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倡導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3-06-06 10:15
| | | |

□全毅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議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文明倡議進一步拓展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法路徑,豐富了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思想內涵,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

  ◆倡導交流互鑒的新文明觀,提出全球文明倡議

  習近平總書記繼承中華文明包容互鑒的優秀傳統,倡導開放包容與交流互鑒的文明觀。2013年9、10月間,習近平在訪問中亞和東南亞時,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倡議)。中國願意與沿線國家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互通、民心相通,秉持共商共建共用的理念來打造一個擁有共同未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文明交流互鑒的三大主張:第一,文明是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第二,各種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

  文明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特定時空背景下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體,代表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構成其獨特的精神氣質。古往今來,各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明圖譜。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豐富多彩。但文明的差異性並不是唯我獨尊與排他性的理由,而應該多元共存,各種文明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合理性。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是交流互鑒的前提條件。每一種文明都紮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世界上沒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文明標準,一種文明不應該用自己的價值尺度來衡量或者強加於其他文明。

  歷史上中華文明吸收了印度的佛教文化,近代以來又不斷吸收西方啟蒙文化、馬克思主義等優秀文化,成為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神養料,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精神特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優秀文明成果。中國要永遠做一個學習大國,不論發展到什麼水準都虛心向世界各國人民學習,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容、互鑒、互通,不斷把對外開放提高到新的水準。”中國文化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中國的對外開放不僅對西方發達國家開放,也對“一帶一路”沿線的發展中國家開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倡導共建‘一帶一路’,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要歡迎各方共同參與;不是要謀求勢力範圍,而是要支援各國共同發展;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後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用的百花園。”

  習近平總書記倡導各文明之間平等對話與交流,文明互鑒吐故納新,是推動世界文明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近代以來,西方社會利用文明優越論為其殖民掠奪和統治秩序辯護,在全世界推廣西方民主政治。文明優越論只能加劇文明之間的仇恨與分歧,只能導致衝突、封閉與落後。近代中國淪為閉關鎖國與落後挨打的境地,都説明文明優越論是導致文明隔閡與落後的根源。文明衝突論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治學者亨廷頓提出的理論。他認為冷戰後國際衝突的根源將不再是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的差異,而是文化差異。文明的衝突取代了超級大國的競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種人類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只有特色與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成為世界衝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尊重文明多樣性,平等對待一切人類文明,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基礎。“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中國倡導人文交流與文明對話,實現民心相通一直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今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議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文明倡議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新文明觀。

  ◆以全球文明倡議為指導,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當今世界是各國緊密聯繫、相互依存的地球村。中國人對人類命運和現代化的回答體現了獨具特色的中國世界觀。兩千多年前,中國先賢提出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理念。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第一次向世界傳遞了他對人類文明走向的基本判斷:“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裏,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裏,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他強調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演講時提出中國的全球治理方案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我們對人類社會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也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和作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2月1日的演講中所説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繫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於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法國巴黎中法全球智利論壇上指出:“中國將堅持正確的義利觀,以義為先,義利兼顧,構建命運與共的全球夥伴關係。堅持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加深彼此了解和彼此認同,讓各國人民相知相親、互信互敬。堅持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觀,充分發揮全球和區域多邊機制的建設性作用,共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上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包括四點內容:一是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與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二是倡導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全人類共同價值和各國人民共同追求。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於人,不搞意識形態對抗。三是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四是倡導加強人文交流合作,探討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路,豐富交流內容,拓展合作渠道,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全球文明倡議是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世界文明發展規律而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它深刻回答了人類社會現代化是西方化,還是各種文明共同進步的“人類社會現代化之問”,為促進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和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注入信心和力量。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文明平等、相互尊重、包容互鑒、和平共處。全球文明倡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吸取和超越了西方文明研究成果,同時順應世界歷史發展潮流,符合人類和平發展願望,對維護全球治理秩序、實現人類文明進步將發揮指導性作用。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

(作者為福建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溫馨提示: 請使用OFD閱讀軟體瀏覽源文件,如未安裝點擊下載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