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下身子、沉到一線,需要拿出定力
□敏言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代代傳承的不僅是工作方法和作風,更是責任使命和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調查研究的方式有很多,最直接、最簡約的莫過於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撲下身子、沉到一線。
領導幹部走出辦公室,走訪基層、拉家常、講政策、話民生;放下案頭卷,進車間、下農田、入商戶、跑市場,越來越成為家常畫面。撲下身子,“撲”的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氣勢和決心;沉到一線,“沉”的是摸清情況、服務人民的行動和成效。
《尚書·説命中》:“説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因此,撲下身子、沉到一線,也是“知易行難、行勝於言”,做一時容易、長久堅持難,必須要拿出定力。
一
問題大多不會自己跑出來,需要有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領導幹部只有撲下身子、沉到一線,開展調查,才能練就一雙慧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科學決策、推動發展。
“基本功”是從事某種工作所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習武之道講究先練好基本功,才能把武藝學精學透。同理,“調查研究是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撲下身子、沉到一線是調查研究這一基本功的基礎招式,只有經常練、反覆練,才能把基本功做紮實。
“必修課”是指為達到某一目標必須要修讀的課程。習近平總書記每到一個地方履新,必以調研開局。到任廈門後,他組織調研,&&編寫出《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擘畫了廈門長遠發展的宏偉藍圖。剛赴任寧德,他就一頭扎進基層,不到3個月時間已走遍了閩東9個縣,初步確定了閩東的發展思路。正是撲下身子、沉到一線,首先把調查研究這門課修讀好,才有了在擺脫貧困、國際化城市建設、生態省戰略、數字福建建設等領域的科學決策、高瞻遠矚。
“金鑰匙”往往被用來比喻解決疑難問題的好方法好手段。毛澤東同志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指出:“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1930年的尋烏調查為毛澤東找到正確的土地革命路線提供了依據;20世紀60年代初,全黨大興調查研究,制定出一系列恢復農業生産的有效政策;習近平總書記50多次調研扶貧工作,走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考察了20多個貧困村,以精準扶貧的戰略帶領全國人民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正是撲下身子、沉到一線這把“金鑰匙”,打開了不同時代的問題之鎖。
二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每個時代總有屬於它自己的問題,只要科學地認識、準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們的社會不斷推向前進。”然而,每個時代的問題不會只有一個,一個問題往往會牽出一串問題,小問題如果不解決,也會變成大問題。撲下身子、沉到一線,一次兩次作用不大,一天兩天不夠,要拿出滴水穿石、抓鐵有痕的決心和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的韌勁。
向內看,“不發展有不發展的問題,而發展起來後出現的問題並不比發展起來前少,甚至更多更複雜了。”我國要讓超14億規模的人口實現現代化,其複雜性和艱巨性可想而知。
往外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進入2023年,受全球消費市場疲軟影響,我國集裝箱市場一度“空箱堆積”。我國高科技企業華為已經遭到美國四輪制裁,近日無人機製造商大疆也被美國政府罰款近20億元人民幣。
朝前看,“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中國美好生活大調查2022—2023》發佈的數據中所透出的人民群眾對幸福感、獲得感和人間煙火氣的嚮往,現實中還有不少差距。遠征路上,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我們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範“灰犀牛”事件,在答好“時代之問”中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嚮往、新期待。
內在問題、外在挑戰、未知因素交織在一起,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對付得了的,更不是喊喊口號就能解決的。只有撲下身子、沉到一線,以腳踏實地的定力、毅力、勇氣和決心,一件件事情去辦,一個個難關去闖,有的放矢、對症下藥,方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三
1986年,廈門市軍營村,時任廈門市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步行進村,挨家挨戶拜訪貧困戶;1989年,壽寧縣下黨鄉,時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頭戴草帽、脖子上搭著擦汗毛巾,步行兩個多小時才到達,直接召開現場辦公會,解決當地面臨的緊迫問題;1999年,周寧縣梧柏洋村,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與老紅軍羅成生坐在一條板凳上,噓寒問暖、親切交談……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深入基層調研的一幕幕,至今讀起來仍然很具畫面感,這是撲下身子、沉到一線該有的樣子、生動的示範。
撲下身子、沉到一線,不是“走秀”,而是“走心”。有些領導幹部只是“走過場”“做樣子”“搞擺拍”“看門面”,這種形式主義的調研反而會引起老百姓的反感,要堅決摒棄。
焦裕祿有句名言:“蹲下去才能看清螞蟻。”只有蹲下身子、拉近視線,才能把問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傾聽民聲、用心思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來一次不夠,那就來兩次、三次,拿出一定要解決問題的決心來,就沒有克服不了的難題。
撲下身子、沉到一線,不是“一陣風”,而是“四季雨”。風刮過了就無影無蹤,可能還會留下“爛攤子”。就像有些領導幹部為了表示對調研的重視,扎堆調研、搞運動式調研、專挑好的看,不僅給基層增加負擔,而且在刮一陣風後還讓調研工作半途而廢。
古人云:“凡應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誠,持之以久。”撲下身子、沉到一線,要常態化制度化實效化,成為領導幹部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成為一種習慣。要勤走訪基層走群眾路線,多到困難較多、情況複雜、矛盾尖銳的地方去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真正把問題解決到群眾的心坎上。
四
“定力”不是天生的,而是日積月累的修養,要時時加以鞏固。強化撲下身子、沉到一線的定力,就要做到:
一是強化學習,練好內功。理論修養是一個人由內而外散發的氣質和學識,是“有趣的靈魂”。有了理論的加持,才能做到沉到一線有方向,在“高大上”和“接地氣”之間自由切換。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領導幹部學好理論,就要堅持與時俱進的學習態度,就要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帶著問題學、聯繫實際學,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
二是躬身實踐,提升本領。“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理論雖爛熟於心,如果脫離實踐,也是毫無意義的。實踐是檢驗理論學習的“尺規”,理論學得怎麼樣?看問題的角度對不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行不行?要以實踐為鏡照。
領導幹部要多參加實踐,保證時間實踐,帶著問題實踐,凡事親眼看一看,動手做一做,見得廣了,做得多了,遇到再複雜的事情也不會“亂了陣腳”,沉到一線處理問題就會更加嫺熟、老練。
三是改進方法,提高實效。基層的問題千頭萬緒,撲下身子、沉到一線也要講究方法。要學會用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巧勁”,從“硬骨頭”最軟的地方開始啃,做到溫和而不尖銳、有力卻不過猛,方法用對了,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既要掌握傳統的調研方法,又要擅于運用數字化、智慧化新技術,備好調研方法“錦囊袋”,對企業、對群眾等不同對象隨時“出招”,做到方法“精準”。同時,還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新經驗、新方法。
撲下身子、沉到一線,老一輩革命家和習近平總書記躬身垂范、身體力行;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廖俊波、黃文秀等一批黨的好幹部也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新時代,新征程,撲下的是姿態,捧起的是民心,沉下的是責任,聚起的是力量。只要廣大黨員、領導幹部拿出定力沉心調研、用心解決,問題就會越來越少,經濟社會發展就會越來越好。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