現代化都市圈。

第三章  共築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突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産業聚集和新型城鎮化趨勢,形成“中心引領、山海協同、城鄉融合、以圈帶群”的總體發展格局。

第一節  構建都市圈網路化空間格局,強化T型發展走廊

  構建“一核三中心,兩帶三灣區”的空間結構,推動山海之間融合互動發展,創新沿海都市圈發展新範式。

  一核三中心。以福州主城區—濱海新城、福清、平潭作為都市圈主中心,莆田、寧德、南平三市中心城區作為都市圈次級中心。充分發揮福州市、平潭綜合實驗區“多區疊加”的政策優勢,推動都市圈政策優勢共用,增強政策溢出效應,加快建設都市圈綜合創新、國際門戶、高新技術産業、開放服務四大功能中心,推動綜合服務、對外開放、科技創新、先進製造、文化旅遊五類重點功能在區域尺度統籌佈局。壯大莆田中心城區、寧德中心城區、南平中心城區三個都市圈次級中心,提升綜合服務水準,優化城市防災減災空間,提高人口産業聚集能力,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兩帶三灣區。進一步強化濱海濱江T型區域發展走廊,以環三都澳灣區、閩江口灣區、湄洲灣灣區三大灣區為主要載體,加快人口和資源要素聚集。構築濱海環灣經濟發展帶,發揮沿海環灣優勢,推動沿海港口、臨港工業區、城鎮的融合協作。構築閩江綜合服務發展帶,沿江向海段重點佈局綜合服務、區域商貿、總部經濟、高端科技研發等職能,向山段積極開拓綠色發展空間,培育發展休閒旅遊、健康養生、現代農業、文化創意等綠色産業。以三大灣區作為未來都市圈主要增長地區,聚焦差異化競爭優勢,優化産業結構,科學推進建設港口引領的環三都澳臨港經濟灣區、城區引領的閩江口綜合服務灣區、産業引領的湄洲灣先進製造業灣區。大力推動建設用地使用方式節約集約,加強建設用地與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

  專欄3-1  灣區發展引導

  1.環三都澳灣區:科學推進灣塢、漳灣、城澳等岸線資源開發和港口建設。重點發展寧德北部新城白馬城區、三都澳新區和海西寧德工業區。建設東南沿海多功能大港、臨港先進製造業基地、綠色宜居海灣城市。

  2.閩江口灣區:重點建設福州新區—濱海新城—環福清灣組團。推進福州長樂國際機場二期改擴建,加快海上絲綢之路主樞紐港建設,打造福州國際深水大港,重點發展濱海新城、三江口、羅源灣、江陰半島、平潭島産業集中區。建設現代化綜合服務魅力灣區、國家重要樞紐港、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

  3.湄洲灣灣區以湄洲灣北岸為重點開發區域,建設臨港産業帶。重點發展福建莆田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福建仙遊經濟開發區、莆田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等産業基地,推進石門澳、東吳、莆頭、東嶠、楓亭等臨海工業區建設。建設現代能源基地、先進製造業基地、媽祖文化中心、現代濱海城市。

第二節  打造“一主一副”雙動力源

  持續提升省會城市發展能級,堅定“東進南下、沿江向海”的發展思路,形成以福州中心城區為主動力源、濱海新城為副動力源的雙源驅動模式。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帶動功能,打造創新創業創造之都、人才宜居宜業之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重要支點城市,為福州未來的整體升級發展奠定空間基礎,雙源驅動做強中心城市,引領都市圈高品質發展。

  優化提升福州中心城區。增強福州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綜合服務功能,強化省會政治、文化、金融等功能。積極穩妥推進行政區劃調整,科學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合理統籌人口分佈,為高品質發展拓展空間、提供支撐。整合福州高校與科研教育機構,加強産學研合作,加快推進福州地區大學城高品質發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全面拓展城市規劃、城市管理、交通組織、地下空間、公共安全、醫療教育等重點領域智慧應用體系。

  高品質建設濱海新城。對標雄安新區、浦東新區等標桿,推動濱海新城從啟動區開發向核心區建設邁進。推進濱海新城産業升級,擴大空港、海港等對外開放重要門戶,推進功能組團建設。依託CBD,大力發展總部經濟、金融商務、文化休閒、會展旅遊,積極探索兩岸電子商務平臺合作新模式,建設CBD及文化休閒組團。依託高校、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國家東南大數據中心、科研平臺等資源優勢,打造數字經濟高地,建設大數據産業創新組團。依託松下港和國際郵輪港,設置區域物流基地,提升保稅物流倉儲功能,建設海港組團。打造商務中心、智慧製造應用示範中心,促進先進製造業聚集,建設火車東站及高端製造業組團。依託空港,積極推進空港改擴建,加強城際鐵路與空港的一體化設計,提升空港樞紐地位,打造智慧製造研發中心、工業網際網路研究中心,聚集發展臨空産業、高新技術産業,建設空港組團。優先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建設,疏解老城人口,向濱海新城集聚。

  推進福州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城聯動發展。推動福州城市空間框架向東拓展,改變原有環狀放射式路網結構,加強中心城區至濱海新城軸向交通聯繫,促進老城新區協同發展、無縫銜接。推動中心城區、濱海新城合理分工,提升濱海新城樞紐經濟、數字經濟、臨空經濟等産業功能。加強産業聯動發展,推動産學研、旅遊等多方面的産業合作。強化環境整治,完善城市生態系統,規劃建設多條連通山、城、江、海的城市綠道。

第三節  推動重點跨界地區協同發展

  聚焦跨市級行政單元的發展需求,落實共同發展願景,協調差異化發展訴求,加強政策聯動、交通一體化、産業一體化、市場一體化、生態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重點推進濱海新城—環福清灣地區—平潭、涵江—福清環興化灣地區、寧德—羅源環三都澳灣地區的協同發展。

  推進濱海新城平潭環福清灣協同發展。構建“島城一體”的空間結構,通過福平鐵路、城際鐵路F2線、長平高速通道連通沈海高速及繞城高速、機場高速、機場第二高速公路,實現平潭與濱海新城及福州的快速交通聯繫;進一步優化平潭環福清灣區域基礎設施規劃佈局,謀劃福州—福清—平潭新通道;推動交通設施共建共用、同港同門戶,鼓勵在平潭設立福州機場城市候機樓,延伸機場服務,加強松下與平潭郵輪港的互動協同;共推大數據産業園應用發展,引導東南大數據産業園的技術創新在平潭開展示範應用,加強榕嵐臺健康醫療應用領域的合作;開展旅遊協作,打造環濱海灣休閒景觀路;構建完善兩岸先進製造業合作機制,利用兩地政策疊加優勢,共建金融、對外貿易、離岸創新創業等合作平臺;加強福清灣海水水環境治理和生態廊道建設協作,共同開展濱海生態修復與綠化建設。

  推進平潭福清環福清灣協同發展。加快平潭至福清的海峽三通道、四通道規劃研究,形成區域交通閉環。加強産業分工協作,鼓勵在平潭設立總部的大型企業在福清市建立生産基地或研發中心。推動福清市與平潭探索共建閩臺産業園。建設環福清灣濱水綠廊,加強福清與平潭島的旅遊協作,共建海上特色旅遊線路。加強福清灣整體海水保護。統一福清、平潭海水監測系統和水質標準,加強對沿海工業污水排放的統籌管理。

  推進涵江福清環興化灣協同發展。完善灣區交通體系,規劃福清江陰經湄洲灣港區至興泉鐵路支線,謀劃預留江陰至北高的海底隧道,建設連通環灣濱海道路,推動由涵江港至江陰港的跨海通道建設。加強涵江臨港産業園與江陰港産業協同。控制預留萩蘆溪生態廊道,嚴格控制萩蘆溪兩岸開發強度,避免沿海連綿高強度建設。加強環灣海域共保共治,推動生態修復與藍色産業聯動協作,探索生態修復進入海洋經濟産業鏈的新技術、新産品,促進生態保護與産業集聚的協同發展。

  推進寧德羅源環三都澳灣協同發展。共同打造汽車産業集群,推動汽車産業、新能源産業跨區域聯動發展。調整優化灣內養殖佈局,深化大黃魚等漁業品牌建設,探索養魚資質管理、共建水産品交易平臺、水産品電子商務新模式。共同推進紅樹林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統籌特色海島開發,共建國家級海洋公園,建設集休閒、觀光、科普等為一體的生態旅遊新亮點。積極推動港口專線鐵路建設,提前佈局公路—鐵路—水路高效接駁,謀劃港區一體化交通體系。

第四節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在都市圈率先推進城鄉融合,積極引導城市要素下鄉,促進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經濟體系的和諧交融,同時將城市發展産生的高品質需求與鄉村的傳統優勢相結合,高水準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積極引導推動城市人才、資本和科技成果入鄉。制定財政、金融、社會保障等激勵政策,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業。鼓勵原籍高校畢業生、外出務工人員和經商人員回鄉創業興業,制定鼓勵台灣青年鄉村創業的政策。鼓勵工商資本投資適合産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農業領域。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援社會力量進入鄉村生活性服務業。健全涉農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和産學研用合作機制,鼓勵創建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服務網路,搭建農業科技供求信息平臺,在鄉村成立農業科研院所研究實驗與推廣基地。發展“網際網路+”暢通農産品銷售渠道,樹立農村特色農産品品牌,打造全國一流的農村電商示範區,以“線上農業”帶動“線下農業”提質增效。建立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繼續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城市人才入鄉創業,以最新信息、技術、管理經驗推動本地經濟發展。完善城市誌願者參與機制,鼓勵社會大眾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鄉村金融服務體系改革等制度。

  鼓勵鄉村經濟多元發展,重點培育城市菜籃子、田園綜合體、家庭農場等業態。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構建現代農産品批發體系,發揮蔬菜種植、批發大戶的帶動作用,保障城市蔬菜供應同時解決農民賣菜難的問題。發展民宿經濟,建設一批集住宿、餐飲、會務、休閒為一體的綜合體驗區,滿足都市圈人群的短途休閒需求。鼓勵龍頭企業與鄉村企業合作,助力農業企業發展,解決農民融資難問題,形成若干專業性生産基地。

  加快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建立健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用和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優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城鄉教育聯合體。健全鄉村醫療衛生、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資源魅力。加強道路、水利、電網、天然氣、高標準農田和骨幹河道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光纖寬頻網路、通信網路、無線局域網建設,推進農村網際網路提速降費,提高農村垃圾的回收處理和污水資源化利用水準,建設一批美麗宜居村莊。

  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以縣域為單元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強化縣城對經濟發展和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的支撐作用。統籌縣域産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本農田、生態保護、城鎮開發、村落分佈等空間佈局,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設成為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實現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建立健全以縣為單元統籌城鄉的發展體系、服務體系、治理體系。

第四章  共建區域樞紐引領、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體系

第一節  提升福州樞紐能級,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提升以福州長樂國際機場為核心的航空樞紐體系服務能級,推進空鐵、空公多式聯乘聯運。提升福州長樂國際機場服務能級,推進福州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形成以福州長樂機場為主,莆田機場、寧德機場等為輔的福州都市圈航空樞紐系統,同時在各城市相應配套城市候機樓,加強區域空航聯動。強化機場集疏運體系建設,推進多式聯乘聯運。加快推進都市圈內城際(F1/F2/F3)以及機場第二高速等空港集疏運體系建設,強化客貨多式聯乘聯運,擴大機場輻射腹地範圍。

  加快完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路體系建設,提升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打造國際海運大通道,完善陸海聯運通道網路。拓展國際遠洋航運班線班次,提升國際航線網路覆蓋度和連通性,力爭成為國際遠洋航運和國際航空運輸網路中的重要樞紐節點。同時,謀劃打通“福州—烏魯木齊—歐洲”互聯互通大通道、銜接和融入亞歐大陸橋。

  加快重點港區開發建設,促進港産城聯動發展。結合港口規劃引導和促進各港區合理分工、相互協作,適應都市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港口的建設要求,促進沿海港口群、産業群、城市群聯動發展。推進5G智慧港口建設,提升沿海港口群物流運轉效率。加快重點港區整體連片開發,完善集疏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鐵水聯運、公水聯運,進一步提升港口的服務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加快推進對臺通道建設,打造對臺交通重要通道增加福州長樂國際機場、平潭至台灣航班、郵輪、滾裝貨輪的班線班次,穩步推動湄洲島對臺客貨直航,積極推進與馬祖通橋項目前期工作。

第二節  加快T型大通道建設,暢通區域間合作渠道

  完善與省外重點城市群、省內城市的大通道建設。完善區域鐵路大通道建設,加快濱海發展帶鐵路通道建設,強化與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以及省內濱海城市的交通聯繫。重點加快推進溫福高鐵項目前期工作。完善山海協同發展帶通道建設,強化與中西部地區各城市群以及省內山區城市的交通聯繫。推進溫武吉鐵路、南平至寧德鐵路等項目前期研究工作。完善區域公路大通道建設,促進公鐵協同並重。拓展沿海高速通道,重點建設沈海高速福廈段擴容二期工程福州江陰—泉州惠安段、沈海高速寧德段擴容工程、福銀高速閩侯至長樂機場段(福州機場第二高速公路)、福州濱海新城高速等高速公路。健全山海聯繫高速通道,推進寧德—古田高速、寧上高速寧德霞浦至福安段建設;加快推進上饒至浦城高速(福建段)等前期工作。加快建設改造普通國省道斷頭路、交通擁堵路段,重點推進普通國省道連段成線,充分發揮路網功能。

第三節  完善內部山海協作通道,建設同城化公交通勤圈

  鞏固和完善都市圈內部公路網建設。強化寧德—福州—莆田濱海發展帶交通廊道通行能力。加快推進G228線福鼎佳陽—詔安鐵湖崗公路福州段等建設。強化南平—福州—平潭的山海協作、陸島一體發展帶的廊道通行能力。推進S211線秀嶼南日島—閩清雲龍公路、S501線平潭環島路等建設。強化都市圈內部公路建設同步,進一步完善“四縱三橫二聯”高速公路主骨架,推動打造環閩江兩岸旅遊公路帶。推進跨行政區公路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消除跨界斷頭路現象。推動連接重點旅遊景區旅遊公路的提級擴能改造建設。

  建立以城際鐵路為核心的城際就業通勤交通體系,打造1小時通勤圈。加快建設城際鐵路F1線(福州—長樂機場),規劃新建城際鐵路F2線(莆田—長樂機場)、F3線(寧德—長樂機場),服務福州主城區—濱海新城、莆田—福州市區、寧德—福州、平潭—福清—福州、閩清—福州、閩清—福州新區等城際就業通勤需求,打造1小時通勤圈。

  以多元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為補充,完善跨城通勤交通體系。根據通勤需求補充山區縣公交線路及班次,保障通勤需求的公共交通支撐。面向未來都市圈同城化、通勤需求持續提升的前景,推動建立就業—居住中心間定制公交、跨區跨市快速公交、高峰區間專線、機場巴士等多種運營方式,支撐多元通勤需求,建立綜合高效的同城化通勤圈。

第五章  共建安全韌性、智慧高效的基礎設施網路

  把準5G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大數據應用、能源使用清潔化等時代發展趨勢,結合都市圈現狀發展條件,聚焦數字都市圈、清潔能源基地、區域水利網路、市政基礎設施和綜合防災體系建設等重點領域,加快新型基礎設施佈局,共建安全便利、智慧高效的基礎設施網路,建設成為“數字福建”樣板區。

第一節  共同推進“數字都市圈”建設

  協同推進5G網路佈局,加強區域物聯網建設。加強5G協同佈局,支援5G電信運營企業分步實施建網,借助福州成為聯通5G首批商用試點城市,建成都市圈面向5G關鍵技術的試驗環境,分工協作開展應用創新,成為國內領先的5G商用示範區。全面佈局基於網際網路協議第六版(IPv6)的下一代網際網路,發揮福州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作用,結合“數字福建·寬頻工程”,實現都市圈內城市固網寬頻光纖全接入,穩步降費,拓展農村“網際網路+”。建設物聯網科技應用推廣基地。以福州馬尾區為先導,建設物聯網開放實驗室、物聯網産業孵化中心和物聯網産業促進中心三大平臺,培育壯大物聯網産業規模和若干行業龍頭企業。

  共同推進都市圈的城市管理、企業運營、民生服務數字化。加快佈局新型基礎設施,協力打造智慧應用場景。協同開展5G綜合應用示範,促進網際網路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支援企業開展5G智慧小鎮、5G智慧園區、5G智慧交通、5G遠端醫療等應用。推動北斗導航系統綜合應用示範。集約建設數據中心,提高區域協同應用大數據水準。依託數字福建(長樂)雲計算中心建設,統一都市圈的數字城市建設標準,搭建跨區域的行業信息、部門信息、地理信息、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全面覆蓋、泛在互聯的智慧感知網路以及數字城市時空信息雲平臺、空間信息服務平臺等信息基礎設施。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協同發展智慧城市與智慧網聯汽車,推進智慧社區、智慧園區、智慧建築建設,推動智慧建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依託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與産業園試點工程、海峽兩岸生技和醫療健康産業合作區建設,大力發展數字醫療,同時發展數字交通、數字能源等數字應用。

  共建跨區域網路安全保障系統。加強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和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建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衛平臺。建設區域異地數據災備中心,構建跨區域網路安全預警系統。健全網路與信息安全信息通報預警機制,加強實時監測、通報預警、應急處置工作,建立統一高效的網路安全風險報告機制、情報共用機制、研判處置機制,協同處置網路安全應急事件,完善跨網路、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的應急聯動機制。統一區域網路安全標準,共同培養網路安全人才。協同推進區域數據保護、新技術與新業務安全評估工作,推動網路安全保障從分散保障管理向協同化體系化轉變。建設區域網路人才隊伍,增強區域網路安全領域創新能力。

第二節  共同推進區域清潔能源基地建設

  把握能源清潔化的時代大勢,大力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合力優化能源結構,強化能源儲運體系,建設福建省新能源産業創新示範區、清潔能源綜合示範區和清潔能源基地。

  共同推進區域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研究能源基礎設施體系佈局,積極發展海上風電,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依託異質結電池創新發展産業園區,建設風光儲一體化的異質結電池産業集群。依託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産業園,發展海上風電設備研發、製造,形成集技術研發、設備製造、檢測認證、運作維護於一體的海上風電産業集群。謀劃建設國家級LNG戰略儲備基地。優先擴大已建LNG接收站儲轉能力,統籌推進哈納斯莆田LNG接收站、中石油福建LNG接收站等建設,依託LNG接收站及國家骨幹天然氣管線佈局建設配套支線,擴大管道覆蓋面。充分利用LNG冷能,發展空氣分離與制冰等綜合利用項目,建設南方“冰雪中心”。

  強化能源儲運體系。擴大儲轉能力建設,研究完善都市圈對外輸電網路、供氣管道。構建區域能源強大的儲藏能力和經濟便捷的輸送能力,形成覆蓋福建全省並輻射華南的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保障體系。完善區域能源主幹網結構,加快建設湄洲灣、羅源灣煤炭轉机儲備基地,完善煤炭儲備體系。加快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天然氣管網及其配套設施,加強主幹網之間、主幹網與城市管網建設的運營協調,因地制宜推進天然氣縣縣通建設。加快重大電源項目建設,提高電力供應保障能力。充分發揮電網基礎平臺作用,加快智慧能源系統建設,繼續推進福建北部向南部新增輸電通道工程,加強配套電網建設,持續提升城市配電網數字化、自動化、智慧化水準,構建安全可靠的電網系統。

第三節  共同推進區域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推進跨區域引調水工程,提升區域水資源保障能力。加強重要水源地保護,在充分節水和科學論證的前提下,推進跨區域水資源配置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飲用水水源地和備用水源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及環境風險防控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平潭及閩江口水資源配置(一閘三線)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閩江口城市群水資源配置提質增效工程和閩東水資源配置工程的前期論證。綜合考慮水生生物影響,合理推進大中型水庫建設,完成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提升區域供水保障水準。成立區域水資源水環境監測中心,建立區域水資源水環境監測預警機制。統籌構建水質和水生生物資源監測網路,設置統一的監測斷面,各部門、各地區分工開展監測工作,實現數據互通,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統一都市圈水資源環境監測技術標準體系,對檢測頻次和監測項目進行統一要求,建立水質和水生生物資源監測全過程的技術規範,搭建統一的水環境監測預警平臺。

第四節  共同推進市政基礎設施和綜合防災體系建設

  推動供水、供電、供氣、供熱、排水等各類市政管網合理銜接,強化都市圈內市政基礎設施協調佈局。鼓勵打破行政界限,協同推進廢棄物安全處置,共建共用污水及污泥、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優化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規劃,實現管網互聯互通。加強公共消防設施、消防救援力量、應急救援裝備建設和應急物資儲備,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加快實施智慧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探索政府&&組建都市圈市政協會合作聯盟,建立信息交流平臺,定期舉辦交流活動,加強政企聯繫,促進協會成員間信息共用,推進人才與技術資源的充分流通。

  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共建共用。按照區域共用的原則,適當調整邊界區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規模,使之輻射周邊臨近區域。加強連接偏遠港區的城市公共污水管網建設,強化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設施的運作和銜接,提升油污水、化學品洗艙水處置能力。鼓勵相鄰區域打破行政區限制,共建共用污水處理設施,實現管網互聯互通;鼓勵相鄰地區統籌規劃、合理佈局,共建生活垃圾處理廠和再生資源回收基礎設施。

  提升流域防洪治理水準,完善防洪防潮減災綜合體系。加強河流防洪治理,推進防潮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閩江、賽江、木蘭溪以及霍童溪、羅漢溪、敖江等重要獨流入海河流防洪治理,持續推進其他中小河流重點河段治理,推進閩東蘇區防洪防潮工程建設。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顯著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山洪、颱風、風暴潮、地震、海嘯災害防治區監測預警系統。建立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獲取實時水雨情信息,及時製作、發佈山洪災害預報警報。聯合建立颱風災害防治區監測預警系統,加強對颱風路徑、強度以及雨情風情等氣象監測預報和預警,實現預警信息發佈全覆蓋,精細化跟蹤重要基礎設施受損情況,降低颱風對生産生活的影響。

第六章  共建創新驅動、區域協同的現代産業體系

第一節  加快推動福州産業發展提質增效

  加快推動福州中心城區産業轉型升級和功能提升。福州中心城區要更加注重內涵提升,突出高端服務功能、高精尖産業體系,聚焦教育科研、金融商貿、大數據、文化創意、高端製造等核心功能提升,打造國際大都市品質和形象。福州中心城區要引導傳統製造業、專業批發市場、商貿物流等環節向外疏解和聯動發展,優化都市圈整體功能佈局。強化福州創新資源的集聚和輸出功能,積極參與科技創新對口支援,為都市圈地區乃至全省的科技企業提供聯合研發、委託研發、中試檢測、技術轉移、人才培訓等創新服務,進一步強化對周邊區域的創新引領與示範作用。

  專欄6-1  福州中心城區産業轉型升級

  引導福州中心城區向週邊地區轉移的功能:轉移與福州主導産業、發展目標不符的産業和功能。轉移中試、成果轉化、技術應用等與産業發展相關密切的技術創新環節。轉移專業批發市場、商貿物流、傳統製造業部分環節等。

  設立福州中心城區産業準入門檻,嚴控産業門類:以高精尖産業為重點,參考國家《産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結合區域産業集群發展思路,選擇新增企業;嚴控用地效率,在符合國家《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地區發展實際制定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明確約定投資強度、容積率、建築系數、辦公及生活服務用地比重、綠地率等土地利用控制性指標要求及相關違約責任;嚴控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對能源利用效率、污染處理工藝、污染物排放、碳排放設定嚴格限制。

  推動福州各項重大政策落地加快推動建設福州新區、平潭綜合實驗區、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自貿試驗區平潭片區、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福州片區多區融合發展,形成更多跨區域跨部門的重大制度創新成果。推動福州探索“雙自聯動模式”,在智慧財産權、科技金融、人才跨境流動等方面先行先試。促進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與海西現代金融區聯動發展,推進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領域的開放創新。加快推動福州新區建設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推進雙創組織模式和服務模式創新,構建兩岸創業創新圈,探索建立具有福州特色的雙創模式。梳理各類政策形成政策包,讓惠企政策精準直達企業。加強與自貿試驗區平潭片區的協同聯動,探索自創區等優惠政策逐步向都市圈其他地區放開。

  加強福州創新能力建設。依託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爭創光電信息國家實驗室。爭取國家級科研機構等重大創新平臺落戶福州。支援福州引進全球文化創意設計資源,在動漫、工業設計、工藝美術等領域設立面向全球的創意設計大獎。圍繞福州高校、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國家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福建分中心等研發機構打造核心智力集聚區。對接國內外一流大學、科研院所、世界500強企業和央屬企業,推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産學研項目和創新研究機構落戶福州。爭取知名高校在福州設立分支機構或研究機構,爭取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社科院等重要研究機構結合都市圈優勢建設社會研發機構。支援台灣企業和台灣高校在福州、平潭設立研發中心,鼓勵兩岸聯合辦學。爭取國內重點高校引進國外知名院校舉辦具有獨立法人資質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依託數字福建(長樂)産業園、中科(福州)數據産業園、中國·福建VR産業基地共建共用“數字福建”服務平臺。

  依託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福州片區建設科技城,打造科技創新走廊,示範帶動都市圈共同發展。加快推動中國東南(福建)科學城建設,推進各科技園區間開展技術合作、人才交流、産業共建,打造若干個山海協作創新平臺。鼓勵山海協作創新平臺優先落地山區,支援有需求的山區龍頭企業在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福州片區共建山海協作創新平臺,為創新創業創造提供技術支撐服務。推動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福州片區與香港科技園建立合作機制,支援相關企業與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澳門大學深入合作。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主動對接,探索共建科技園區、設立研發中心、共建聯合實驗室,開展高水準科學研究。

  加快推動數字産業發展。加快構建以電子信息製造業為基礎,以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通信服務業為增長點,以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空間信息技術為突破口的數字經濟發展格局,大力推進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圍繞“數字絲路”、智慧海洋、衛星應用等開展區域特色試驗,打造數字中國建設的樣板區、示範區。全面落實“增芯強屏”戰略,提升電子信息産業水準,構建東南沿海重要電子信息産業基地,重點推動積體電路、光電顯示、半導體照明、空間信息技術等産業發展,完善晶片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佈局,拓展玻璃基板、光學膜等新型顯示産業鏈。依託中國東南大數據産業園、數字福建(長樂)産業園、福州軟體園、馬尾物聯網基地、平潭新興産業園發展數字産業。爭取國家部委的大數據中心、知名網際網路企業大數據中心以及高等級的數據科學研究院落戶都市圈。加快佈局新零售網路,加快建設福州、莆田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鼓勵開展零售端供應鏈創新、單用途支付卡管理平臺等國家新零售試點。加快建設工業網際網路,深化“網際網路+先進製造業”。依託福建省超級計算中心、福州中科數據應用技術研究院等平臺,提升都市圈超算發展和應用水準。

第二節  提升都市圈週邊地區綜合發展實力

  推進山海協同創新走廊和沿海協同創新走廊發展。山海協同創新走廊要發揮沿海地區的創新輻射帶動能力,加強與山區協同創新發展,聚焦大生態、大農業、大旅遊,構建綠色産業協作體系。加快南平“武夷智谷”軟體園建設,強化與福州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合作,建立産業梯度轉移合作機制,引導勞動密集型産業向山區縣轉移,推動合作模式從産業轉移向創新成果轉化發展。沿海協同創新走廊要充分激活福州中心城區的創新主體積極性,整合區域內科研院所、技術轉移中心等創新資源,聚焦區域産業發展共性需求,推動技術協同創新。加快大數據、海洋經濟、新能源、新材料、智慧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協同發展,共同構建區域産業鏈。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完善區域創新佈局,加快都市圈創新型城市和創新園區的培育建設,重點推進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福州片區的發展,加快推進平潭、長樂、福清、福安、莆田中心城區等創新中心的發展。推進全省北斗綜合應用示範項目。推動優勢産業集群向創新集群轉型升級,形成一批具有區域影響力和市場掌控能力的專業化創新産業園區。圍繞綠色發展,立足山區特色,充分發揮旅遊、文化、生態和地域特色産業優勢,規範發展特色小鎮。提升都市圈農業科技水準。以農業科技園區、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科技特派員服務站等為載體,打造一批支撐特色農業和鄉村創業發展的“星創天地”。

  深化綠色經濟健康發展。堅持以綠色發展推動高品質發展,將都市圈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優化特色現代農業區域佈局,加快農業産業鏈向前和向後延伸。以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福建農民創業園(示範基地)、福州農民創業園、福清和仙遊台灣農民創業園等為依託,形成園區在特色農産品生産、加工領域的示範作用。推動南平、寧德等地的農業企業與沿海城市連鎖超市、商貿流通企業合作,形成從生産到消費終端的供應鏈體系。支援沿海企業到山區投資發展現代種養殖業,建設現代農業産業園、農民創業園、特色農産品優勢區等。推進都市圈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圍繞山區特色農産品産銷銜接,集中資源,加強與海峽農副産品批發物流中心等大型批發市場對接,深挖都市圈豐富的客戶基礎和市場資源,提升企業産業品牌知名度、市場佔有率和競爭力,共同打響都市圈特色市場品牌,推動都市圈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實施“農業+網際網路”,積極發展農業物聯網、智慧農業、數字農業,支援在國內外知名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都市圈農産品專區。推動“農業+旅遊”融合,加快茶旅、漁旅、林旅、果旅相互融合。

  大力發展新能源、智慧網聯汽車産業。以寧德三嶼工業區、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福建閩侯青口汽車工業園區、莆田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等汽車工業園區為重點,支援龍頭企業加快在新能源汽車、智慧網聯汽車、汽車服務業、汽車零部件等領域的戰略佈局。以汽車動力系統、汽車電子等為著力點,推動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等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提升。推動在氫能及氫燃料電池産業的創新突破,打造福清、長樂等氫能産業基地。加快建設數字福建車聯網實驗室、車聯網大數據平臺等發展載體,推動智慧網聯汽車關鍵技術研發、車聯網産品應用和示範推廣,出臺面向商業運營的智慧網聯汽車示範應用管理規範,推動車路協同一體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開放部分公共道路、城市環衛、公共交通等示範場景支援智慧網聯汽車示範應用,並逐步實現商業化運營,打造人工智慧交互的車聯網生態圈,助力汽車電子相關産業鏈的發展。

  優化發展紡織化纖及鞋服産業鏈。以福州、莆田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為契機,加強集群聯動,打造千億級産業集群、新型功能材料産業集群。以南平、莆田為重點,發展高端化纖維等高新技術産品,加快新材料研發應用。依託電商平臺優勢,創新商業模式,實現“拉絲—紡織—染整—鞋服—銷售”全産業鏈發展。加快福州長樂中國紡織産業基地建設,推進與莆田、南平等紡織和製鞋業上下游對接,抓好連江申遠聚酰胺一體化、莆田永榮科技己內酰胺、南平産業用布基地等一批項目,加快發展錦綸、氨綸、超纖合成革等功能性差別化纖維和高端鞋服材料,壯大都市圈紡織化纖全産業鏈。支援長樂、莆田、南平建設大型紡織專業園區,推動園區分工協作,建設具有全球較強競爭力的紡織化纖生産基地。

  加快推動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重點培育省級智慧製造試點企業,發展智慧裝備製造、增材裝備製造、高技術船舶、智慧電網裝備等。以推動“機器換人”專項行動為契機,積極引進和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加快壯大智慧裝備製造業,帶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高檔數控裝置、增材製造裝備以及智慧交通工具、智慧工程機械生産,突破新型感測器、智慧測量儀錶、工業控制系統、伺服電機及驅動器等智慧核心裝置技術,推廣建設數字化工廠和智慧車間,打造智慧裝備製造業示範基地,提升産業裝備智慧化水準。

第三節  推動新興産業戰略佈局

  推動新材料産業發展。以福清江陰化工新材料專區為中心,依託石門澳化工新材料産業園、仙遊楓亭化工新材料産業園和連江可門經濟開發區等産業集中區,支援壯大中景石化、中江石化、申遠新材料等企業,推進石化中下游産業鏈的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學品發展,重點發展聚丙烯、己內酰胺等産品,推動區域內石化産業與紡織服裝、建材、輕工、汽車、裝備製造、電子信息、醫藥等産業緊密結合。

  推動新能源産業發展。做大做強鋰電池産業,支援壯大寧德時代新能源、巨電新能源、杉杉科技等企業,著力推進寧德動力電池、杉杉負極材料等産品,加強與汽車産業的對接。加快清潔能源基地建設,重點推進寧德、福州、永泰、周寧等地區的抽水蓄能電站、微電網示範項目及海上風電等發展。

  推動生物與新醫藥産業發展。發揮福州的核心帶動作用,引導企業兼併重組、整合資源。依託福州江陰原料藥集中區、寧德閩東藥城、南平浦潭生物專業園等産業集中區,重點發展生物醫藥、化學制藥、中藥、醫療器械及生物製品産業。

  推動海洋高新産業發展。以智慧製造為主攻方向,努力打造東南沿海先進臨港製造業基地。推動海洋船舶業、臨港石化深加工、冶金新材料産業的轉型發展,加快推進“寬頻入海”工程,打造衛星通訊網際網路。提升現代海洋服務業,培育海洋服務新業態,促進海洋服務業向産業鏈高端延伸,形成功能完善、業態高端、特色鮮明的現代海洋服務業體系,構建藍色生態旅遊帶,著力打造港口總部經濟産業帶。

  推動節能環保産業發展。依託福安中小電機生産基地、福州LED産業基地等集聚區,重點發展高效電動機、半導體照明、太陽能利用、新型節能建材等節能産業。支援大拇指環保科技、嘉園環保、新大陸環保、朝日環保等企業發展,推動環保設備、污染物防治與安全處置、資源回收與迴圈利用等環保産業建設。

第四節  加快區域産業協作共建發展

  多模式探索園區共建共用。加快都市圈內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福清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福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莆田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南平高新技術産業園區、福建寧德三都澳經濟開發區等園區建設,推動各園區的特色産業佈局。繼續深化山海協作對口幫扶,探索多模式的園區共建共用。鼓勵福州産業園區探索以“輕資産”模式為主導,輸出品牌園區的管理經驗、運營模式、招商資源等。推動協同發展內容從傳統産業梯度轉移,更多向創新成果轉化落地轉變,形成“福州研發+區域轉化”的創新協作模式。支援共建園區互派科技和運營人員。推動都市圈共建行業協會聯盟,廣泛吸納企業、政府、學者、媒體、公眾等多方力量,形成開放包容的産業聯盟平臺,促進跨區域資源開發和網路共用。

  構建區域公共技術創新服務平臺。聚焦都市圈內産業領域的共性問題和關鍵技術,共建一批産業技術研究院和共性技術平臺,解決跨行業、跨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支援上下游企業加強産業協同和技術合作攻關,增強産業鏈韌性,提升産業鏈水準。聚合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先進製造業技術服務中心等平臺,繼續擴大與國際檢測認證機構的互認範圍。發揮好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莆田中心、物聯網開放實驗室、清華福州數據科學研究院、中電智慧製造研究院、中關村醫學工程轉化(福建)分中心等研發類功能型平臺的作用,深化在大數據、新能源、海洋技術、空間信息技術等前沿領域的合作。加快推動以寧德時代&&組建的電化學儲能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擴大都市圈內能使用科技創新券的創新主體範圍及服務事項,建立多地申領兌付一體化服務協同機制。支援科研院所、科技仲介等按照程式&&或參與社會研發機構建設,提供針對當地的專業化創新服務。

  打造海峽技術轉移合作平臺。依託國家技術轉移海峽中心、國家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福建分中心,加強與上海的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深圳的國家技術轉移南方中心等技術轉移機構合作,融入國家技術轉移“2+N”體系佈局,重點推動海峽兩岸創新資源要素的技術轉移。推動都市圈與全球知名科研仲介機構及科研組織的深度合作,支撐全球科技創新成果在都市圈內的轉移轉化。建立開放共用的線上技術轉移服務平臺。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支援設立各類科研合作基金,促進跨區域的産學研合作、成果轉化等投資活動。研究建設都市圈技術交易服務中心和專利信息資源庫,加強科技資源開放交流共用。

  推動都市圈各類創新要素流動。探索建立都市圈統一的企業産權、技術産權等市場化流轉制度,促進市場一體化建設。著力消除隱性壁壘,推動在都市圈內建立跨區域的企業、技術、人才流動和優化配置措施。建立健全企業主導的技術研發創新機制,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鼓勵大型企業發揮創新骨幹作用,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在要素獲取、準入許可、經營運營、政府採購、招投標等方面對民營企業一視同仁。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分段補助、稅前加計扣除等創新激勵政策,支援企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構築高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發揮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第七章  共營綠色美麗、協同治理的生態環境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綠色發展理念,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加強生態保護與環境協同治理,營造“山海靚麗,碧水藍天凈土”的現代化都市圈。

第一節  強化生態系統和生態空間保護

  共築山海一體的生態安全格局。加強都市圈內外和陸海生態系統的聯動,共同構築兩大山海生態屏障、七條流域生態廊道、六片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安全格局。共建兩大山海生態屏障,鷲峰山脈—戴雲山脈綠色生態屏障以天然林、重要水源地保護和森林生態系統建設為重點,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功能;近岸海域藍色生態屏障以海岸線保護與利用、海域水環境提升為重點,提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漁業養殖、防災減災和濱海休閒旅遊等功能。共建閩江、敖江、龍江、賽江、霍童溪、木蘭溪、萩蘆溪等七條入海水系流域生態廊道,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完善重點流域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聯合開展重點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加強小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劃定茫蕩山—閩江中游綜合保育區、莆—仙—永—德綜合保育區、山仔水庫重要飲用水源保護區、閩東諸河中游峽谷土壤保持區、閩江口—三都澳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環興化灣—江陰灣土壤保持與風沙控制區等六片重要生態功能區。

  加強區域森林、濕地與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全面推行林長制,健全森林保護與管理制度,構建山區森林、水源地森林、沿海防護林、道路林帶四大林業生態安全體系;嚴格保護國省級自然保護區與國家森林公園,維護生物多樣性,建設生態風險防控體系;完善“林業+”生態保護與利用體系。強化濕地、海洋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嚴格保護國家級濕地、海洋保護區與海洋公園。

  嚴格落實“三線一單”。加強生態環境空間管控,細化環境管控單元,把“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三大紅線落實到國土空間,確立並守住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的“底板”和“天花板”。

  推動跨界地區生態共建共治。重點建設延平—古田生態保護修復區、延平—尤溪生態保護修復區、閩清—永泰生物多樣性保育區、仙遊—永泰—德化綜合保育區、藤山—老鷹尖生物多樣性保育區、龍江—萩蘆溪水源涵養區、福州—古田綜合保育區、寧德—羅源綜合保育區等八個山河跨界生態共治區。重點建設環三都澳—羅源灣、閩江口、福清灣—平潭島、江陰灣—興化灣、湄洲灣等五個山河跨界生態共治區,聯合開展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藍色海灣”行動。以城市郊野公園、城市綠道建設為抓手,大力推進福州環城森林公園綠帶、莆田環城森林公園綠帶、環三都澳生態綠環等三個城市週邊綠環建設。支援設立福州都市圈跨界生態共保辦公室,聯合申請建立福州都市圈國家級自然保護地,完善跨界生態區域共建共用機制。

第二節  共同保護流域與海洋生態環境

  推進“七河一帶”生態保護修復。深入推進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逐步推進敖江、賽江、木蘭溪、龍江、崇陽溪、霍童溪、萩蘆溪等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加強閩江、大樟溪、敖江上游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嚴格落實閩江等重要河流禁漁期制度,加快實施黿拯救行動計劃,保護水生生物資源。重點改善木蘭溪、龍江水環境品質,加快推進土地整治與污染修復。聯合推進以海灣、海島為重點的海岸線生態保護修復。堅持陸海統籌,大力推進閩江口、環三都澳—羅源灣、福清灣—平潭島、江陰灣—興化灣、湄洲灣等重點海灣綜合治理,推進“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開展平潭島、南日島等砂質海岸侵蝕和退化修復工程,加強三都灣濕地、福州長樂閩江河口國家濕地公園、福清灣濕地等濱海濕地保護與修復,協同開展東衝半島、三都島、瑯岐島、平潭島、南日島、湄洲島保護修復工程。

  強化河湖長制,完善流域綜合保護修復與管理制度。劃定河湖管理範圍,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建立健全河湖執法體系、管護標準體系和監督考核機制,完善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加強跨區域跨部門水質信息溝通和突發性污染事故的水量水質綜合調度機制。共同完善水土保持監測網路,加大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的生態保護修復力度。

  完善海岸線開發管控與污染治理制度。編制福州都市圈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加強海岸帶分類分段精細化管控,實施最嚴格的圍填海管控和岸線開發管控制度。共同建立寧德官井洋、長樂海洋漁業保護區。建立流域污染治理與河口及海岸帶污染防治的海陸聯動機制,減少環三都澳—羅源灣、江陰灣—興化灣等重點海灣陸源污染物排放。

第三節  推進環境污染協同治理

  聯合推進“碧水藍天凈土”保衛戰升級版工程。大力推進流域、海洋水環境污染與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加強流域水環境品質監測、水生態保護與水資源管理,推進流域水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工作;大力推進閩江河口、環三都澳—羅源灣、福清灣—平潭島、江陰灣—興化灣綜合治理;推進“綠盈鄉村”建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總結並逐步推廣福州市城市黑臭水體綜合治理經驗,協同推進城市與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督指導。大力推進工業企業污染治理,強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以福建福清江陰經濟開發區和環羅源灣區域、福建莆田華林經濟開發區和福建荔城經濟開發區、寧德漳灣工業區和灣塢鋼鐵集中區等為重點,加強工業企業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建立健全福建福清江陰經濟開發區—莆田、環羅源灣區域—寧德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以福州、莆田、寧德等城市為重點,建立空氣品質聯合監測、會商、執法等機制。加快淘汰老舊車輛,強化營運車輛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防治。大力推進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和垃圾分類管理,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紮實推進凈土保衛戰。提升危險廢物環境監管、利用處置和環境風險防範“三個能力”,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有序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加快實施福州、莆田、寧德、南平、平潭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推進南平、寧德、福清、莆田等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建設,強化重點監管單位污染風險防控、嚴格建設用地環境準入、持續推進耕地安全利用、有序開展重點區域土壤治理與修復工程。

  加強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提高區域聲環境品質。落實噪聲源頭治理。強化各類噪聲的監督管理,落實噪聲排放單位污染防治的主體責任,加強對工業生産、建築施工、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等各類環境噪聲的防控。提升治理能力,綜合運用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和技術手段減輕環境噪聲污染。

  積極對接福建省“生態雲”平臺,完善區域環境監測網路。全面科學布點,統籌推進覆蓋大氣、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土壤、污染源、核輻射、森林、噪聲等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多市聯網,支援設立福州都市圈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辦公室,構建信息整合共用、統一發佈的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平臺;測管聯動,完善都市圈生態環境同步監測與聯合執法協同機制。

  加強跨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建立環境突發事件應急聯動機制。建立健全共同防範、互通信息、聯合監測、協同處置的應急指揮體系,完善跨區域環境應急聯動體系,開展跨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探索建立環境預警機制和處置跨境污染糾紛工作聯動機制,開展污染聯防聯治。強化重點行業安全治理。建設區域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

第四節  創新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協同機制

  加快完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積極支援、協同推進海峽股權交易中心統一建設用能權、排污權交易平臺,不斷提升服務水準,打造全國具有代表性的現代都市圈綜合性資源環境生態産品交易市場。總結並推廣連江縣“資源變資産、資産變資本”海洋生態産品市場運作機制經驗,深入開展生態産品價值核算與市場運作模式研究。做強做優特色高效農業,打造國家現代農業基地,支援寧德、長樂、莆田、平潭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推動構建以觀光旅遊為基礎、休閒度假為重點、文體旅遊和健康旅遊為特色的生態旅遊産業體系;加快建立健全綠色金融支援保障機制。協同推進生態損害賠償改革,建立完善跨區域生態損害賠償工作機制和合作機制。支援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機制。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品質為核心,協同推進福州、莆田、寧德、平潭建立“灣長制”,加強與“河長制”管理體系銜接,建設海灣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體系。完善海岸線開發管控制度,加快建立“海上環衛”制度,探索建立流域—河口—近岸海域污染聯防聯動機制。

  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進迴圈經濟發展。共同探索資源集約節約和迴圈利用有效途徑,提高土地、水、海洋、礦産、能源的綜合利用水準,推進區域綠色迴圈低碳發展。堅持和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加快調整産業結構,持續優化能源結構,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大力推進工業、建築、交通、公共機構、數字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低碳管理。加快推進沿海與山區市縣産業互補與融合發展,大力支援産業園區迴圈化改造,共同構建迴圈經濟發展平臺。推行清潔生産,構建區域迴圈經濟模式,提升工業污染治理水準。

  建立區域生態環境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支援成立都市圈生態環境保護合作領導小組,由各市(區)分管生態環境領域的負責人任組長,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部門和監測部門負責人任小組成員,負責重大生態環境合作事項的協調和決策。不定期召開生態環境工作合作會議,協調解決區域環境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專欄7-福州都市圈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重大工程

  1.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推進閩江及其支流、敖江、龍江、賽江、霍童溪、木蘭溪、蘆溪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

  2.水環境改善與水土保持工程:重點改善龍江、木蘭溪水質,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工程,開展山仔、三十六腳湖等水庫生態保護與水質提升工程;茫蕩山—閩江中游、莆—仙—永—德綜合保育區實施河源水源涵養工程;閩東諸河中游峽谷、環興化灣—江陰灣實施水土流失與風沙防治工程。

  3.海洋生態保護與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程:實施閩江口—三都澳近岸海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濱海濕地保護修復工程與島礁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寧德三都澳、福州連江海域赤潮整治工程。推進環三都澳—羅源灣、閩江口、環興化灣—江陰灣、福清灣—平潭島近岸海域污染防控工程。

  4.大氣環境保護與治理工程:推進福建福清江陰經濟開發區、環羅源灣區域、福建莆田華林經濟開發區和福建荔城經濟開發區、寧德漳灣工業區和灣塢鋼鐵集中區等地的治理工程。

  5.危廢處理、垃圾分類與土壤防治工程:實施福州、寧德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工程,加快實施福州、莆田、寧德、南平、平潭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加快推進南平、寧德、福清、莆田等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

第五節  加強環境影響評價

  銜接落實區域“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依法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對納入規劃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依法履行環評審批程式,嚴格土地、環境準入,合理開展項目選址或線路走向設計。密切跟蹤規劃實施和項目建設對區域生態系統、環境、人民群眾健康産生的影響,重點對資源佔用、生態影響、污染排放等方面可能産生的不良影響進行監測評估。把環境影響問題作為規劃中期評估的重要內容,從生態環境角度對規劃相關內容進行調整完善,為都市圈綠色高品質發展提供支援。

  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區域(流域)聯合審查審批制度和信息通報制度。對可能造成跨行政區域(流域)不良環境影響的重大規劃、區域性開發和重大項目進行統一協調,促進區域産業佈局和産業結構優化。

第八章  共建同城共用、幸福健康的優質生活圈

第一節  深化人力資源和創新創業服務協作

  實施都市圈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主動對接都市圈建設人才需求,開拓就業崗位,引導高校畢業生到重點地區、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就業。積極探索“人在福州,周邊就業”的工作模式。整合發佈福建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組織用人單位進高校開展專場招聘,聯合開展福建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洽談會,促進都市圈大學生就業。通過提供精準化服務,促進區域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持續保持高水準。

  協同開展都市圈創新創業服務。加強高水準創新創業創造服務平臺建設,支援高校、科研院所、龍頭骨幹企業獨立或合作建設眾創空間和孵化器。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接力式的科技創業孵化鏈條。積極培育國家、省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高水準研究機構,打造匯聚高端創新人才、催生重大科技創新、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創新高地。成立都市圈公共創業服務聯盟,聯合開展都市圈創客節、創新創業大賽等創業服務活動,公開遴選創業新秀、創優項目,共同打造都市圈公共創業服務品牌。推動都市圈各個層面開展“雙結對”合作,共促創業型城區(城市)建設。

  加強都市圈政府公職人員考錄合作和交流挂職。加強都市圈地區公務員考試錄用在安全保密、打擊作弊等考務方面的協作配合以及命題開發、考官培訓等方面的資源共用。探索建立公務員交流挂職常態化機制,互派公務員進行實踐鍛鍊。

  加大高端人才和山區創新人才的支援力度。實施“海納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計劃,推進人才聯合培養和科技協同攻關,建立和完善境外高端創新創業人才引進機制。推廣“企業家培養企業家”模式。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建設大學生創業創新實踐和孵化基地。建設和完善創業創新指導服務機構,強化培訓體系建設,壯大具有實際技術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推進科研院所改革,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多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決策權。建立科研人員雙向流動機制,加快落實國有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離崗創辦企業政策,支援科研人員帶領團隊參與企業協同創新。加大山區創新人才支援力度,深入推進都市圈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強對科技特派員的扶持力度,堅持科技特派員制度與縣域科技創新、農業農村發展和精準扶貧相銜接。推動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向山區轉移,鼓勵工程技術人才回鄉就業創業,為製造型企業解決工程技術難題。提高“草根”能人創新創業的政策扶持力度。

第二節  推動優質醫療、教育資源共建共用

  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推進都市圈優質醫療資源共用。推進醫療合作機制建設,統籌醫療衛生資源,強化薄弱環節,加快推進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福建醫院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加快推進區域兒童醫學中心、區域腫瘤醫學中心建設,發揮高水準醫院龍頭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建立一批臨床重點專科群,提高區域學科均衡發展水準,帶動區域醫療服務發展水準整體提升。加快建立藥品出廠價格信息可追溯機制,全域推廣“兩票制”,鼓勵“一票制”。推進醫改綜合試點,全面建立分級診療制度,以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為核心,完善服務網路、運作機制和激勵機制,推動優質資源下沉。加強區域醫療衛生人才聯合培養,鼓勵發展醫聯體或跨區辦醫,推進城市醫療集團和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加強醫防融合,統籌縣域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增強服務可及性,著力構建城鄉一體、優質均衡、多元發展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醫療衛生信息互聯互通,擴大遠端醫療合作平臺聯結服務的城市和醫療機構範圍。鼓勵都市圈內城市間開展多層次多模式合作辦學辦醫,支援通過集團化連鎖式辦醫、遠端醫療和醫護人員異地交流等方式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共用,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專科聯盟。積極創建國家級緊急醫學海上救援基地,加快發展福州新區康復器具産業,爭取列入國家康復輔助器具産業第二批綜合創新試點,共同打造福州新區國際醫療綜合實驗區。持續擴大都市圈內醫保結算覆蓋範圍。

  促進都市圈優質教育和文體資源共用。支援都市圈中心城市高校、有條件的中小學,通過合作辦學、集團化辦學、遠端教育、教師異地交流等方式進行交流合作。推動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用,支援組建教育集團,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深化區域産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協同打造産教融合共同體。加快規劃建設福州新區職教城,引進國內和境外優質教育資源開展合作辦學,吸引“雙一流”工科高校設立分支機構或研究生院,支援天津大學福州國際校區建設,著力將濱海新城打造成為教育國際合作交流示範區。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增強服務産業轉型升級能力。支援組建“1+1+X”(1所本科高校、1所高職院校、若干所中職學校)辦學聯盟,搭建區域職業教育貫通招生、成果轉化共用平臺,帶動區域職業教育水準快速提升。允許外資設立非學制類職業技能培訓機構。探索優質公共資源連鎖化供給,推動劇院、音樂廳、體育場館等文體設施共建共用,提升公共場館的開放使用效益。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發展大眾體育、競技體育。建立都市圈體育産業聯盟,推動體育組織、賽事一體化發展,促進區域體育産業高品質發展。

第三節  提升社會保障服務便利化水準

  推動都市圈社會保障一體化。建設涵蓋各類社會保障信息的統一平臺,推動社會保險轉移接續更加便利。加強都市圈異地居住退休人員養老保險信息交換,推廣通過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開展公民身份信息比對進行社會保險待遇資格認證模式。推動病歷跨地區、跨機構互通共用,推動醫學檢驗檢查結果跨地區、跨機構互認。擴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聯網定點醫療機構範圍。鼓勵有條件的中心城市與毗鄰城鎮開展基本醫療保險異地門診及時結算合作。加快推動都市圈醫保目錄和報銷政策統籌銜接。逐步推動住房公積金在都市圈內互認互貸,多途徑支援繳存人解決住房問題。

  完善都市圈人口服務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可持續的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根據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全面放開都市圈城市落戶限制,推動持居住證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務和福利待遇與本市市民待遇一致。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合理設定緊缺的國際人才來閩工作、創新創業、永久居留準入限制,研究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簽證、居留等相關便利。

  提升都市圈社會保障服務水準。提高對臺便利化水準,全力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提高國際一流人才的社會保障便利化水準。深入實施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深化區域工傷、失業保險合作。實施民生檔案跨區查檔服務項目。加強區域養老服務合作等。優化都市圈城鎮內部功能結構,逐步完善各類城市設施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

第四節  促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

  加強區域應急指揮聯動。組建都市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指揮機構,制定區域聯防聯控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定期會商與合作交流。建立跨區域部門對接溝通平臺,推動都市圈醫療衛生、綜合交通、公安、應急管理、社區治理等行業主管部門聯動合作,實現信息互通,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和任務清單。定期聯合通報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相關信息,發佈聯防聯控工作情況。及時制定區域醫療、交通等協同應急預案。密切關注和分析研判國際公共衛生局勢,加強國際機場、港口等對外聯絡樞紐及國際航班、郵輪等跨境交通線路的衛生檢疫、安全監測和防護工作,強化國際入境人口流動監測管理,共同做好“外防輸入”關鍵環節的防控工作。提高新聞輿論工作有效性,主動回應社會關切。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毫不放鬆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堅決鞏固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強化“六穩”舉措,加大政策調節力度,充分釋放都市圈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提供有力支撐。

  統籌調配區域重要資源。搭建都市圈公共衛生資源調度平臺,建立應急醫用物資跨區域調配機制和重大災害事件緊急醫療救援聯動機制,統籌調配區域醫療防護救助和其他重要相關資源。重點關心關愛一線醫務人員和其他工作人員,落實防護物資、生活物資保障和防護措施,確保一線醫療和疾控隊伍、基層社區防控人員和其他應急工作力量安全有序、統籌協調、有力有效、及時迅速開展工作。統籌區域內醫療設備生産企業、物流企業、後勤保障企業的物資供給與分配,有序做好資源調配保障,確保重要醫療救治設備和物資的高效生産。根據區域公共衛生事件整體情況,推進區域重要物資互濟互幫工作,確保重要物資合理高效投放。分級分類協同管理各類關鍵性基礎設施,確保極端條件下物資調配通道暢通。

  建立區域公共衛生監測預警和應急管理平臺。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科技手段,實現都市圈跨行政區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和智慧應急管理,支撐科學防控、精準施策。及時採集病源地重點人員流動時間、地點、軌跡等信息,支撐重點防控地區人群排查工作。在確保信息安全基礎上,整合共用跨區域人口流動和疫情擴散動態數據,建立風險動態評估預警系統。分析不同類型人群流動的時間規律、目的地和出行方式,基於公共衛生科學規律,快速精準識別輸入型和擴散型傳播高風險地區,提前做好預警、部署應急準備,共同做好“內防反彈”關鍵環節的防控工作。持續監測各類交通方式的旅客訂票和客流變化情況,聯合區域各地交通管理部門,動態科學安排運力,分散客流,降低聚集性感染風險。

第五節  推動社會治理合作

  健全都市圈社會治理體系。深化城市間社會治理合作,完善突發公共事件聯防聯控、災害事件預防處理和緊急救援等聯動機制。加強交界地區城市管理聯動,強化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建立健全治安維穩、行政執法等協作機制,建立健全安全隱患排查和社區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機制。建立重大工程項目選址協商機制,充分徵求毗鄰城鎮意見。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推動都市圈治理精細化。

  促進都市圈社會治理合作。深化社會治理合作,支援都市圈與台灣、香港、澳門建立結對交流合作機制,為臺港澳居民提供參與志願服務、社區活動、文化交流的渠道。建立社會治安治理聯動機制,加強閩臺港澳警務合作交流,強化矛盾糾紛排查預警和案件應急處置合作,聯合打擊跨境犯罪活動,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建立閩臺港澳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聯動機制和應急協調平臺,制定重大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不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提高應急合作能力。

  加強都市圈食品農産品藥品安全合作。探索建立都市圈聯動的食品藥品實時監控平臺及聯合懲戒平臺。制定統一的閩臺港澳食品安全追溯標準,推廣二維碼信息追溯技術應用,實現從生産源頭、批發配送到終端零售的信息追溯,推進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結果互認。與臺港澳共同建立食品安全信息通報案件查處和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聯動機制。建立完善都市圈進出口食品農産品合作制度。支援臺港澳參與福建出口食品農産品基地和“信譽農場”建設,高水準打造綠色農産品生産供應基地、綠色農副産品集散基地。

第六節  打造高品質的國際旅遊目的地

  借助都市圈文化資源,提升都市圈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和旅遊服務水準,聯動閩南、江西、浙江等地以及台灣地區更廣範圍的旅遊資源,助推國際化旅遊目的地建設。

  都市圈內外聯動,打響旅遊品牌。圍繞“清新福建”“全福遊、有全福”品牌打造,共建福州都市圈旅遊共同體,實施品牌聯合行銷。舉辦區域旅遊合作聯席會議,構建區域協作機制,成立都市圈旅遊聯盟,打造品牌共同體。借助平臺整合都市圈旅遊資源,集中力量聯合創建高品質旅遊景區,提升區域旅遊資源競爭力。推動全域旅遊發展,重點提升和串聯福州三坊七巷、莆田湄洲島、平潭國際旅遊島等國際化旅遊目的地,攜手策劃精品旅遊線路,聯合開拓都市圈特色文化IP産品市場。組建高鐵旅遊聯盟等企業、行業聯盟,培育旅遊新業態。共建“福州—莆田、平潭—寧德、南平”區域旅遊服務網路。推進泛都市圈及浙閩贛以及台灣地區旅遊資源合作。

  豐富旅遊産品體系,提高旅遊服務水準。聯合策劃區域品牌旅遊活動,豐富旅遊發展業態。推動“主題+體驗”式旅遊産品的研發和推廣,發展包括創意創新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精品民俗群、文創園區等業態,促進文化遺産轉化為文化資源。對接國際標準,推進區域“無障礙”旅遊。完善區域旅遊服務設施建設,統一中英文雙語標識系統。推進區域旅遊資質互認,提升服務品質。鼓勵旅行社等組織在其他城市開辦分支機構,培育跨城市連鎖經營的企業集團或聯合體,策劃跨區域旅遊路線。

  專欄8-福州都市圈旅遊目的地建設

  1.高鐵旅遊聯盟:發展“高鐵+自駕遊”“高鐵+公共交通”“高鐵+電動汽車分時租賃”等旅遊新業態。

  2.區域旅遊服務網路:充分考慮各市發展水準差異,建設福州國際旅遊樞紐,莆田、平潭區域性旅遊中心,寧德、南平特色專項旅遊目的地。

  3.區域旅遊産品體系:文化旅遊(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媽祖文化、閩都文化、古厝文化、船政文化、畬族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鄭成功文化、南島語族文化);體育旅遊(國際級體育賽事);康養旅遊(醫療大數據、自然環境景觀);休閒旅遊(現代農業);智慧旅遊(大數據産業);南方特色冰雪旅遊(海上風電與LNG冷能綜合利用項目)。

  4.泛都市圈及浙閩贛以及台灣地區旅遊資源合作:閩南(廈門鼓浪嶼、漳州南靖土樓、雲水謠),浙江(自然山水、閩浙木拱廊橋),江西(景德鎮、婺源),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101大廈和花蓮、墾丁等地知名公園)等。

第七節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建立健全城市更新體制機制。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統籌佈局各類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健全統籌協調、居民參與、項目推進、長效管理等機制,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有序推動老舊街區、老舊廠區、棚戶區等改造,完善水、電、路、信、廁、消防等基礎設施。注重社區建設和公眾參與,運用微更新、漸進式更新等手段實現産業重振、社區復興、區域再生。

  塑造高品質城市空間。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堅持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約束,完善城市生態系統,補足城市基礎設施短板,加強城市風險防控,健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提升各類設施平戰轉換能力,增強城市發展韌性。加強各類生活服務設施建設,增加公共活動空間,推動發展城市新業態,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推進歷史文化街區或傳統街巷保護和整治提升,積極探索歷史文化資源在保護前提下的活化利用。加強建築風貌管理,推進城市中心區、濱水地帶等重點區域城市設計;鼓勵挖掘獨特風貌資源,推進魅力空間建設,塑造特色城市風貌。加快推進基於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準。

第九章  深化開放合作,建設共同家園

  推進積體電路、智慧製造、精密機械、生物技術等製造業領域和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擴大對臺開放合作力度,逐步放開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的台資“準入後準營”限制,將兩岸民間層面的交流合作推向深入,在經濟、社會層面強化對台灣青年的吸引力,拓展台灣青年就業創業空間,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支援打造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經貿合作暢通、行業標準共通的對臺全面合作示範區,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第一節  強化基礎設施聯通

  加快推進對臺通道建設,打造對臺交通北岸門戶。加強對臺直航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應通盡通,構建便捷往來的立體式對臺通道樞紐。增加福州長樂國際機場、平潭至台灣航班、郵輪、滾裝貨輪的班線班次,穩步推動湄洲島對臺客貨直航,搭建福州(馬尾)—馬祖—台北、福州(平潭)—台北的海運快件通道。加大環馬祖澳開發建設力度,穩步推進與馬祖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

  充分發揮港口航運和沿海能源佈局優勢,建設兩岸能源資源轉机平臺。探索推動兩岸建立電力、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産品便捷、經濟、安全的供應通道。推動馬祖周邊海上風電資源聯合開發。

  拓展兩岸信息網路建設。推進福州長樂至台灣淡水海底光纜商業運營,拓展電子商務、雲端服務、話務轉机等新領域合作,推動擴大5G通訊技術服務延伸覆蓋面。推進平潭兩岸海運快件業務發展,提升對臺郵件快遞轉机集散能力。建設一批“網際網路+”服務平臺,拓展雲端服務新領域,推動閩臺通信資費“同城化”。

第二節  深化産業開放合作

  實施新一輪閩臺産業合作計劃。推動電子信息、機械裝備、能源石化、生物技術等優勢産業對接,優化戰略性新興産業合作佈局。加快推進海峽兩岸積體電路産業合作、石化産業合作和精密機械産業合作。支援台灣百大企業、製造業百強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來都市圈發展。發揮在都市圈重點台資企業和福州臺商投資區的平臺作用,擴大兩岸關鍵技術、龍頭項目和高端人才等領域的科技協同創新,促進積體電路、智慧製造、精密機械、生物技術等優勢産業鏈延伸配套。

  進一步放開對臺現代服務業的“準入後準營”限制,重點在教育、醫療、文化、金融、專業服務領域深化閩臺合作。支援平潭建設對臺郵件處理中心,向上爭取將國際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審批權下放至福建省,構建兩岸直郵快速通道;支援平潭在兩岸檢驗檢疫數據交換中心基礎上建設兩岸經貿數據交換中心,按規定擴大台灣地區進口商品第三方檢測結果採信範圍。支援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且獲得台灣地區教師資格證的台灣教師參加國家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取得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資格證,通過特聘、購買服務、短期交流等方式在都市圈從事自然科學、美術、外語、體育等學科教學。加快推動在平潭綜合實驗區、福州新區、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莆田市設立臺商獨資醫院和合資醫療機構,並允許台灣醫師按規定在台資醫院和醫療機構執業、護士經備案在台資醫院和醫療機構執業;探索進一步優化從台灣地區進口部分保健食品、化粧品、醫療器械、中藥材的審評審批程式,優先在都市圈的台資醫療機構使用;福建自貿試驗區福州、平潭片區可根據需求,吸引具有執業資格的境外人士經備案後為當地企業提供專業服務;在自貿試驗區內對臺商獨資或控股開發的建設項目,借鑒台灣地區的規劃及工程管理體制。推動平潭、福州新區、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與新台幣貿易直接結算,對台資金融機構實行大陸企業同等待遇,積極落實金融業在外資股比和業務範圍等方面的對外開放措施,支援台資企業在依法合規前提下來大陸設立機構開展業務,支援符合條件的台資金融機構在大陸參控股各類金融機構;鼓勵符合條件的台資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在平潭、福州新區、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依法合規設立區域性、功能性總部和資金營運中心;支援在平潭建設集影視作品孵化、策劃、拍攝、製作、發行于一體的影視文化産業基地,開展兩岸影視培訓、展播展映等服務。

  共用改革成果,縮小政策落差。針對行業特點、受眾範圍、成效顯著、風險可控等因素,爭取部委授權支援或在省級許可權範圍內自主將自貿試驗區對臺産業開放的創新措施優先在都市圈複製推廣。定期組織各行政轄區管理部門學習省內外特殊經濟功能區先行先試政策,通過相互學習和效倣,促進政策創新在更大範圍傳播和擴散。

第三節  加強社會民生合作

  將閩臺社會民生合作推向深入,擴大民間基層交流的影響力。擴大台灣地區專業人才在都市圈內行政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等機構任職範圍,吸引台灣地區專才報考相關事業單位崗位,或探索特聘方式招聘台灣青年擔任專業技術崗位工作;定期組織舉辦兩岸青年夏令營活動;支援在福州都市圈就業、生活的臺胞在醫療、融資、購房、住宿等方面享受與大陸居民同等待遇,台資企業在科研經費申請等方面享受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打造全鏈條體現台灣元素的臺胞社區,複製推廣平潭聘請台灣村里長參與社區治理的經驗。

第四節  共建文化交流中心

  以文化為紐帶,充分發揮涉臺文物的情感寄託作用,建設民俗小鎮、策劃精品展覽,舉辦文化交流活動,增強兩岸人民感情。

  保護利用涉臺文物和歷史建築,展現兩地血脈親情。加速推進涉臺文物的保護利用工作,建立典藏兩岸親情的體驗式民俗小鎮。鼓勵涉臺文物、歷史建築相對集中、體現海峽兩岸歷史關係的村鎮、街區,申報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歷史文化街區。設立涉臺專題博物館、紀念館,聯合策劃涉臺文物精品展覽。根據藏品資源情況,在符合條件的博物館內設立涉臺文物展區,提升博物館、紀念館的兩岸文化交流功能,吸引社會各界人士加強涉臺文物研究和探索涉臺曆史建築活化利用模式。

  常態化文化交流活動,滿足臺胞就學需求。集中力量辦好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兩岸共同培養文化藝術人才。以文化為魂探索各市(區)輪流舉辦一批青年人喜聞樂見的特色活動,打造兩岸青少年學習、生活交流品牌活動。鼓勵都市圈內學校與台灣中小學、大學結成姊妹學校和友好學校,定期舉辦夏(冬)令營,優勢專業、特色專業建立聯合工作坊。為在大陸工作的臺胞子女提供同等教育,保障臺胞子女在幼兒園階段能夠就近入學,在義務教育階段享有同等待遇。鼓勵臺胞子女就讀大陸高校。

  充分發揮民間力量,鼓勵對臺民間交流。出臺關於涉臺民間組織的管理條例,支援涉臺民間組織健康發展。落實相應的資金和政策支援,引導鼓勵民間力量加強兩岸交流。鼓勵鄉親社團、民間宗親團體等民間文化交流活動。為“同根同源”主題的民間文化交流活動提供場所、費用、許可等便利條件。規範和引導群眾按照傳統習慣舉辦歲時節慶、宮廟祭典、朝聖觀光、尋根謁祖、續譜聯誼、探親訪友等涉臺活動,增強文化認同。

第五節  加強鄉村建設合作

  充分借鑒台灣鄉村建設的管理經驗,開展廣泛的基層合作、産業合作,共同促進鄉村高品質發展。

  引進台灣鄉村營造人才和經驗。擴大企事業招聘台灣人才的範圍。鼓勵基層部門聘用符合條件的台灣社工,具有相應條件的臺胞可報考相關事業單位,鼓勵臺胞參與城市管理和基層建設。建立對口合作鄉鎮基地,擴大與台灣民間建築規劃、創意創業等專業團體的合作。結合“兩岸建築師聯合駐村行動”、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院等平臺,推動更多台灣規劃設計師、文化創意團隊參與都市圈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等建設。辦好兩岸鄉村建設經驗交流論壇、研討會。吸引專家、學者、一線工作者的參與,合作培養鄉村建設人才,將其鄉村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在都市圈範圍進行推廣。

  引進台灣農業科技,充分發揮農業的多種功能。引進台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經驗,促進農業産業化,發展現代農業。利用兩岸相似的自然地理條件優勢,引進台灣果蔬、水産品的先進種養技術,打造“特色食品産業平臺”,促進農業與工業聯動發展。與台灣地區縣市簽訂農業友好合作協議書。扶持建強一批農村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市場化水準,促進産業的規模化經營,引導農業生産以資源為基礎實現現代化轉型。利用台灣農産品品質標準體系規範農産品生産,對接國際銷售網路平臺。引進台灣資本、新理念,發展休閒農業。引導鼓勵台灣金融機構和民間資本參與休閒農業協議合作項目建設,運用先進理念和管理運營經驗,探索建立良性化的合作機制。

第十章  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

  緊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國際貿易門戶和綜合交通樞紐的功能定位,謀劃福州都市圈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抓手;借鑒國外區域一體化經驗,積極同國外有關區域和都市圈開展交流合作,提升福州都市圈對外開放水準;加快推進福建福州保稅區整合優化工作,大力推動福州綜合保稅區、福州江陰港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高水準開放、高品質發展;高水準建設自貿試驗區,提昇平潭綜合實驗區等特殊經濟功能區的政策創新溢出效應和高端服務功能,推動與福州新區一體化發展,爭取綜合授權,擴大改革自主權,建設國際旅遊島,打造全省融入國際經濟大迴圈的引領區和開放窗口。

第一節  高品質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共建國際貿易門戶。發展大宗商品和要素交易平臺,推動平潭與海峽水産品交易中心等聯動發展,支援平潭建設兩岸農漁産品交易中心,開展海産品的大宗交易、倉單的現貨交易、遠期交易以及場外衍生品交易,爭取建設成為集商品集散、批發零售、展示交易、價格發佈等功能于一體的專業性交易市場;爭取在平潭綜合實驗區、福州江陰港綜合保稅區、莆田湄洲灣建設聚酰胺、已內酰胺、聚烯烴、纖維材料等石油化工材料、紅木傢具、醫療器械等大宗商品的倉儲、分撥中心及期貨保稅交割業務中心、離岸貿易中心。加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標準版推廣應用,完善拓展地方特色功能,覆蓋國際貿易全鏈條,打造“一站式”貿易服務平臺。

  深化國際區域合作。加密至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航空、班輪航線。深化“絲路海運”機制建設,完善口岸大通關機制,推動都市圈各地方電子口岸互聯互通和信息共用,推進與東盟國家、臺港澳地區“智慧海關、智慧邊境、智享聯通”建設與合作。積極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加快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在依法合規前提下,圍繞跨境電子商務交易、支付、物流、結匯等環節的技術標準、業務流程和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先行先試。加強國際海洋科技和産業合作,積極引進國內外一流海洋科技相關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構建海洋科技創新體系,爭取設立專用科研網路,實現科研數據跨境流動,大力提升海洋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建設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促進更多已結項未轉化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落地,開展延伸性研究和産業化應用。探索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推動國際産能合作,加快推進中國(福清)—印尼、中國(福清)—哈薩克兩國雙園建立工作。共同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品牌,加快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合作先行試驗區和重要集散中心。

  攜手做大做強國際交流合作平臺。支援以福州為主陣地,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有關活動,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做好經貿合作、海洋合作、人文交流平臺服務保障工作,共同策劃承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國際友城教育大會、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國際旅遊節、海峽漁業周·中國(福州)國際漁業博覽會、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舞蹈藝術交流周等重大活動;積極引導華僑華人參與都市圈建設,更好發揮華僑華人、歸僑僑眷以及台灣同胞的紐帶作用,增進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人文交流。

第二節  高水準共建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

  全面提升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準。探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制度和服務貿易“既準入又準營”政策舉措;深化平潭綜合實驗區“一線放寬、二線管住、人貨分離、分類管理”通關制度安排;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完善口岸風險防控體系,實施精準監管,簡化辦理海關手續。條件成熟時爭取在平潭綜合實驗區實行貿易自由便利、投資自由便利、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人員進出自由便利、運輸來往自由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的相關政策。

  鼓勵平潭綜合實驗區發展保稅增值業務和新經濟業態。研究支援對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外的“兩頭在外”航空維修業態實行保稅監管;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建設藝術品保稅展示交易中心;鼓勵具有保稅油經營資質的企業為“一帶一路”沿線航行船舶提供保稅燃油加注業務,建設保稅油供應基地;推動農漁産品、石油化工産品、鐵礦石等大宗商品保稅期貨交易;發展外貿新業態。

  爭取平潭國際旅遊島的免簽、免稅政策。研究對自平潭口岸入境的外國遊客實施相關免簽及入境便利化措施。發展郵輪旅遊經濟,推動開通途經日本、新加坡和臺港澳等周邊國家或地區的郵輪航線和國際郵輪母港航線挂靠平潭或福州新區濱海新城。建設國際旅遊消費中心,爭取國家賦予更多國際旅遊島建設的配套政策,研究在平潭設立口岸進境免稅店的可行性,建設國際名品購物中心,加快融入國際經濟大迴圈。

  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與福州新區一體化發展。積極爭取擴大自貿試驗區改革自主權。向國家爭取支援福建自貿試驗區平潭、福州片區和福州新區等國家級開放平臺實施綜合改革授權試點的政策,實現清單式批量申請授權。探索聯合招商引資工作機制,鼓勵企業嘗試“區內註冊、區外運營”模式;採取“區內+區外”聯動建設模式,探索將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和平潭全島特殊監管優勢,“點對點”輻射至福州新區數字經濟、健康醫療、高端製造等特色産業園區,促進現代服務業開放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

第三節  共建有福同享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圈

  實施文化區域性整體保護,做好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産保護和申遺工作。支援成立區域文化保護辦公室,完善區域文化保護工作。組織區域文化遺産全面普查工作,加大文物保護單位核定公佈力度,完善更新文化遺産名錄體系,識別並確定歷史文化空間,用一年時間完成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掛牌建檔;組織編制《福州都市圈文化保護規劃》《福州都市圈文物保護利用專項規劃》,並制定實施細則與建設方案;加強福州古厝等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創新文物保護工程體制機制,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專業人才隊伍保障機制,加強文物保護單位的開發利用,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策劃舉辦“福州都市圈文化遺産故事大賽”等區域文化交流活動,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和企業。做好福州、莆田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産保護和申遺工作。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對海上絲綢之路遺産點進行實時監測。聯合開展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價值挖掘整理,提升海上絲綢之路遺産價值。

  專欄10-1  文化與自然遺産保護重大工程

  1.文化與自然遺産保護工程:組織福州古厝與三坊七巷、福州西方國家領事館建築群、福建領事館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南平武夷山、寧德世界地質公園、莆田媽祖信仰、木拱橋營造技藝、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2.福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産保護工程:迥龍橋及邢港碼頭,聖壽寶塔及天妃靈應之記碑、羅星塔、閩王祠、懷安窯址及接官道碼頭。

  3.莆田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産保護工程:湄洲媽祖祖廟、賢良港天后祖祠。

  4.平潭綜合實驗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産保護工程:平潭殼丘頭遺址、平潭海壇海峽水下遺址。

  打造“海上絲綢之路”中華文化的核心展示地。爭取國家級博物館在都市圈設立分館。爭取與都市圈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媽祖文化、船政文化、南島語族文化等文化相關的展品落戶展覽(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藏48幀彩繪《天后聖母事跡圖志冊》等),成為中華文化對外展示的窗口,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圍繞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華(福建)海洋文化博物館。加強水下文化遺産考古研究和保護,以海壇海峽水下遺址(平潭)為核心資源,借助現代高科技技術,謀劃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水下文物博物館,推動建設殼丘頭考古遺址公園,實施重要遺址保護利用項目,展示中華海洋文化發展序列、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網路,重現海上絲綢之路重大歷史事件,體現“自強不息”的船政文化精神和“開放包容”的海上絲綢之路精神。

  共建“有福同享”的文化品牌。整合都市圈閩都文化、媽祖文化、朱子文化、陳靖姑文化、畬族文化、南島語族文化等多元資源,舉辦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借助國際文化交流平臺,講好中華文化的都市圈特色故事,打造都市圈文化品牌。策劃、承辦國際級文化交流活動。充分利用第44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提升都市圈的國際知名度。積極承辦其他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際級文化交流活動,將“歷史感與現代感兼具,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都市圈形象展示給世界人民。全面升級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創辦媽祖國際文化博覽會,爭取成為國家級文化平臺,打造中華海洋文化相容並包的對外交流窗口和平臺。策劃國際民俗文化藝術節。邀請世界各國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傳統音樂、傳統舞蹈、民俗藝術團隊,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提高城市文化品味和國際化水準。

  專欄10-2  文化空間發展概念性指引

  1.福州海上絲綢之路都市文化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閩都文化、船政文化。

  2.莆田媽祖文化區:媽祖文化(媽祖文化園)。

  3.寧德生態休閒文化區:自然文化(世界地質公園)、畬族文化(畬族民俗村)、道教文化(道教第一洞天—霍童洞天)、陳靖姑文化、紅色文化。

  4.南平茶文化區:閩越文化、茶文化、紅色文化。

  5.平潭極限海島文化體驗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海島體育文化(極限運動、國際自行車賽)、海防文化、海島文化、南島語族文化。

第十一章  共建區域一體、合作協商的體制機制

  引導都市圈協同推進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加快要素市場一體化。堅決打破地區間的利益藩籬和行政壁壘,加快完善組織體系、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為促進都市圈高品質發展、經濟轉型升級、人民生活水準提升提供重要支撐和政策保障。

第一節  建立省市聯動、立體合作的政府引導機制

  加快建立都市圈建設協調機制,充分發揮省級層面協調作用。堅持和加強黨對福州都市圈建設工作的領導,充分依託和發揮福建省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聯席會議統籌作用,建立中心城市福州市&&、各市(區)密切合作的都市圈建設協調機制,協調解決好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建設過程中需要省級層面協調的事項。充分發揮省直有關部門指導推動作用,在規劃編制、政策實施、項目安排、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援。

  發揮福州市的引領作用,建立多層次多領域合作機制。由福州市政府&&,成立相應都市圈建設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做好規劃編制、項目對接、信息溝通、事務協調、調查研究等工作。充分發揮設區市和平潭的主體作用,完善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定期協商、分管領導互訪交流等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對口部門常態化對接機制,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推進重大規劃、重點項目、重要事項的溝通銜接,形成“橫向協同、上下聯動”的良好工作格局。支援各市(區)簽署一體化合作協議,加快推動和落實具體領域、特定區域內的協商合作。

  健全都市圈政務服務聯通互認機制。建立都市圈同城化“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平臺。進一步推進都市圈內戶口遷移網上審批,居民身份證、普通護照、機動車駕駛證異地申領,異地機動車駕駛資格考試和機動車異地年檢、違章聯網辦理。居民公共服務便利化。推動港澳臺居民申領居住證、降低跨境通信資費等便利措施出臺。推動在閩居住且持有居住證的未就業港澳臺居民在閩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享受與統籌地區城鄉居民同等的財政補貼和社保待遇,推動閩港澳臺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互認,推進降低港澳臺專業人才執業門檻。加快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同城化,推動人才資源互認共用、社會保障互聯互通、勞動保障法治協作、食品安全共治共用、旅遊服務深度合作、體育産業聯動發展、區域養老融合發展,不斷優化公共服務供給。

  探索都市圈法治協作和聯動監督機制。探索地方人大立法、執法檢查工作協作機制,探索地方政協聯合調研和聯動監督機制,為都市圈一體化高品質發展提供法治保障和民主監督保障。

  推動建立都市圈重大安全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建立都市圈重大安全事件預警信息共用平臺,實現都市圈內各城市自然災害、恐怖襲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重要預警信息的實時共用。分級分類協同管理各類關鍵性基礎設施,確保極端條件下道路、物流、水源、能源等“生命線”的穩定有序運轉。探索建立重大安全事件發生時的資源調配機制,確保相關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力量和重要物資的科學高效調配。規範和完善信息發佈機制,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特別是群眾的集中訴求,為應對重大安全事件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第二節  健全利益共用的激勵機制

  探索推進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投資基金組建。建立基金管理辦法,健全基金項目投資的決策機制和監督機制,充分發揮基金對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生態環境聯防共治、科技創新體系共建、公共服務和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共建共用、園區合作等重點領域、重點地區和重點項目的支援作用。鼓勵社會資本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參與基金設立和運營,構建基金支出監督和績效評估機制。支援以混合所有制組建都市圈協作開發集團。

  積極構建互利共贏的稅收分享和徵管協調機制。構建稅收信息溝通與常態化交流機制,深化稅源、政策和稽查等信息共用和行動協作。探索産業轉移稅收利益共用機制,創新建設項目稅收分配辦法,合理分配企業註冊地和投資地之間的地方稅,實行“屬地徵收、利益共用”的財政稅收政策。探索建立區域投資、稅收等利益爭端處理機制,形成有利於生産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良好環境。

  健全園區共建共用的政策安排。加強省級層面在園區共建共用的政策統籌,把建設協同創新體系和園區共建項目納入福建省重大問題和事項決策諮詢程式,發揮省級層面在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的作用。把産業園區協同共建的成效納入對各産業園、各區縣的考核範圍。積極探索共建園區在GDP、財政稅收、節能減排等方面的分配分擔機制,並向産業輸出地傾斜,提升産業轉移的積極性。為協作園區提供專項補助資金和土地、財政等其他優惠政策,出臺具體招商推介、項目轉移鼓勵措施。

  加快完善流域、森林與海洋的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共同建立流域生態補償優先級體系與生態資金分配測算標準體系;共同探索多元化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辦法,鼓勵受益地區與保護生態地區、流域下游與上游通過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産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加大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實施力度,建立成本共擔、效益共用、合作共治的跨區域流域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建立水功能區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加快完善生態保護成效與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分配相掛鉤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共同探索建立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考核與績效評估制度。深化林權制度改革,完善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實行省級公益林與國家級公益林補償聯動、分類補償與分檔補助相結合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研究建立森林管護費穩步增長機制;總結福州市、南平市贖買試點經驗,推進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創新商品林經營管理模式,著力推動林業高品質發展。審慎研究設立都市圈海洋生態保護基金,協同建立海洋生態價值評價體系和海洋生態補償標準體系,通過設立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專項基金和發行國債、實施財政轉移支付政策,拓寬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財政投融資渠道。

  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補償和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深入推進全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創新。合理提高閩江上游生態補償系數。加大閩江口、環三都澳、湄洲灣三大灣區等重點近海海域污染整治力度和閩江源頭的保護力度,研究建立區域海灣河口聯防聯治機制。鼓勵採取資金補助、産業轉移、共建園區等方式,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積極推廣南平生態文明建設模式,整合碎片化資源,實現多元化增值,打通資源變資産、資本的通道。加快推進排污權、用能權和碳排放權交易。加強碳市場能力建設,加快林業碳匯和碳金融産品創新,爭取國家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加快推進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試點。

第三節  完善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

  建立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加快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相適應的制度規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減少行政干預,加強市場綜合監管,形成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一流營商環境。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深化“證照分離”和“照後減證”改革,將一般企業商事登記核準制改為確認制,加強許可管理與企業註冊登記管理的銜接,實現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在經營許可管理環節的“一碼貫通”;對標中國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和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體系促進營商環境持續改善;推廣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實施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壓縮審批辦理時限。著力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加強海峽兩岸司法交流與合作,推動建立共商、共建、共用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為都市圈建設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務和保障。支援平潭建設海峽兩岸仲裁中心,加強海峽兩岸仲裁及調解機構交流合作,為海峽兩岸經濟貿易提供仲裁及調解服務。創新“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模式,打破“信息孤島”,提高行政服務效率。加快實施政務聯通互認工程,推動都市圈內各類審批流程標準化和審批信息互聯共用。加快都市圈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探索依法對區域內企業聯動實施信用激勵和失信懲戒措施。

  提升要素市場一體化水準。統籌推進都市圈“放管服”改革,協力創建國家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推進金融基礎設施、信息網路、服務平臺、服務標準一體化建設,加快都市圈金融機構、金融集聚區協同佈局和發展能力提升。強化金融監管合作和風險聯防聯控,建立金融風險聯合處置機制。圍繞優化資源和股權配置,加強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和福建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建設,共同打造區域交易大平臺。加強與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公司、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的對接,發揮好債券市場直接融資功能。優化土地管理和高效配置機制,創新土地供應模式,逐步建立區域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立健全補充耕地指標調劑制度,指導做好跨省域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使用工作。積極支援重大建設項目補充耕地調劑,對指標調劑還無法落實佔補平衡的,安排補充耕地指標予以週轉。

  健全産業協作體制機制。鼓勵通過“飛地經濟”模式,共建産業協作示範園區。加強對共建園區相關指標、稅收收益分享的引導,鼓勵協議分享共建園區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産投資、招商引資等經濟指標和稅收收益。促進産業規劃和招商引資政策銜接協同,建立健全以畝均績效、節能減排等為主要指標的企業分類綜合評價制度,依據績效配置要素資源,實施差別化獎懲制度。搭建數字化招商平臺,互通招商信息,共用招商資源。建立都市圈內公平貿易聯合應對機制和進出口預警機制,合力應對國際貿易摩擦。

第四節  匯聚區域政策與平臺合力

  重點推動福州都市圈一體化示範區和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突破發展。在都市圈範圍內選取人口經濟聯繫緊密、一體化合作意願較強、基礎較好的跨界地區建設一體化示範區。推動多個平行行政主體深化探索區域一體化的制度創新,形成制度新供給,以點上集中突破,推動形成面上更大的發展帶動效應,進一步提升區域一體化發展水準。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探索建立城鄉要素合理配置、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用、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城鄉經濟多元化發展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體制機制。

  適時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推動距離福州較遠且條件成熟的週邊縣開展縣改市工作,培育都市圈次級節點城市,推動都市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提升政策多區疊加優勢。統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平潭綜合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福州新區、國家産融合作試點城市、自主創新示範區、生態文明試驗區、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等政策優勢,對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趨勢,形成區域發展新優勢。促進各市(區)協力打造政策高地,在對外開放、自主創新、數字經濟、閩臺合作等方面實現更高品質的創新探索和發展。支援自由貿易試驗區爭取更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積極在都市圈範圍內複製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自主創新示範區等試點經驗。

  整合特色區域合作平臺。加快推進福州新區、平潭綜合實驗區、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等重大平臺開發建設。充分發揮其在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合作中的試驗示範作用,拓展海峽兩岸合作發展空間,推動公共服務合作共用,引領帶動海峽兩岸全面合作提質升級。支援創建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加快建設現代數字都市圈,逐步實現數據共用共用,為規劃、決策、協調提供支撐。以協同應用為導向,實施數據資源規劃和標準化體系建設,推動政府大數據、市場大數據融合互動,形成以業務應用為核心的共用數據平臺,推動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公眾參與常態化。

第五節  加強規劃協調和社會參與

  制定實施方案和行動計劃。都市圈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制定實施方案、年度工作要點和行動計劃,把任務細化、責任細分、時間細排,確保每一項部署都落實、每一項工作都落地。建立項目滾動推動機制,圍繞國家專項規劃、重大項目佈局等各方面做文章,全方位拓展新的項目源,努力策劃一批人民群眾所盼、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重大協作項目,納入“五個一批”項目庫。各市(區)政府要在福建省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聯席會議的指導及都市圈建設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研究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和措施,細化落實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政策和建設項目。

  加強規劃實施和監測評估。加強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適時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的督促檢查和效果評估。建立針對都市圈整體和各市(區)的差異化績效考核體系。實行都市圈建設發展情況的監測約談制度,推動相關政策協調取得實效。省直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指導,合力實現規劃藍圖。建立都市圈發展監測評估大數據平臺,鼓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動態監測都市圈要素流變化和一體化發展情況,保障都市圈政策制定的科學化和管理的精細化。

  營造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圍。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鼓勵社會參與,共塑共推都市圈品牌。綜合利用傳統媒體和“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廣泛宣傳福州都市圈的重大意義、重大舉措、建設成效、經驗做法,暢通公眾意見反饋渠道,講好一體化發展故事,凝聚社會共識。建立健全第三方評估機制,充分發揮高端智庫、專家學者作用,及時解讀都市圈規劃、政策、機制,營造群策群力、共建共用的生動局面。

 

附件: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糾錯 評論

政策文件
文字解讀
圖片解讀
線上訪談
相關報道
視頻解讀
媒體解讀
新聞發佈會
媒體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