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刺桐花開的地方,因海而興

2024-06-21 08:09
| | | |

  泉州古稱“刺桐”,千年的海洋文化、海絲文化、閩南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入列世界遺産名錄。

  回望歷史,泉州向海而興,波瀾壯闊。海洋給了泉州先民開闢生計的廣闊空間,勇敢無畏的泉州人耕海牧漁,搏擊風浪,向海求生。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和“東方第一大港”的泉州,開闢了“漲海聲中萬國商”“梯航萬國”的經貿盛景。

  放眼現在,泉州因海而榮,入列世遺。海洋給泉州留下燦爛奪目的海洋文化,“吞吐四海雲帆,鼓蕩八面來風”,通聯海內外的泉州,成為中華海洋文明的代表城市和東西方經濟文化的聚集地和交匯點,繪就了古刺桐城“市井十洲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空前盛況。

  泉州,是中華海洋文化發祥地、富集區之一,也是中華海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行走泉州,就會不時與海洋文明撞個滿懷。

浸潤海洋文化基因

  泉州,一座浸潤著海洋文化基因的城市。

  提起泉州,總是繞不過“一艘船”。到訪泉州的客人,大多會到泉州海交館(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去看看鎮館之寶——泉州灣宋代沉船。

  這艘宋代沉船,是我國迄今為止已出土唯一海外歸航的古沉船。無論是海外貿易史,還是古代舟船史,泉州灣宋代海船都是重要的歷史坐標。這艘船,見證著泉州海洋文明的輝煌,也訴説著泉州人對於海洋的深沉情緣。

  篳路藍縷、向海而生。自古以來,泉州人探索海洋的腳步就從未停止過。早在歐洲大航海之前幾千年,泉州先民就駕著獨木舟衝向了大海。先秦時期,東南沿海的一支閩越族瀕海而居,以海為田,以舟為車,歷代相傳。閩越文化的生發,也是中華海洋文明的濫觴之一。“閩在海中”的地理環境,讓泉州孕育出“愛拼敢贏”的海洋特性文化,也讓泉州人擁有“人生海海,輸贏笑笑”像海一樣寬廣的胸懷。

  藍藍泉州灣,灣闊水深,是木帆船時代最優良的港口。南北朝時期,泉州港就已經是我國對外交通的港口。唐代中期,泉州港成為“全國四大通商口岸”之一。到了宋元時期,石湖碼頭、江口碼頭等在泉州蜿蜒的海岸興建起來,泉州港進入鼎盛時期。“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北宋謝履的詩句,道出了泉州向海而興的壯闊篇章。當時的泉州與近百個國家密切通商貿易、互通往來,成為中華海洋文明的代表城市和東西方經濟文化的聚集地和交匯點,因遍植刺桐花而聞名的泉州,以“刺桐”之名,蜚聲世界。

  位於晉江下游入海口的江面是刺桐港最繁華的港區,隨著對外貿易範圍的擴大以及進出口商品的增多,這個梯航萬國的港口城市成為東方最大的商品集散港口,被當時歐洲學者稱為“世界的貨艙”。馬可·波羅、拘那羅陀、伊本·白圖泰、鄂多立克等中世紀西方四大旅行家都曾到過泉州,他們都被這個港口難以置信的繁忙景象所吸引,認為刺桐港不愧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還在各自的遊記中盛讚她的繁榮與富足。

  一艘船,從泉州出發,穿行在海上絲綢之路。滿載著中國陶瓷、絲綢和茶葉出港,又載著香料和藥物進港。南來北往,貨物互易,折射的是變通智慧,也是海納百川的胸襟。泉州,成為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出發站。泉州,亦連接起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的通道,使世界海洋文明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交流融通。

  1974年,滿艙瓷器的泉州灣宋代沉船在海底沉睡了700年後,在後渚港再次醒來。人們用半個世紀的守護,使得遙遠的宋代航海史和泉州先進的造船技術得以重現。在它之後,新的古船不斷被發現,中國和泉州的海洋史不斷豐盈重現。

  正如泉籍著名鄉愁詩人余光中的詩句: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新時代的泉州,正在續寫這座城市的海洋故事。因為海洋文化基因的一脈相承,泉州誕生了“晉江經驗”,打拼出民營經濟強市,並大步邁向“海絲名城、智造強市、品質泉州”。

閃爍海洋文明之光

  泉州,一座閃爍著海洋文明之光的城市。

  行走在泉州古城,很多人嘖嘖稱奇:涂門街上,關帝廟與清凈寺比鄰而居;開元寺中,佛教與印度教元素和諧共存……多元文化在這裡交融共生。“絲竹聲中海洋韻”,南音、木偶戲等傳統藝術形式,也蘊含著濃厚的海洋氣息,成為海洋文明傳承的生動體現。“世界宗教博物館”“多元文化寶庫”的美譽,正是對泉州海洋精神的禮讚。

  泉州是一座東西方文化和諧交融的城市,多種宗教和諧共存、多元文化友好交融的城市。1991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隊在泉州考察,認為“泉州是一個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相遇、文化交流和共處的城市”。有專家表示,古刺桐城帶來和平的海洋貿易和友好的海洋文化交流,傳承和弘揚了包容寬容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間差異的中華海洋文明,讓文化、文明的多樣性煥發異彩,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悠久的海洋文化歷史,給泉州留下了獨具中華海洋文明特色的文化遺産體系。2021年,泉州正式入列世界遺産城市。泉州不只以城市之名入列世界遺産,主題更是關乎海洋。“‘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入列世界遺産名錄,正式聚焦海洋文明發展主題,把10—14世紀的世界、亞洲以及中國海洋商貿系統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向世界講述了該時期東亞地區對人類文明進程作出卓越貢獻的海洋故事,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專家在評價泉州入列世界遺産對世界遺産海洋文明價值主題貢獻時説。

  22個世遺點,無不鐫刻著海洋文明記憶。不論是體現海絲繁盛時期古刺桐城航海貿易港的航標塔、港口碼頭與內陸貿易運輸暢通的橋梁、古驛道,舉行航海貿易祭典的九日山石刻,反映外來宗教文化的城市建築,還是福船水密隔艙造船技術、德化白瓷、刺桐緞織造技術,以及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産的南音、提線木偶等技藝,都是泉州海洋文化的瑰寶,傳遞著不滅的海洋精神。

  整座城市,都閃耀著包容開放的海洋文明之光。唐武德年間(618—626年),穆罕默德派三賢、四賢來中國朝貢、傳教,兩位先賢歸真後葬于泉州靈山,即泉州伊斯蘭教聖墓,西側是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時來此祭告行香後所立之碑;海交館的宗教石刻展覽館中每一方石碑上,都記載著一個外國友人在泉州生活經商的片段……在泉州,各種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信俗代代傳承。

  泉州之外,還有遍佈海外的950萬泉州華人華僑。泉州獨特的海外華僑文化,成為凝聚海外華人華僑的精神力量,他們是泉州世界影響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泉州海洋文明的推動者。

  擁抱海洋的泉州,正以“敢為天下先、融入全球化”的昂揚姿態,鑄就新時代泉州的海洋文明。(記者 王敏霞)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