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産業,展望3萬億元前景
隨著“雙碳”目標深入推進,我國儲能産業規模快速增長,已逐步建成品類齊全、配套完整的新型儲能産業體系,2023年新型儲能産值突破3000億元。據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智慧製造專家委員會主任蘇波介紹,到2030年,新型儲能累計裝機將達到220GW,行業總産值將超過3萬億元。
站在新起點,如何看待儲能市場應用前景?11月7日下午,各路專家學者及業界代表齊聚2024世界儲能大會,共話這一重要議題。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主任瞿國春表示,國家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融合發展、行業規範管理等方面政策頻出,加快推動新型儲能高品質發展。市場方面反應熱烈,新能源發電裝機保持較快增長,電力系統對儲能等調節資源需求快速增加。
瞿國春認為,當前儲能技術雖呈多元化發展趨勢,但兼具安全、可靠、高效、經濟且同時滿足不同場景需求的技術路線尚不清晰,儲能市場成熟的盈利模式有待探索。為此,應當強化頂層設計,建立政、産、學、研、用、回收再利用協同工作機制,強化技術創新和核心裝備攻關,提升先進産品供給保障能力,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5852萬千瓦/1.28億千瓦時,較2023年底增長約86%;據電網企業統計,今年6至8月迎峰度夏期間,全國新型儲能累計充放電量118億千瓦時,約佔今年1至8月充放電量的45%,新型儲能已成為電力系統穩定運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重力儲能、液態空氣儲能、二氧化碳儲能等新技術相繼落地實施;全國多地或推動新能源配置儲能向共用儲能形式轉變,或出臺新能源配儲容量租賃相關支援政策,或推動新型儲能參與現貨市場,擴大新型儲能的收益渠道。在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首席專家劉慶看來,這些利好消息無異於為儲能市場注入“強心針”。
但劉慶也提出,當前各地區新型儲能利用情況差異較大,調度、價格等機制有待完善,電網支撐能力尚需提升,安全運作風險不容忽視。
針對前述問題,劉慶建議,要加強新型儲能的統一規劃,推動儲能高效合理調度利用,建立適應新型儲能發展的電價機制,推動構網型儲能研發應用,通過促進電池本體技術突破、增強監測預警手段等方式多措並舉提高電站安全性。
近年來,儲能行業日益成為資本市場“寵兒”。據中國物理與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披露,從企業融資情況來看,系統整合、氫儲能以及新型電池技術等賽道頗受資本青睞;而在投資維度,包括獨立、共用儲能電站在內的電網側佈局則居於領跑地位。
如何優化儲能項目投融資體系?劉勇提出,應通過慣量補償機制和長期購電協議的模式,為儲能項目提供長期穩定的收益來源,助力行業可持續發展。
11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公開徵求對新型儲能製造業高品質發展行動方案(徵求意見稿)的意見》,意在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能源等增長引擎,深化新型儲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劉勇認為,這一行動方案恰逢其時,將通過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去除低端過剩産能,推進儲能産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當前我國在電池本體技術,尤其是大規模應用的磷酸鐵鋰電池技術方面擁有很高話語權,但在人工智慧介入電網調度、增強並網協調性等數智化系統建設方面尚待努力。一旦有更多創新成果問世,不失為未來投資的機遇。
站在投資者角度,劉勇建議秉持長期佈局與多元投資理念,在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平衡投資,分散投資風險,提升項目回報率;他同時呼籲,風投資本、産業基金、綠色信貸以及中長期國債等為儲能領域打開窗口,為研發投入釋放更多流動性;也應建立相應保險機制,為儲能電站全生命週期建設提供安全可靠保障,讓投資者更放心。(記者 尤方明)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