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福建省2021年預算執行情況及2022年預算草案的報告
福建省財政廳
各位代表:
受福建省人民政府委託,現將福建省2021年預算執行情況及2022年預算草案提請省十三屆人大六次會議審議,並請省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1年預算執行情況
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也是開局“十四五”、開啟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全省各級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及省委和省政府工作要求,嚴格執行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關於預算的決議,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提質增效、更可持續,落實落細“五促一保一防一控”,抓實抓好保運轉、保民生、促發展,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財政收支運作平穩,為我省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全方位推進高品質發展超越提供有力的財力支撐。
(一)2021年預算收支情況
1.一般公共預算
據快報統計,全省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5743.84億元,增長11.3%,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383.38億元,增長9.9%。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210.92億元(含中央補助收入、上年結轉和一般債券安排的支出),同口徑增長7.5%。
省本級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04.76億元,增長3.6%。省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77.55億元(含中央補助收入、上年結轉和一般債券安排的支出),增長12.6%。
2.政府性基金預算
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3342.72億元,下降2.5%,主要是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下降。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4161.63億元(含中央補助收入、上年結轉和專項債券安排的支出),同口徑增長0.1%。
省本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21.49億元,增長2.2%,主要是彩票公益金增收。省本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37.73億元(含中央補助收入、上年結轉和專項債券安排的支出),下降30.4%,主要是專項債券安排的支出減少。
3.國有資本經營預算
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11.82億元,下降25.3%,主要是受疫情影響企業利潤下降以及部分地區一次性産權轉讓項目收入下降。加上上年結轉收入92.22億元,收入合計204.04億元,扣除按規定調入一般公共預算28.31億元以及年終結余42.45億元,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33.28億元,同口徑增長91.5%,主要是省本級國有企業資本金注入增加。
省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54.02億元,增長1.4%。省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98.72億元,增長572.4%,主要是國有企業資本金注入增加。
4.社會保險基金預算
全省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2139.75億元,增長13%,主要是2021年不再執行2020年國家為應對疫情影響出臺的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政策,2021年恢復徵收後相應增加收入。全省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2052.69億元,增長9%,主要是享受待遇人數逐年上升,養老金等社保待遇調整提高。滾存結余2012.11億元。
省級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1003.33億元,增長14.7%,主要是2021年不再執行2020年國家為應對疫情影響出臺的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政策,2021年恢復徵收後相應增加收入。省級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991.48億元,增長13.9%,主要是待遇標準提高和享受待遇人數增加。滾存結余647.39億元。
5.地方政府債務情況
財政部核定我省政府債務限額11288.2億元,其中,2021年新增政府債務限額1649億元,增長0.3%。全省政府債務餘額快報數10091.47億元,其中,一般債務3485.69億元、專項債務6605.78億元,嚴格控制在核定的限額內,全省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2021年,全省共發行政府債券2648.25億元,其中,新增債券1696.88億元(含2020年下達2021年發行的專項債券50億元,不含外債轉貸額度2.12億元),再融資債券951.37億元。
以上快報數在決算編制中可能還會有所變動,決算編成後再按規定報省人大常委會審批。
(二)主要財稅政策落實和重點財政工作情況
按照預演算法及其實施條例、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有關規定,以及省人大預算決議和省人大常委會有關審議意見的要求,加強預算收支管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有力推動經濟社會平穩發展。
1.全力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
一是推動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堅持把科技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加大創新投入,下達43.22億元,增長31.4%。落實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分段補助、技改專項行動等惠企政策,深入實施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加快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支援推進重大科技專項“揭榜挂帥”攻關,加大對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基礎前沿研究支援力度,新冠病毒冷鏈消殺和鼻噴疫苗等重大技術難題接連攻克。持續推動福廈泉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新增2家省創新實驗室和一批省級以上創新平臺。支援深入實施“海納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計劃,下達8億元,加強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推進我省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創新完善新時代科技特派員財政支援方式,實現創業和技術服務在行政村和三次産業全覆蓋。
二是促進産業發展提速增效。支援做強主導産業,著力培優扶強龍頭企業,培育發展一批超千億重點産業集群。優化整合省級財政出資的6支政府投資基金,規範基金管理制度,上線運作基金雲平臺,支援産業加快發展。支援數字技術滲透賦能,下達數字經濟、數字福建等方面資金20.12億元,支援人工智慧、5G、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以及高效便民數字政府等建設。整合現代海洋經濟産業、“絲路海運”航線拓展等方面資金45.8億元,支援海洋經濟發展。
三是助推市場主體加快發展。落實製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免征符合條件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等各項制度性和階段性減稅降費措施,預計全省累計新增減稅降費超230億元。嚴格執行製造業中小微企業階段性稅收緩繳、煤電企業“減、退、緩”稅政策,緩解企業資金困難和經營壓力。爭取平潭綜合實驗區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執行期限延長至2025年底,並在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增列12個條目。發揮財政金融協同聯動作用,在2020年設立兩期中小微企業紓困專項資金貸款的基礎上,繼續安排2億元財政貼息資金,新設立兩期共200億元的中小微企業紓困專項資金貸款,貸款年化利率不超過3.35%,惠及企業5473家。我省財政金融協同聯動工作在全國財政工作視頻會議上作經驗交流,“中小微企業紓困貸”項目在我省年度金融創新項目評選中榮獲第一名。
四是支援投資消費穩步增長。全省新增債券資金1649億元,主要投向中央及省委和省政府確定的交通、農林水利、生態環保、市政和産業園區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重點領域,共支援1572個公益性項目,其中,省重點項目210個,有效發揮債券資金投資拉動作用。多渠道籌措省級以上資金129.74億元,推進全省鐵路、公路、港口、民航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PPP項目管理,全省累計落地項目325個,總投資3262.5億元,落地率居全國前列。出臺實施省技改項目融資專項支援政策,降低企業技改融資成本,引導企業加大技改投資力度,全年授信審批技改項目貸款254億元,簽約金額68億元。下達14.27億元,有效落實促外經貿促消費政策,大力推廣“單一窗口+出口信保”政策、服務小微企業4204家,推動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業態新模式加速發展,暢通國際跨境物流,落實外資到資正向激勵政策,支援建設“兩國雙園”,推動我省進出口實現高速增長。對外財經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積極爭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對我省支援,首次實現與法國開發署貸款合作。支援開展“全閩樂購”活動,積極打造“福茶、福酒、閩菜、閩品、萬福商旅”等特色消費品牌,支援福茶網等各類專業平臺建設。
2.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民生投入持續加大。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精打細算、節用為民,持續增加民生福祉的投入,努力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省民生支出3926.89億元,增長8.5%,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5.4%,持續保持在七成以上。其中,教育支出1083.85億元,增長12.8%;就業和社會保障支出587.85億元,增長7.1%;衛生健康支出532.63億元,增長8.1%;交通運輸支出272.51億元,增長27.1%;住房保障支出127.27億元,增長11%。做好省委和省政府29項為民辦實事項目資金保障,下達相關資金137.19億元,為年初計劃總額的127.7%。
二是疫情防控有效保障。全省下達83.79億元,重點支援醫療救治體系建設、疫情防控人員補助、設備和防控物資、醫療機構基本建設、應急物資保障、企業復工復産、核酸檢測等方面。醫保基金全額承擔疫苗購置及接種費用,支援全民免費接種,市縣財政按30%比例補助醫保基金,省級統籌中央資金對市縣財政負擔部分補助60%。按照同級保障的原則,做好應檢盡檢8類重點人群和適時抽檢5類重點人群核酸檢測經費保障。從第四期中小微企業紓困專項資金貸款中調劑40億元貸款規模,支援省內中高風險區域所在縣(市、區)內受疫情影響出現經營困難的中小微企業加快復工復産。同時,支援莆田、廈門、泉州等地打贏聚集性疫情殲滅戰。做好涉疫地區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為涉疫地區困難群眾每人增發300元的一次性臨時生活補貼。
三是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下達就業補助資金8.73億元,提高公共就業服務水準,支援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等就業創業。持續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共培訓97.04萬人,發放補貼15.8億元。連續23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達到每人平均每月2926元。下達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財政補助資金59.49億元,補助居民參保繳費和保障養老待遇發放。下達102.9億元,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不低於550元提高到不低於580元。下達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28.05億元,推動完善困難群眾救助補助政策,將省定低保最低標準從4050元提高到4400元。下達7.97億元,保障殘疾人基本生活,支援殘疾人事業發展。下達11.42億元,落實優撫對象生活和醫療保障待遇,連續20年提高部分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
四是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嚴格落實教育支出“兩個只增不減”,下達教育領域項目資金100.09億元,深入實施城區學位擴容和薄弱學校改善與能力提升計劃,推進基礎教育均衡優質發展,支援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212所,實施職業院校“雙高計劃”和産教融合,支援“雙一流”高校和老區蘇區高校建設,健全全覆蓋學生資助體系,資助學生逾百萬人次。支援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和省兒童醫院、省婦産醫院等省屬醫療衛生機構項目建設。下達20.2億元,將基本公共衛生每人平均籌資標準從74元提高到79元。支援縣域醫共體能力提升和新一輪醫療“創雙高”,實施衛生健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計劃,加快推進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支援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建設,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試點。統籌9.92億元,支援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加強安全生産、消防事務、防災減災救災等領域經費保障。下達文旅補助經費4.13億元,促進我省文化旅遊深度融合,持續打響“清新福建”“全福遊有全福”品牌,支援福州順利舉辦世遺大會、泉州成功申報世遺項目。保障建黨100週年系列活動、省藝術節、海絲電影節等圓滿完成。下達9.96億元,支援南平籌辦省運會,助力我省運動健兒取得東京奧運會、陜西全運會歷史性突破等。
3.支援生態文明和城鄉建設
一是生態省建設持續深化。堅持資金投入與污染防治攻堅戰任務相匹配,集中財力實施藍天、碧水、碧海、凈土四大工程。創新財政引導機制,健全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撥付2.16億元支援武夷山國家公園實施生態補償,提高自然生態管護能力和水準。組織各地加強重大項目儲備謀劃,中央對我省九龍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等生態領域競爭性資金支援33.5億元,帶動投資102.72億元。下達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補助資金和省級配套資金7.7億元,帶動投資14億元,支援實施環武夷山國家公園、長征出發地、林業改革示範區等生態文明試驗區重大項目。下達1.4億元,支援我省工業園區迴圈經濟建設、綠色工廠建設和能源利用等。支援創建首批10個省全域生態旅遊示範縣(市、區)、17家全域生態旅遊小鎮和2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鎮。支援編制實施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援我省參與全國碳交易市場聯建。
二是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健全“三農”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省級下達105.94億元,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措施。將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調整優化為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專項資金並保持投入力度不減,支援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支援特色現代農業高品質發展。推進農村供水鞏固提升、安全生態水系建設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支援打造1000個鄉村振興試點示範村和一批重點特色鄉鎮、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推動點上試點向面上拓展。制定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範圍優先支援鄉村振興的實施方案,明確到“十四五”期末全省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業農村比例達到50%以上。完善糧食主産區利益補償動態機制,對産糧大縣實行動態獎勵。爭取農村綜合改革中央獎補資金4.5億元,支援我省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試點、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和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
三是城鄉建設品質不斷提升。下達113.83億元,並從中安排3億元正向激勵機制資金,推動各地抓好居住、交通、水環境、風貌、管理五大品質提升和典型樣板工程建設。統籌用好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專項資金,支援公租房保障、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發展住房租賃市場試點及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做好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支援南平、龍岩成功入圍全國20個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城市,均將獲得中央獎補資金9億元,帶動投資96.73億元。
四是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加大省對市縣轉移支付補助力度,下達各類補助資金1426.31億元,其中,縣級基本財力保障補助資金、均衡性轉移支付補助資金分別增長24.8%、10.1%。在按財力分類分檔補助的基礎上,對老區蘇區縣重大民生轉移支付補助比例增加10個百分點。通過增加獎補資金、上浮補助標準、提高計算系數等方式,加大對困難地區的傾斜力度,支援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經濟、文化和社會事業。完善基層“三保”預算事前審查機制,納入審核範圍的縣(市、區)比例提高到53%,比財政部要求高出18個百分點,強化“三保”支出優先順序,確保兜住“三保”底線。支援山海協作紮實推進。支援援疆援藏、閩寧協作不斷深化。
4.推進財政重點領域改革
一是財稅體制改革穩步開展。科學編制《福建財政“十四五”規劃》,明確加快建立現代財稅體制的具體舉措,並認真組織實施。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部署,省級全面實施零基預算,同時選擇3個設區市本級、8個縣(市、區)開展改革試點。推動出臺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自然資源等3個分領域省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持續深化稅收制度改革,明確全省契稅適用稅率為3%以及城市維護建設稅納稅人所在地的具體地點,推動契稅法、城市維護建設稅法在我省落地實施。
二是政府債務管理不斷加強。強化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和預算管理,做細做實償債計劃,全省政府債務還本付息資金全部按時兌付。加強專項債券資金使用監管,明確投向領域禁止類項目清單,規範用途調整,制定專項債券項目資金績效管理辦法,提高債券資金使用效益。創新債券發行管理,首次發行分年還本政府債券,平滑債券存續期內償債壓力;首次通過商業銀行櫃檯市場面向個人和中小機構投資者發行政府債券,進一步拓寬政府債券發行渠道。
三是預算績效管理深入實施。將績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預算編制、執行和監督全過程,對35項申請2022年度新增設立的專項資金開展事前績效評估並整合歸併為13項,對69項2021年新設立的專項資金探索開展事中績效評價,對21項重大政策和項目開展事後財政評價,加強績效結果與預算安排、政策調整相掛鉤,推動預算績效管理提質增效。紮實推進市縣預算績效管理,市級層面和省級示範縣基本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根據財政部考核結果,我省地方預算績效管理工作考核居全國第六位,11個縣進入全國縣級財政管理績效綜合評價前200名。
四是國資國企改革協同推進。持續推動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有序推進我省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工作,納入劃轉範圍的75家企業共劃轉國有資本129億元。認真履行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職責,支援並認購興業銀行發行可轉債補充資本,支援興業證券啟動配股再融資,推動省屬金融企業持續做強做優做大。加強對省級文化企業改制重組、重大投融資及資産交易等重大事項管理,促進國有資産保值增值。持續推進省級行政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産集中統一監管,完善資産配置標準體系,加大存量資産盤活處置力度,提高資産使用效益,54家企業、9.76萬平方米出租類資産劃轉移交工作順利完成。
5.提升財政管理效能
一是依法接受監督有效落實。認真落實省人大及其常委會關於福建省2021年預算和省級預算調整方案等決議,精心組織預算執行,主動配合省人大預算聯網監督。嚴格按照預演算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及時批復部門預算、下達轉移支付資金。依法向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預算執行、決算、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國有資産管理等情況。不斷完善服務代表委員工作機制,充分聽取代表委員意見建議,認真辦理建議提案。壓實審計整改責任,限時按項逐條落實整改要求。
二是財政資金監管持續強化。建立健全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監管項目從17項增至27項,涉及資金589.72億元。推進鄉村振興(扶貧惠民)資金線上監管平臺提質擴面增效,監管項目從37項增至40項,累計監管資金超310億元,惠及782.7萬人。優化項目投資評審管理,完善制度建設,提升評審效率,全省審減292.25億元,審減率9.3%。對6項有關疫情防控、惠民惠農等專項資金的申報、撥付、使用、驗收情況開展重點檢查,我省財政監督工作綜合表現居全國第三位。積極推進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建設,實現上線運作並具備全覆蓋條件。我省財政資金監管相關做法在國務院第四次廉政工作會議上作經驗交流。
三是“放管服”改革紮實推進。深化政府採購制度改革,用“制度+科技”模式在全國率先實現政府採購全流程電子化操作、網上公開和全省“一張網”,在財政部“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 深化財政改革發展生動案例”評選中榮獲一等獎。會計師事務所設立審批從法定時限30日壓縮到9日,其他公共服務事項均實現即辦即知結果。規範我省註冊會計師行業秩序,對會計師事務所無證經營等四類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專項整治,相關做法獲財政部通報推廣。全額減免資産評估行業會員省本級會費,減免75%註冊會計師行業會員省本級會費。非稅收入收繳電子化和財政電子票據管理改革創新取得成效,在全國率先實現財政電子票據報銷入賬自動反饋,穩步推進訴訟費收繳退付開票全程電子化。
四是財政法治建設更加完善。制定財政“八五”普法規劃,紮實開展以憲法、預演算法及其實施條例、會計法等為重點的財政法治宣傳教育。深入推行重大財政決策程式、公平競爭審查、合法性審核等制度,修訂完善財政權責清單、行政自由裁量基準、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核等制度,使法治成為財政研究決策、實施管理、組織執法、提供服務的基本遵循。完善財政行政規範性文件制定管理辦法和備案制度,開展廢改立釋工作。紮實推進預決算公開工作,我省預決算公開度居全國第四位。持續完善內控制度體系,我省成為財政部確定的全國2個省級財政內控工作聯繫點之一。
2021年財政改革發展工作取得的成績,是省委和省政府正確領導、科學決策的結果,是省人大、省政協以及代表委員們加強監督、有力指導的結果,是各級各部門以及全省人民上下同心、艱苦奮鬥的結果。同時,我們也看到,我省預算執行和財政工作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是:新的經濟下行壓力和我省經濟結構現狀影響財政收入增長,疫情形勢持續演變增加收入增長的不確定性;各地財政運作呈緊平衡狀態,部分基層“三保”支出壓力加大;少數市、縣(區)政府債務負擔較重,償債壓力較大。對此,我們既正視困難,又堅定信心,將採取積極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二、2022年預算草案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全面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部署的開局之年。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始終牢記“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按照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緊扣“四個更大”重要要求,聚焦“五個突出”關鍵領域,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優化財政支出重點和結構,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增強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大力支援發展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文旅經濟,全方位推進高品質發展超越,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預算編制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實事求是、科學預測。堅持收入預算與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相協調,與全方位推進高品質發展超越需要相適應,與積極財政政策相銜接,落實落細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
二是優化支出、保障重點。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優化財政支出重點和結構,加強資源統籌。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財政承受能力評估,合理確定財政支援政策和標準,保障就業、教育、社保、醫療、養老、托幼、住房等重點支出。
三是精準施策、提升效能。堅持跨週期和逆週期宏觀調節政策措施有機結合,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加強財政金融協同聯動,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提升財政政策資金效能。
四是深化改革、注重績效。堅持預演算法定,持續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嚴肅財經紀律。強化績效評價結果和審計成果的應用,將績效管理貫穿預算編制全過程,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和資源配置效率。
五是防範風險、兜牢底線。堅持財力下沉,加大轉移支付的調節力度,支援基層政府助企紓困和基層“三保”,兜住兜牢民生底線。政府債務要合理適度,發揮帶動有效投資的作用。穩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增強財政可持續性。
(一)2022年全省代編和省級一般公共預算
1.全省代編一般公共預算
全省代編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預計增長5%,按5%編制,全省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為6031.03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增長5%,按5%編制,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3552.55億元。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加上中央補助1297億元、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352億元、調入資金427億元、中央提前下達新增一般債務限額79億元,剔除上解中央70億元,全省收入合計5637.55億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則,相應安排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637.55億元,增長8.1%。
2.省級一般公共預算
省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增長1.8%左右,按1.8%編制,省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310.30億元,加上中央財政補助收入1216.53億元、市縣財政上解收入315.06億元、調入資金18.85億元、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60億元、中央提前下達新增一般債務限額67億元,省級收入合計 2087.74億元,增長7%。
按照收支平衡原則,相應安排省級支出2087.74億元,增長7%,扣除應上解中央支出以及對市縣的稅收返還和補助支出1433.84億元、一般債務還本支出13.24億元、一般債務限額轉貸市縣支出67億元,省本級支出573.66億元,增長5.5%。
(二)政府性基金預算
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預計增長3%左右,按3%編制,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為3443億元,加上中央補助收入11.77億元、中央提前下達新增專項債務限額693億元,全省收入合計4147.77億元。按照以收定支原則,相應安排支出4147.77億元。
省本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預計下降2.4%左右,按-2.4%編制,省本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為20.97億元,加上中央補助收入11.70億元、調入專項債券付息資金3.45億元、中央提前下達新增專項債務限額555億元,省級收入合計591.12億元。
按照以收定支原則,相應安排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591.12億元,扣除新增專項債務限額全部轉貸市縣支出555億元後,省級政府性基金支出36.12億元,其中:省本級支出16.13億元、對市縣轉移支付19.99億元。
(三)國有資本經營預算
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預計下降2.5%左右,按-2.5%編制,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為109億元,根據國資預算管理相關規定,扣除按規定調入一般公共預算20億元,相應安排支出89億元。
省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預計下降5.8%左右,按-5.8%編制,省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為50.91億元,其中:省國資委監管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7.80億元、省屬金融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32.56億元、省屬文化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0.55億元。省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加上中央財政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補助收入0.18億元、上年結轉收入24.24億元,省級收入合計75.33億元。按照國資預算管理相關規定,扣除調入一般公共預算14.43億元,相應安排省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60.90億元,其中:省本級支出60.72億元、對市縣轉移支付0.18億元。
(四)社會保險基金預算
全省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預計增長8.1%左右,按8.1%編制,全省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為2312.03億元。按照精算平衡原則,安排全省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2170.66億元,增長5.7%。當年收支結余141.37億元。
省級編制的4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預計增長8.3%左右,按8.3%編制,省級社會保險基金收入為1086.58億元,其中: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975.96億元、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54.77億元、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53.53億元、工傷保險基金收入2.32億元。按照精算平衡原則,安排省級社會保險基金支出1069.86億元,增長7.9%。當年收支結余16.72億元。
(五)2022年省級四本預算支出安排
省級四本預算安排支出共計3809.62億元,扣除新增債務限額全部轉貸市縣支出622億元後,省級四本預算支出3187.62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20.74億元,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36.12億元,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60.90億元,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1069.86億元。除保運轉等支出外,全力支援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各項工作任務,對照《省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內容,相應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重點支出保障:
1.支援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完善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實施全社會研發投入提升行動,發揮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留抵退稅等政策效用,引導企業加大投入。用好福廈泉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專項資金,支援創新平臺建設行動,建好福廈泉科技城,打造沿海科技創新走廊。支援省創新研究院、省創新實驗室等建設,不斷提高我省科技發展水準。用好科技創新引導基金,實施創新主體孵化行動,大力扶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和推廣應用,完善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擴大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自主權,實施體制機制創新行動,深入推行科技重大專項“揭榜挂帥”“賽馬”等制度,加大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在全産業推廣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大人才專項相關資金投入,實施創新人才培育行動,促進人才團隊集聚。用好企業技術改造獎補、技改融資支援等專項資金,加快培育“單項冠軍”“專精特新”等創新型企業。支援推進支柱産業提升、傳統優勢産業轉型、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産業佈局優化、龍頭企業培優扶強以及品質、標準、品牌聯動等六大工程,高品質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發揮數字經濟等專項資金引導作用,加快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用好海洋服務與漁業高品質發展等專項資金,深入實施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發揮“電動福建”建設等專項資金作用,支援加快建設國家新能源産業創新示範區。統籌文化、旅遊等專項資金,支援創建國家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大力發展綠色旅遊、紅色旅遊。發揮省級服務業引導等資金帶動作用,加快發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大力發展共用經濟、平臺經濟、總部經濟等新經濟新業態,支援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堅定支援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民營企業做大做強。
2.支援積極服務和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強改革經費保障,持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縣域整合改革試點、要素市場化配置、“三醫聯動”、集體林權制度、農村集體産權制度等改革,推動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紮實做好國有資産綜合報告工作。支援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鼓勵企業抓住RCEP協定生效機遇擴大出口,推動重大外資項目加快落地,深入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海絲中央法務區、“兩國雙園”建設,提高雙向投資水準。支援深化閩港閩澳合作、與東盟東亞國家經貿往來,提升開放合作水準。充分發揮福建“僑”的優勢,支援引僑資、聚僑力、匯僑智,吸引更多華人華僑回國創新創業。積極幫扶困難僑胞,不斷完善貧困僑基本生活救助保障體系。發揮中央和省級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等資金撬動引領作用,深入實施項目攻堅行動,圍繞“兩新一重”建設、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強化項目要素保障,做好項目策劃、儲備,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支援適度超前佈局基礎設施建設。用好用足商務發展資金,常態化開展“全閩樂購”活動,支援打造“福”字號系列品牌,深入實施城鄉消費提升行動。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加大對優化營商環境的支援,強化對信息化軟硬體設施建設的統籌與投入,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步伐,提升數字福建、數字政府建設水準,持續打響“便利福建”品牌。
3.支援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支援深化經貿合作,加快建設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優化臺胞臺企在閩發展環境,支援臺商投資區等涉臺經濟合作園區建設。統籌閩臺農業合作等資金,持續推進台灣農民創業園、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産業園建設。支援閩臺科教融合發展,推動閩臺科技協同創新,完善臺籍師生來閩就業和求學保障政策。支援平潭加大對臺先行先試力度,積極爭取離島免稅政策。促進廈門與金門、福州與馬祖率先融合發展。落實各項惠臺財稅政策措施,完善保障臺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和制度,全面落實農業、金融、文教、醫衛等各領域融合發展措施。加快建設“數字第一家園”一體化服務平臺。健全完善台灣青年來閩實習就業創業政策措施,加強台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建設。支援實施親情鄉情延續工程,持續深化閩臺文化、體育交流,引進台灣建築師團隊開展鄉建鄉創陪伴式服務,做好海峽論壇、海峽青年節等活動經費保障。
4.支援持續創造高品質生活。堅持就業優先,發揮就業補助資金和失業保險基金促就業、保穩定作用,加大對穩崗和培訓的支援力度,保障重點群體就業。充分發揮擴大學前教育資源專項資金激勵作用,支援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大力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統籌基礎教育品質提升等專項資金,增加城區義務教育學位供給,加快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和優質均衡發展,保障“雙減”政策落地見效。大力支援我省高等教育高品質發展,加大職業教育發展和高校提升辦學水準專項投入,深入落實高水準職業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實施新一輪“雙一流”建設計劃,支援部省戰略合作計劃,推進市屬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支援大力發展老年教育,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完善醫療衛生事業投入機制,實施優質醫療資源提質擴容、中醫藥傳承創新、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提升等工程,推進健康福建建設。加強對二孩、三孩生育政策和配套支援措施經費投入。統籌群眾體育、體育産業發展等專項資金,支援體育事業、體育産業協調發展,繼續實施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提升工程,做好第18屆世界中學生運動會和第17屆省運會資金保障。補齊公辦養老機構短板,支援民營養老機構建設,推廣居家社區養老模式、經驗。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對接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健全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完善醫保籌資機制,健全城鄉社會救助保障體系,推動失業保險省級統籌。堅持“房住不炒”,用好相關補助資金,持續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豐富群眾生活,推動重點地區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場所錯時延時開放、校園體育設施有序開放。統籌文化專項等資金,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福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支援廣播影視事業發展,推進考古遺址公園、福州古厝、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等建設。支援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檔案、地方誌等事業。
5.支援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把生態環境資金投入作為基礎性、戰略性投入予以重點保障,支援以更高標準實施藍天、碧水、碧海、凈土四大工程,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等改革,持續推進生態省建設,建好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完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有序推進能源低碳轉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加快武夷山國家公園建設,持續系統推進閩江、九龍江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實施重點海域海岸帶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等一批重大工程,提升生態系統安全和品質。持續推進全域生態旅遊示範縣(市、區)和全域生態旅遊小鎮建設。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支援實施強省會戰略、廈門建設高品質發展引領示範區、廈漳泉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健全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機制。完善“老區優先、適當傾斜”政策體系,推進老區蘇區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支援龍岩、三明建設閩西革命老區高品質發展示範區,支援三明、南平、龍岩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引導更多資源向老區蘇區集聚。加強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做好援疆援藏、閩寧協作工作。支援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支援各地發展特色富民産業,實施特色現代農業高品質發展工程和種業振興行動,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化“萬企興萬村”行動和“一村一品”建設,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鄉村建設行動。支援實施城市更新、新區組團、生態連綿、交通通達、安全韌性等工程,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和垃圾分類等,持續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6.支援建設平安福建。慎終如始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繼續做好疫苗及接種費用、重點人群核酸檢測等經費保障。支援強化社會治理,全面開展“八五”普法工作,做好政法經費保障,支援建設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推動掃黑除惡常態化。加強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事業發展資金投入,支援工青婦等群團組織更好發揮作用。積極推動民族宗教工作高品質發展,大力支援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持續做好新時代雙擁工作,支援部隊建設,做好退役軍人事務工作,推進軍民融合發展。用好優撫事業單位和烈士紀念設施補助專項資金,加強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和社會優撫工作。支援強化安全責任,加強安全生産、應急救援經費投入,嚴格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推動完成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目標任務。用好保供促銷工程、引糧入閩獎勵專項等資金,支援産供儲銷體系建設,落實惠農扶糧政策,鞏固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落實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經費保障,持續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確保“舌尖上的安全”。支援加強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
三、紮實做好2022年財政改革發展工作
圍繞上述指導思想和預算安排,我們將堅持和加強黨對財政工作的領導,深入貫徹預演算法及其實施條例,全面落實好省十三屆人大六次會議決議要求,紮實做好財政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確保全年預算目標順利完成。
(一)強化資源統籌,提高財政保障能力。積極培育財源,強化收入統籌管理,將部門取得的各類收入全部編入部門預算,全面反映部門收入來源及規模。科學編制中期財政規劃,強化中期財政規劃對年度預算的約束,統籌年度間財政政策和資金銜接,做好跨週期和逆週期宏觀調節政策措施有機結合。加強中央轉移支付資金與省級同領域資金的統籌使用,加大對投向相近、零星分散資金的整合力度。建立預算執行和預算安排掛鉤機制,加快資金撥付、使用進度,促進項目加快實施。加強四本預算統籌銜接,保證財政支出強度,支援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文旅經濟,著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盤活部門存量資産,建立資産調劑共用機制和公物倉,提高資産使用效益。堅決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厲行勤儉節約,節儉辦一切事業,大力壓減非重點、非剛性支出,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強化“三公”經費預算管理,努力降低行政運作成本,嚴禁違規建設樓堂館所,把節支挖潛騰出來的寶貴財政資源用到穩增長、調結構、優環境、促創新、惠民生等重點領域上。
(二)強化精準施策,全力穩增長惠民生。不折不扣落實新的減稅降費政策,幫助企業充分享受政策紅利,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製造業、風險化解等的支援力度。強化財政金融協同聯動,引導金融機構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降價。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引導作用,推廣運用“基金雲”平臺,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專項債券重點用於支援中央及省委和省政府確定的重點領域,合理加快債券資金使用進度,推動儘快形成實物工作量,拉動有效投資。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保持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在七成以上,落實好省委和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資金保障,持之以恒辦好民生實事。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深入實施一批重大民生工程,推動解決就業、教育、醫療、“一老一小”、社會保障等領域短板,提升公共服務保障水準。
(三)強化風險防控,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密切關注基層財政運作風險,實行縣級“三保”預算事前審核全覆蓋,完善應急處置機制,加大財力下沉力度,更好支援基層落實助企紓困和“三保”支出。建立健全民生支出清單管理制度,全面梳理現有民生支出政策,加強財政承受能力評估和績效評價,及時調整預算和完善政策,確保民生支出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與財力狀況相匹配。統籌做好新增政府債務限額安排,處理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係。依法落實到期法定債券償還責任,確保全省政府債務還本付息資金按時足額兌付。加強政府債務風險監測和預警通報,穩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堅決遏制增量,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四)強化改革創新,提升財政政策效能。持續推進省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推動形成穩定的各級政府事權、支出責任和財力相適應的制度。全省全面實施零基預算,加強專項審核、指導監管,抓實抓好財政資金資源統籌、支出標準體系建設,切實打破基數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真正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更加突出績效導向,紮實開展事前績效評估、事中跟蹤監控、事後評估問效,總結推廣省級示範點先進經驗,縣級層面基本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全省上線運作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全流程辦理預算管理業務,實現跨層級、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數據整合,不斷提升數據品質、系統性能和易用穩定性。完善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穩步擴大直達資金範圍,優化分配審核流程,確保資金直達使用單位、直接惠企利民。
新的一年,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省委和省政府的領導下,自覺接受省人大的監督,認真聽取省政協的意見和建議,精心安排促發展、精準施策提效能,埋頭苦幹、勇毅前行,紮實做好財政各項工作,全方位推進高品質發展超越,為加快新發展階段新福建建設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