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産業支撐,突出創新賦能,推動海洋經濟由小到大、由大到強
“海上福州”逐浪高
在連江縣定海灣,全國首臺半潛式漁旅融合深海養殖裝備“閩投1號”迎風矗立。原浩 攝
上月,全球最大的26兆瓦級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在福清下線,從一片荒蕪海灘起步的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産業園,打造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海上風電産業鏈;
眼下,由一座偏遠漁島“蝶變”的福州港江陰港區,6號、7號泊位擴能二期項目建設進入衝刺階段,投産後將成為省內規模最大的單體連片經營集裝箱港區;
近期,連江培育的優質海帶種苗搭乘航班,反向銷售到中國海帶人工繁育的發源地——大連,逆襲的背後是福州現代漁業快速發展,多項水産苗種品質、産量穩居全國前列……
伴海而生的福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向海圖強,是福州推進現代化建設歷程中激揚的主旋律。
1994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建設“海上福州”戰略構想,在全國沿海城市中率先吹響了“向海進軍”的號角。
福州始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定不移向海進軍,堅持基礎先行,夯實産業支撐,突出創新賦能,推動海洋經濟由小到大、由大到強,海洋生産總值從1993年的39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3250億元,位居全國地級市第三、全省第一。
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推動福州、廈門加快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做大做強海洋經濟。
日前,福州召開加快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推進會,號召全市上下搶抓機遇乘勢而上,著力在海洋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涉海金融服務模式創新、海洋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産力培育等方面爭作示範,打造更高水準的“海上福州”。
建設一流港口,激活“黃金岸線”
派江吻海的福州,擁有963千米黃金海岸線。向海而興,福州持續發力國際深水大港建設,為海洋經濟發展築牢基礎保障。
福清江陰,鑲嵌于福建最大海灣——興化灣北岸的一顆明珠,坐擁“全國少有、福建最佳”的港口條件。囿于基礎設施條件落後,長期以來,江陰只是一個寂寂無聞的偏遠漁島漁村。建設“海上福州”的強勁東風,吹動了江陰揚帆起航。2000年,福州港江陰港區1號泊位開建,從此開啟了大步快跑的高速發展模式。
迎著初冬的凜冽海風,遠眺江陰港區的一座座碼頭泊位,只見各類集裝箱、散貨等不停裝卸,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産品等“新三樣”産品從這裡揚帆出海,走向世界。據悉,江陰港區已開通內外貿航線67條,其中“絲路海運”航線13條。今年1—9月,江陰港區出口汽車14302輛,其中新能源汽車佔比64%,成為我省“新三樣”産品出海的重要通道。
沿著海岸線一路向北,來到福州港羅源灣港區可門作業區6號、7號泊位工程建設現場,各類施工機械和作業人員在海風中來回奔走,有序忙碌。10月,該工程完成主體結構施工。當前,作為工程配套項目的火車裝車連接線建設全面鋪開。
該工程項目副經理林志航介紹,工程新建6號3.5萬噸級散貨裝船泊位、7號30萬噸級散貨卸船泊位及配套設施,並改造升級4號、5號泊位,未來將形成“大碼頭、大物流、大通道”的運輸格局,推動可門作業區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散貨物流樞紐和儲運基地。
聚焦打造更高水準的“海上福州”目標,福州加快推進世界一流港口建設,推動基礎設施補短提級、港航服務業態升級,促進港産城融合和港航貿一體化發展。
至今,福州港已建成生産性泊位179個,其中萬噸級泊位85個,總通過能力近2.2億噸,航線通達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3年貨物吞吐量超3.3億噸、排名全球第17位,集裝箱吞吐量368萬標箱、排名全國第15位,獲批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
夯實産業支撐,打造“藍色引擎”
“上岸嘍!”近日,福州宏龍集團的遠洋捕撈運輸船裝載2048噸凍鮐魚,運抵福州馬尾港,為海洋食品加工企業送來豐富原料。
“我們公司成立於1995年,從幾條漁船起步,在‘海上福州’戰略帶動下,發展到擁有177艘遠洋漁船,還在印尼設有遠洋漁業基地,是全國最大的民營遠洋捕撈企業之一。”宏龍集團負責人介紹。
30年來,一個個遠洋漁業企業乘風崛起,助力福州遠洋漁業綜合實力始終保持全國前列,建設全國第三個、全省唯一的國家級遠洋漁業基地。今年前9個月,馬尾海關監管進口遠洋漁獲超14億元,同比增長15%。
向海圖強,産業支撐是關鍵。福州大力發展海工裝備、臨港化工新材料、遠洋漁業、海上風電、深遠海養殖等海洋産業,推動産業強鏈延鏈補鏈、一二三産協同發展,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産業體系。
位於連江粗蘆島的馬尾造船廠,前身為福建船政,誕生了中國第一艘千噸級蒸汽輪船、第一艘鋼質軍艦、第一架水上飛機等數十個中國乃至亞洲的第一。
今年初以來,馬尾造船廠捷報頻傳:全球最大的敞口集裝箱船、福州首艘汽車滾裝船先後交付;2艘79.8米大型金槍魚圍網船開工;700TEU集裝箱船的塢修項目圓滿完成……“我們打造全省最大的特種船舶生産基地,致力於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生産揚帆出海的多種船舶。”馬尾造船廠有關負責人説。
走進福清江陰港城經濟區中景石化科技園,管道連綿,高塔林立,儲罐星羅棋佈。過去,中景石化以生産薄膜為主,但上游原料聚丙烯無法穩定供應,導致常常停産,於是向全産業鏈進軍。
時下,中景石化第三套年産100萬噸丙烷脫氫項目(生産丙烯)正快馬加鞭推進建設,第四套聚丙烯裝置也正在加緊調試,兩套裝置預計於今年年底前投産。“屆時,中景石化丙烯、聚丙烯年産量分別達到280萬噸和380萬噸,將成為全球單廠最大的丙烯、聚丙烯生産基地。”中景石化董事局主席翁聲錦説。
聚丙烯“全球之最”的背後,是臨港化工新材料産業蓬勃發展的勢頭。今年1—9月,在萬華化學、中景石化等龍頭企業帶動下,江陰港城經濟區實現化工新材料産業産值578.9億元,同比增長39.6%,加速成長為千億級化工新材料産業集聚平臺,為打造更高水準“海上福州”築牢堅強産業支撐。
強化創新賦能,培育新興産業
無邊無際的海洋,是一座資源豐富的藍色寶庫,蘊含著迸發新質生産力的巨大潛力。
近日,位於福州新區元洪功能區的福建長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河豚、鮑魚等海洋生物提取物為原料,自主研發生産的系列功能性食品成功面世。
“企業從原來單純做鮑魚類産品轉型升級,集中力量推進海洋生物醫藥核心技術攻關和研究成果轉化,利用生物技術開發功能性食品,後續將投入更多精力,在海洋生物醫藥方面尋求突破。”長太國際總裁王丁奮説。
福州新區錨定海洋高新技術産業發展方向,依託生物醫藥産業園一期等平臺,支援企業與高校聯合開展産學研合作,利用海洋生物邊角料、貝殼等材料,開發涵蓋食品、化粧品、食品消殺等多品類系列産品,培育壯大海洋生物醫藥新興産業。
深不可測、難以捉摸,是人們對大海的固有印象,卻也隱藏著海洋信息科技發展的廣闊空間。
福州在全國率先打造海聯網工程,在天上有高通量衛星當“基站”,漁船安裝衛星終端後相當於有了“移動WiFi”,實現了“空天地海”一體化衛星互聯,讓漁船在海上也能獲得通暢的網路通信服務。目前,達華集團專為大中型海洋漁船打造的新一代高通量衛星通信終端,已覆蓋全省5000艘、全球近萬艘漁船,為數以萬計的漁民提供服務。
海洋科創,成為打造更高水準“海上福州”的新動力。據悉,福州設立海洋研究院,嫁接6個海洋産業聯合研發中心,建設4個海洋科創成果集轉机化區,形成了“1+6+4”海洋科創體系。目前,已培育涉海省級以上(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6家、涉海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38家,推動更多海洋科創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春潮拍岸千帆進,逐浪前行海天闊。福州市領導表示,今年是“海上福州”戰略構想提出30週年,舉辦2024世界航海裝備大會有著特殊意義。福州將牢記囑託、感恩奮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快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做大做強海洋經濟,著力打造更高水準的“海上福州”,努力為建設海洋強國貢獻福州力量。(記者 方煒杭 卞軍凱 通訊員 鄭福春)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