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人海和諧的閩人範式

2024-06-03 07:30
| | | |

2日,霞浦縣下滸海域,漁民養殖戶采收海帶。

向海·開欄的話
  閩在海之中,海為閩人田。福建地理上的最大特色,就在於依山面海、山海兼備。傍海而居、拓海而榮,福建逐漸形成具有外向性、開拓性、包容性、和平性特質的海洋文化。福建日報今起開設“向海”專欄,並推出“海洋文化公開課”聯版,展現福建向海圖強、向海而興的生動實踐,尋訪紮實推進海洋強省建設的藍色密碼。

  食海而漁、傍海而居,閩人與海,密不可分。

  福建擁有長達3752公里的陸地海岸線、13.6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海島2214個,均居全國第2位。

  在得魚鹽之利、享舟楫之便的同時,自古,閩人便注重與海洋和諧共生,如今,福建更是打造出海洋生態修復的範式,成為向世界展現人海和諧的窗口。

  不久前,第九屆青年地學論壇在廈門召開,這是論壇首次在海濱城市舉辦。透過青年科學家們的眼睛,我們看到了海洋保護中的閩人智慧。

  以海為田,向海而興,閩人正譜寫海洋生態保護的新篇章。

石滬?石護!

  行走在福建的海岸,時常可以看見,潮間帶上散落著一道又一道上百米長的弧形石堤。

  這是利用潮差原理進行捕撈的定置漁具,名曰石滬。福建是中國記載修建石滬最早的地區,早在明代便已蔚然成風。

  明朝成化至弘治年間,家住惠安縣崇武鎮峰後村的陳上宣帶領族人前往海邊,修建石滬。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要搬移和壘砌成千上萬塊巨石,故而需動員整個宗族的人力。

  石滬建成後,漲潮時海水淹沒石堤,魚群隨潮而入;退潮時,石堤攔住了大魚回遊的路線,不必出海,漁民也有新鮮的漁獲。

  靠這種“守株待兔”的捕魚方式,當地漁民和海洋保持著長久的生態平衡。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峰後村的石滬仍在使用。曾任惠安縣重華文史研究會秘書長的陳金良回憶,當時每天在石滬能收成兩次,早晚各一次,一次最多可以收成14擔,最大的有上百斤的魚。

  陳金良認為,用石滬來捕魚,在生態保育與適度休養等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點:遵循潮汐的規律來守“滬”待“魚”,避免過度捕撈;石滬內是一個生機盎然的潮池,成了培育海洋生物幼苗的溫床;建造于潮間帶上,成了另外一種形式的離岸堤,不但對海濱起了保護作用,而且減緩了風浪對於陸地的侵襲。

  歷史上的福建海岸,從北到南,遍佈著數以千計的石滬,從它們之中,我們或許可以窺見先人“天人合一”的生態觀。這些矗立在陸地生態系統向海洋生態系統過渡地帶的石滬,成為福建先人與海洋和諧共生的鮮活例子。

  或是得益於閩人對海洋生態的保護,福建的海灣成了眾多海洋生物喜愛的棲息之所。清康熙年間,畫家兼生物愛好者聶璜繪製《海錯圖》,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海洋生物圖志,記錄了300多種海洋生物,其中有177種現于福建。

  近海捕撈與養殖,自古便是福建人日常食物來源。以海為田的福建人,也一直在用心呵護著自己的一方良田。

要用海 先養海

  要用海,先養海。相較于古時利用潮汐,“遵循天道”的方式,今人對於海洋的利用和保護則更為主動、科學、系統。

  今年5月,福建省自然資源廳組織認定了全省第一條生態恢復岸線——廈門市鰲冠村附近海域生態恢復岸線。2021年起,廈門市通過開展紅樹林修復、海岸帶保護修復、灘塗營造和灘面清理等,對鰲冠海域岸線進行了修復整治。

  自然岸線及周邊海域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的雙重影響下,海岸帶系統的複雜性日益加劇。中國科學院院士戴民漢在第九屆青年地學論壇上指出,面對這一問題,需要發展“新理論、新技術、新體系和新範式”,構建陸海統籌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科學框架。

  海洋可持續發展,貴在意識,勝在謀劃,重在向科學要答案。

  早在1998年10月,福建省便出臺《中共福建省委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的決定》,海洋環境保護成為五個方面措施之一。

  2000年6月22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到省海洋與漁業局調研。他説,加大開發利用海洋、發展海洋經濟的力度,要同時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明確指出要壯大海洋新興産業,強化海洋生態保護。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福建頒布《福建省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管理條例》《福建省“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福建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福建省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工作方案》等,提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目標、重點任務、重大工程與政策措施等。

  錨定“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建設目標,福建持續開展海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目前,福建已有15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入圍中央財政支援項目,爭取補助資金37.54億元,為致力打造海洋生態修復“福建樣板”增添動力。

  經略海洋歷史悠久的福建,把“深藍”密密織進了高品質發展新篇中。

  在漳州,將老舊的泡沫漁排升級改造為塑膠漁排,漁民的耕海方式轉換了,海更清了,水更凈了;在寧德,大黃魚經過馴養培育變成致富魚,驗證了發展海洋産業與保護海洋資源之間並行不悖的關係;在廈門,福建海洋創新實驗室破解了一個個海洋密碼,向科學要答案,成了開啟産業新路的鑰匙……

  從曾經簡單地順應天時,到如今的生態養海、科學用海,福建人與海洋的關係不斷重構,一步步向著建設人海和諧共生的“共用家園”邁進。

碧海銀灘 金山銀山

  持之以恒做好海洋生態保護,是為萬物謀和諧。而統籌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保護,則是將碧海銀灘變成金山銀山的深邃思考。

  沿著蜿蜒的福建海岸線,125個大小海灣星羅棋佈。去年,生態環境部公佈了《全國第二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名單》,廈門東南部海域、漳州東山島南門灣—馬鑾灣段兩處入選,加上福州濱海新城岸段,福建已有3個國家級“美麗海灣”。

  曾經,侵佔海灣搞養殖、違佔海岸亂搭蓋、垃圾污水直排海,海灣生態環境遭到一定程度破壞。美麗海灣建設,成為美麗中國在海洋生態環境領域的集中體現和重要載體。

  以廈門為例。從高空俯瞰,廈門島被一眾海灣包圍,是一座獨特的海灣城市。

  依灣而興,以筼筜湖綜合治理為發端,廈門在國內沿海地區率先提出灣區綜合整治理念,漸次開啟了西海域、五緣灣、環東海域、杏林灣、馬鑾灣等灣區綜合整治,在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上累計投入超1000億元。筼筜湖總部經濟區、五緣灣高端商務區、廈門科學城,依海而興的城市新區,正通過生態修復提升城市空間,進而實現産、城、海高品質發展。

  昔日的“爛潮灘”五緣灣,經過生態修復,有了擁抱四海賓客的底氣。“良好生態條件,讓五緣灣有了發展帆船遊艇産業的機會,並且延伸出高端文旅、生態康養、酒店會展等豐富業態。”廈門市湖裏區委常委、區政府副區長王達介紹,五緣灣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案例入選自然資源部全國第一批《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點海成金,背後不僅藏著生態密碼,更需要久久為功,走出一條“以環境優化增長、以發展提升環境”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徑。

  “廈門全域海洋生態修復,不是就海而海或就灣而灣的生態修復,而是為海灣區域生態品質提升、生態韌性增強、生態功能與承載力增加、生態産品與人民福祉增多的海洋生態修復。”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原所長餘興光説。

  事實證明,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保護是可以統一起來的。經過時間沉澱和實踐檢驗,“廈門實踐”成為全球海灣型城市高水準生態修復的典範,成為向世界展現中國人海和諧的窗口。

  隨著海洋的奧秘不斷被揭開,人類與海洋的和諧相處之道日漸清晰。向海而興、拓海而榮,閩人正尚新圖變,弘揚人海共生的海洋文化,書寫向海圖強的歷史篇章。(記者 林聞 遊笑春 黃鑫/文 單志強/圖)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