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人才“第一資源” 激發創新“第一動力”
過去五年,我省創新動能加速釋放,創新創業創造蔚然成風。未來高品質發展的關鍵仍然在於科技創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新的一年,如何加快建設高水準創新型省份,打造創新福建?代表們紛紛建言獻策。
科技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而創新的主體是人才。代表們紛紛表示,要將高素質、高水準人才引領作為引擎,點燃創新動能,為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這幾年,在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不斷變化的新形勢下,半導體産業生産成本不斷墊高、人才不斷欠缺。傳統産業如何突破發展瓶頸?新興産業如何在世界立足?
“要聚焦前沿創新,搭建一流人才梯隊。”省人大代表、三安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科闖深有體會。作為國內半導體行業的龍頭企業,三安光電著力打造“人才工程”和“人心工程”,網羅全球半導體照明和積體電路行業的頂尖技術人才,組建了一支穩定高效的人才團隊。2021年,公司LED晶片産能名列全球前三、持續位居全國第一。
持續搭建國際頂尖的人才梯隊並非易事,林科闖建議,通過建強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加速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大力支援龍頭骨幹企業建立研究院,搭建更多創新平臺,為人才發展提供優越的硬體條件;完善校企聯動機制,搭建國內外一流高校與企業的人才培養橋梁,助力引進和培養具備高素質專業背景的技術研發及應用人才;圍繞“建設高水準創新型省份”發展目標,積極搭建與國際行業頂級專家的交流與學習平臺。
科教興省,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産教融合、科教融匯,增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代表對此進行熱議。
“我省在建設一流應用型本科高校中,在科技創新領域大有可為。”省人大代表、三明學院院長王乾廷認為,應用型高校的辦學定位是面向地方、服務産業,科研隊伍在技術産品研發、工程項目實施上有長處,但也存在對産業前沿理解不足難以對準把握創新需求方向、科研平臺不高難以承擔重大攻關項目、創新團隊結構不全難以實施有效的成果轉化等問題。
因此,他建議,支援應用型高校集中力量建設面向産業的科研平臺,鼓勵其長期瞄準某個産業領域,深入紮實地開展工程科技開發應用,加大對産品技術開發的比重要求,實行穩定的滾動性的週期支援;支援應用型高校建立涵蓋跨産業、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程科技創新團隊,鼓勵其既能夠消化吸收基礎研究的科學成果,又能把先進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到企業中,完善成果導向的分配機制和成果應用成效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應用型高校與其駐地的政府部門溝通協調機制,緊密學校與當地政府、産業的實質合作。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中,人工智慧(AI)有望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引擎。”在省人大代表、福建網龍電腦網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鄭輝看來,我省智慧教育發展條件好、潛力大,應以發展“AI+教育”為抓手,打造“AI+行業”示範應用場景,助力教育服務經濟發展。
鄭輝建議,依託較為成熟的數字教育産業集聚區培育“AI+教育”龍頭企業,開展面向老師和學生的人工智慧教育培訓;加大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力度,培育産業發展所需的應用型人才;從數字經濟發展專項資金中單獨劃撥一部分用於“AI+教育”産業孵化,解決中小企業與創業團隊的資金難題。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代表們認為,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環境。
省人大代表、福州建築工程職業中專學校副校長楊冰在調研中發現,我省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居於全國前列、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技術優勢明顯,但還存在中高端人才引留難等瓶頸,由於這類企業規模較小,人才易被大企業挖走,隊伍不穩定。
“應做深專精特新企業人才‘蓄水池’。”楊冰建議,政府圍繞産業鏈、創新鏈融合需求構建人才鏈,謀劃創建更多創新平臺,實施更多有影響力和帶動力的科技項目,實現“人才帶項目、産業聚人才”的良性迴圈;開設專精特新企業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對有專利、專有技術,符合我省産業發展方向的企業引進人才,放寬學歷、畢業院校等限制,納入高層次人才引進範圍。(記者 李珂 朱子微)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