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征程中譜寫地方立法新篇章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五年立法工作綜述
“法者,治之端也。”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
時光的箭鏃密針細縷,串聯起過去1800多個日子;法治的光芒無聲浸染,匯聚出潤物無聲的清流。五年來,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圍繞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順應人民期盼,法治步履鏗鏘有聲,共制定法規53項,修改法規31項,批准設區市法規96項,一批有分量、有品質的法規悄悄改變著福建人的生活,在時間的坐標上鐫刻下新時代福建法治建設的閃亮印記。
咬定青山不放鬆,
服務高品質發展盡職盡責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五年來,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充分發揮立法主導作用,堅持與時俱進,始終努力在高品質發展中找準坐標、瞄準靶心。
現代化經濟體系將為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大支撐。作為數字中國的思想源頭和實踐起點,大數據産業在我省新興産業中極具引領性。常委會先後出臺《關於進一步推進數字福建建設的決定》和大數據發展條例,以立法助推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續寫“數字福建”華章。
更好的營商環境能激活更高品質發展的活力。針對市場主體普遍反映的“負擔重”問題,常委會制定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規定各項減輕企業負擔的政策措施實行“免申即享”,把鼓勵開拓創新、設置免責條款,探索柔性監管、共用用工明確寫入條例,為破解營商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堵點難點痛點問題提供了法治保障。
鄉村振興是高品質發展階段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常委會制定鄉村振興促進條例,直面鄉村振興的“中梗阻”,無論是缺資金、缺土地還是缺機械,都可以從條例中找到支援。常委會還不斷擴展鄉村振興立法“朋友圈”——種子條例、土地管理條例、促進茶産業發展條例、農業機械管理條例等陸續制定或者修訂,成為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的強大助力。
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如果要用一個字來概括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生態環保立法工作,最貼切的就是“密”——常委會制定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率先把五大發展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入地方法規,同時制定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等法規涵蓋“水陸空”生態要素,為“清新福建”織起了生態環保制度網。
文化事業發展將讓群眾享受高品質精神生活。常委會在全國率先制定傳統風貌建築保護條例,堅持保護和利用並重;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産條例,修改文物保護管理條例,加大保護力度,推動八閩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制定紅色文化遺存保護條例,推動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
從制定行政執法條例到修改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從郵政條例到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條例,從志願服務條例到擁軍優屬條例……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的立法答卷構建起了多維度、立體化的制度支撐體系,為全省高品質發展注入了澎湃的法治動能。
一枝一葉總關情,
助推民生改善走深走實
2022年3月,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修改《福建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的決定,育兒假、住房支援政策、建立普惠托育服務等為生娃減負的政策立刻在各大媒體刷屏,大家紛紛點讚,成為熱議話題。
這只是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在立法中攻克難點、打通痛點、疏通堵點、覆蓋盲點的一個縮影。五年來,常委會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根本出發點,以匠心生動詮釋了立法為民理念。
家家都有老,人人都會老。用餐難、出行難、看病難、運用智慧技術難等困擾老年人的難題,將隨著今年元旦開始施行的養老服務條例得以紓解。而該項立法也成為我省應對人口老齡化,守護“最美夕陽紅”,解決養老服務需求的“及時雨”。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保護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常委會及時跟進立法工作,制定全民健身條例、中醫藥條例、動物防疫條例,破解“去哪兒健身”,支援中醫區域醫療中心、特色重點醫院、名醫堂建設,對新形勢下動物防疫活動監管體系等作出全面規定,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為解決新形勢下物業管理的各種新矛盾、新問題,常委會重新制定的物業管理條例,賦予公共租賃住房承租人準業主地位,在全國省級地方立法中屬於首創。
立足民生保障,為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及時順應人民期盼,五年來,常委會還制定電梯安全管理條例、城鄉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改失業保險條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條例、食品安全條例等法規,解決人民群眾在住房安全、就業保障、飲水健康、生活宜居等方面的問題。
一系列惠民立法推動社會治理服務更有溫度,人民美好生活必備的法規制度更加健全,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惟進取也故日新,
創新立法機制有質有效
天下有定理而無定法。
五年來,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緊緊抓住提高立法品質和效率這個關鍵,探索、總結、創新,進一步推進科學立法實踐,確保制定出臺“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的良法。
堅持“對症下藥”“量體裁衣”。“小快靈”“小切口”立法是本屆常委會立法工作的一大亮點。常委會接連制定《福建省餐飲服務從業人員佩戴口罩的規定》《福建省兒童乘坐機動車使用安全座椅的規定》《福建省禁止中小學幼兒園學生攜帶手機進入課堂的規定》,引發了公眾的高度關注,衝上熱搜,絕大部分網民認為這些有針對性的立法很有必要,立到群眾心坎上。
既“謀一域”,也“謀全局”。常委會打破“行政邊界”,開展協同立法工作,2021年指導推動四市同步出臺加強九龍江流域水生態環境協同保護的決定,2022年又推動七市聯手出臺加強閩江流域水生態環境協同保護的決定,真正構建起“共飲一江水,共抓大保護”的格局。常委會還首次開展跨省協同立法,與江西省協同制定鐵路安全管理條例,以法治方式共同推動兩省鐵路安全管理工作,提升兩省鐵路安全管理法治化水準。
立法形式有創新,立法機制也始終在探索中完善。常委會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開門立法,不斷拓寬民主立法渠道,從立項、起草到審議通過,都凝聚了各方的努力與智慧。
拓展徵集立法項目的渠道和方式,向社會公開徵集立法項目並吸納到立法規劃、計劃中,變被動“等米下鍋”為主動“選米下鍋”。
重視立法智庫建設。設立7個立法基地,聘請22名立法諮詢專家,常態化參與立法項目的論證諮詢等工作。在全省設立15個基層立法聯繫點,將基層立法聯繫點功能從“立法中”向“立法前”“立法後”延伸,讓百姓的心聲更快、更準地體現在立法中。
立法過程中既注重聽取政府起草部門、初審委員會的意見,也注重聽取基層群眾、人大代表、企業、社會團體等方面的意見,並建立公民有序參與立法機制,所有法規草案一審後都公開向社會徵集意見,力求使不同立法意見和各方利益訴求在審議修改中得到體現。
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域,則一域治。
五年來,省人大常委會始終把良法作為新時代地方立法的品質標準,把管不管用、解不解決實際問題作為立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省立法工作從“有法可依”走向“良法善治”的步伐更加堅定有力,在新征程中譜寫出了地方立法新篇章。(記者 鄭昭)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