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生態文章,“美麗”成果共用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凝心聚力打造美麗福建,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兩會上,代表們圍繞持續深化生態省建設、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等方面紛紛建言獻策。
眼下,福建正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省建設整體佈局。實施“藍碳”工程,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方式之一。
“‘藍碳’是利用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和儲存的過程、活動和機制,範圍上涵蓋了海岸帶、濕地、沼澤、河口、近海、淺海和深海等區域。”省人大代表,泉州第五中學正高級、特級教師盧靈説,我省擁有3752千米的綿長陸地海岸線,位居全國第二,海域面積達13.6萬平方千米,是名副其實的海洋大省,具有豐富的濱海“藍碳”資源。
如何深入挖掘“藍碳”資源?盧靈建議,在進一步推進海洋生態的保護與修復基礎上,落實海洋碳匯的現狀評估、形成過程、調控機制、增匯技術等研究工作,完善海洋碳匯市場建設,大力發展海洋碳匯的期貨、信貸、基金等金融産品業務,深入激發海洋碳匯價值實現。同時,要加強全社會海洋碳匯知識普及,提升各級政府部門、企業和公眾對海洋碳匯的了解。
綠色,是福建的一張亮麗名片。如何把生態省建設與文旅融合起來,帶動文化保護傳承和地方發展?省人大代表、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館長陳繼勇在履職過程中不斷思考,並進行調研。陳繼勇建議,推動福州左海西湖一體化建設,將其打造成福建城市建設“生態+文旅+休閒”的標桿樣板。建設兒童遊樂設施,恢復西湖桂齋、海峽熊貓世界開放等,以滿足廣大市民遊客需求。
去年,武夷山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如何用好這一生態和文化資源?陳繼勇認為,可以打造並豐富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文化圈概念。“建議加強仙霞古道歷史遺跡保護修繕,在武夷山東麓的浦城縣建設‘福建古道驛站博物館’,持續打響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文化+旅遊’特色品牌。”他説。
打造美麗福建,最終要讓百姓享受成果。省人大代表、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總建築師陳友榮建議,提升我省“適老宜少”人居環境品質。
陳友榮分析,近年來,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老少設施空間在“量”“質”方面缺口明顯。設施總量不足,環境品質不高,缺乏適老宜少設計,有的還存在安全隱患。
“要建立完善‘適老宜少’人居環境品質評估信息系統、指標體系和機制,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全方位、多途徑搜尋問題,為改造提供靶向指導。”陳友榮建議,還要分區施策,提升品質。老城、老舊小區以城市更新行動為抓手,通過增設施、補空間、提品質、優治理等措施,補足設施短板;新區以“全齡友好城市”理念,按照5~10分鐘步行可達要求,打造宜人的公共空間,健全完整的服務體系。此外,可探索建設複合型TOD養老綜合體,將社區養老、醫療、辦公、商業和公共交通系統整合成一體,使老年人可以享受城市的便利。
區域協調發展,相比城市關注的人居環境問題,鄉村則需要解決醫療短板問題,尤其是醫療人才短板。
省人大代表、永春縣醫院兒科原主任醫師李幼紅在調研中發現,優秀醫療衛生人才,特別是臨床醫師不足現象在山區縣尤其突出。她建議,進一步支援山區縣人才建設,“出臺政策,對研究生以上學歷醫療衛生人才到山區縣基層單位服務的,在福利待遇方面給予補助,在職稱評聘上給予優惠,進一步暢通職稱上升渠道,保障基層醫務人員待遇”。(記者 吳旭濤 張輝)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