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硬核技術“入海”,凝聚向“新”力量

——海洋科技與産業融合觀察

2024-11-17 07:35
| | | |

  和“油耗刺客”藤壺水下對決,在狹窄的海底管道清洗頑垢……這些工作,水下機器每人平均可代勞。在第二屆中國海洋裝備博覽會上,一批針對特殊場景、應對未來産業之需的黑科技新裝備,凝聚起海洋向“新”力量。記者在大會上感受到,一股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海洋創新鏈和産業鏈融合、加快形成海洋新質生産力的勁頭不斷涌動。

技術攻關,讓“入海”更自如

  14日,伴隨著嘹亮的汽笛聲,中國電建中南院520海上自升式勘測試驗平臺,在山東黃海海域海上風電項目開展首次勘測作業。作為集自動化鑽探、原位測試、土工試驗于一體的超大型高端海工裝備,520平臺極限作業水深85米,最大抗風等級15級,具備“一次站樁、三孔作業”全工況勘測作業能力。

  “這臺設備是由我們公司製造的!”在中國海洋裝備博覽會現場,中國石油集團崑崙製造有限公司員工王洪川難掩激動之情,“海洋是資源寶庫,我們將不斷提升深遠海工程勘測設計能力,打造更多‘國之重器’。”

  記者在展館看到,隨著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我國在海洋高端裝備製造、海洋新能源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在中國石油集團崑崙製造有限公司的展位上,眾多海工裝備悉數亮相,除了大型鑽探平臺的模型外,還有大型船用發動機、適用於3000米以上水深的輸油管道等。通體米白色的ROV釋放回收系統模型,船頭挺立著巨大的A型架,既像一座海上的起重機,又如一艘“維京海盜船”,吸引了不少觀眾的注意。

  “ROV是‌纜控水下機器人的簡稱,可用於挖溝、敷纜、採礦等水下作業,使用海纜進行供能和控制。”王洪川介紹,該系統可實現鎖緊和釋放ROV,並通過選配波浪補償功能,保障海纜和ROV在作業過程中的穩定性。

  鄰近ROV釋放回收系統模型的是上海中車艾森迪海洋裝備有限公司的展位。這是一家深耕水下機器人研究和工程化應用的公司,該公司市場部員工王永向記者透露,近年來市場對水下機器人的需求不斷提升,該公司自2004年進入ROV市場以來,強化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已向全球交付工作級ROV160多套。

  強化海洋産業技術攻關,是加快發展海洋新質生産力的必然選擇。展館裏,一批全球技術領先的新裝備,正是強化技術攻關的結果。

引進平臺,讓創新水準更高

  在位於海峽國際會展中心3號館的申昊科技展區,記者看到一款“戴”著黃色頭盔、腳踩履帶、大號紙箱大小的裝備。

  “這是履帶式水下機器人,本屆海裝展是它的首秀。”申昊科技行銷總監張燦偉説,這款機器人可以潛到約300米深的水下作業,實現360度翻滾、貼壁爬行或座底式爬行,主要面向水庫大壩、橋墩的裂紋檢測,船舶海生物清洗,海上養殖網箱清洗以及海洋平臺導管架檢測運維等。

  一年前,乘著2023世界航海裝備大會在榕舉辦的東風,來自杭州的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申昊科技毅然將福建總部落戶福州。今年5月,福建申昊科技與連江縣現代海洋投資有限公司聯合創辦的申海創新實驗室建成投用。投用後,申海創新實驗室加快海洋高端裝備技術和産品的研發,實現水下機器人申龍一號在福州黃灣嶼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的應用。

  海洋科技創新平臺是前沿海洋技術的“發源地”。東福研究院是福建引進落地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基地之一。

  在東方電氣展位,東福研究院在海水制氫、防腐材料、膜材料、波浪能發電等領域的最新成果受到關注。2022年12月,東福研究院將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和平團隊全球首創的海上風電無淡化海水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技術引進福建,中試獲得成功,向世界展示出零碳能源的中國方案。

  展位上,多個牌號的防腐材料最新産品引來行家諮詢。“我們針對大型海上風電等海工裝備的腐蝕防護需求,完成國産化海洋防腐材料的體系設計、自主核心改性工藝等開發,試製形成多個自主智慧財産權産品。”東福研究院研發工程師裴景克介紹,産品符合CX海洋最高防腐等級的相應指標要求,技術成果經第三方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今年1月,我們獲得中交集團福建跨海大橋的首張訂單,實現了‘福建研發、福建應用’。”裴景克説。

  加快打造一大批建設起點高、創新産出高的海洋科技創新平臺,能夠更好地提高科技供給品質。當前,我省正加快建設高能級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全省省部級以上海洋科技創新平臺達117個。

提升能級,讓創新要素集聚

  在16日舉行的海洋經濟科創專題報告會上,交通運輸部環境保護中心及中船712所分別與福州市鼓樓區正式簽訂合作協議,共建海洋經濟科創高地。

  近年來,鼓樓區發揮資源集聚優勢,打造了集海洋技術研發、産業孵化、成果展示于一體的海洋經濟科創高地。短短兩年,海創高地就吸引了73家涉海企業入駐,落地了福建省領創海洋院士科創中心,組建了涵蓋29家金融機構的海洋金融産業聯盟。

  形似魚雷的無纜遙控機器人、會擺動尾巴的倣生機器人、形似“蛟龍號”的深潛器……11月中旬,福州旗山湖畔,我省首屆大學生智慧海洋裝備設計製作大賽開始了決賽角逐,頒獎儀式將於18日在本屆大會上舉行。

  “比賽對於學生而言是個很好的鍛鍊機會。”福建理工大學是本次比賽的承辦單位之一,該校智慧海洋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高秀晶告訴記者,學院聚焦小型化、智慧化、民用化的海洋裝備設計與製作,經過實踐,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將有更深的理解,也為學院開展研究提供了許多新思路。

  如今,我省多所高校紛紛發力水下機器人領域人才培養,為産業發展積蓄了雄厚勢能。本次大賽吸引了省內17所高校共83支隊伍參與。

  創新發展,人才是關鍵。我省強化海洋科技合作、成果轉化和人才保障,加快構建良好的海洋創新生態,目前與東盟、印尼建立海洋食品、水産綠色養殖聯合研發中心2個,建立海洋領域閩臺科技合作基地3個。據悉,我省在加快建設一批高水準海洋科技創新平臺的同時,還將大力培育和引進一批國內外海洋領域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團隊,推動全球海洋領域創新要素集聚。(記者 李珂 賴昊拓)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