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無價寶
孩子們到常口村參觀學習。記者 王毅 攝
家門口的綠水青山怎麼轉化為金山銀山?將樂縣常口村村民心裏越來越有數了。
30多年前,村民覺得這山就是貧瘠的土上長了一堆竹子和樹。現在,他們看來,山不僅是山,還是“綠色銀行”。
差點賣了過河山
“喏,就是那座過河山,當年差點被賣掉。”金溪河畔,常口聯村黨委書記張林順指著對面山林説,“誰能想到後來它讓大家見識了好空氣也能賣錢。”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這個被綠水青山環抱的窮山村無水泥路、無新樓房、無路燈,村集體年收入不到3萬元,村民買支筆、買個本子都要去供銷社賒賬。
1997年,周邊鄉鎮企業發展起來,其中不少生産木筷。有一家企業看中了過河山上的天然林,開價20萬元,想買下樹木做木筷原料。
對窮怕了的常口村村民來説,“賣山”是最快的致富路子。可大家都清楚,過河山的山體多為堅硬的岩石,土壤瘠薄,很多樹生長在懸崖峭壁上,一旦砍掉,再難補植。
賣,還是不賣?村民的難題,最終被省領導的一次來訪給破解了。
張林順清晰地記得,1997年4月11日,時任省委副書記習近平來到常口村老村部。在聆聽村民聊起村集體收入、村裏發展思路時,習近平的目光越過金溪河,望向過河山上的樹林。他若有所思,語重心長地説:“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你們要畫好山水畫,紮實抓好山地開發,做好山水田文章。”
他還對村幹部説,生態林業也是未來林業,我們要把林業産業和林業生態統一抓好,要把水土保持擺上重要位置,否則將來就會滿目荒山、兩手空空。
聽到這番話,當時還是村幹部的張林順愣住了。“頓時頭腦中好像嗡的一聲,豁然開朗!”
過河山,不賣了!
打那時候起,守住青山綠水成了全體村民的共識。天然林一點都不能動,人工林合理採伐、科學補植。村裏改制集體林權11396畝,佔全村林權總面積的90%。
1999年,常口村制定了生態發展總體規劃。此後20年間,村民根據時代變化,又先後3次對生態發展總體規劃進行修改。改的是細節,不變的是對“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的傳承。
習近平同志的調研講話精神,被常口村黨員幹部群眾寫進了村規民約。村裏開始和上市林業公司開展合作造林項目,又利用水源、礦産等資源優勢,採用合作共建方式,先後引進從事養殖、水電、木業等項目的企業。幾年間,6家企業和常口村“牽手”成功,全村80%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
綠水青山的新經濟
常口村漸漸發展起來了。
其實,靠的還是好山好水好生態。
2012年,一家漂流企業落戶常口,投資2000多萬元,打造3.2公里的生態漂流項目。常口村以優質的自然資源入股,公司每年10%的營業額上交村集體。
2019年,江西撫州人徐良輝看上了過河山腳下金溪河畔的氣候,投資800多萬元建起了臍橙生態種植基地。
“我們到處找生態好的土地。常口村的水土,我們找專業機構檢測過。金溪水質好,常口村的土壤因為山林植被好,腐殖土多,有機質含量超過5%,是塊種橙寶地!”他説。
2020年,常口成為“地票”試點之一,開展農戶土地經營權入股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村民又整理了不少閒置土地,以每畝600元的價格流轉給村集體,由村裏統一進行土地平整,租給徐良輝。
兩年後,臍橙進入盛産期。在“公司+村集體+基地+農戶”經營模式下,常口村村集體每年能從臍橙基地入賬近120萬元。而徐良輝不僅把全家人都帶來常口村,這兩年還進一步將臍橙基地擴大至4000畝,遍及周邊4個鄉鎮18個村莊。
好山好水還引來了好藥材。常口村後山的一片山林,6年前被省內一家中藥材企業看中,村企聯動發展起林下經濟。
常口村投入了80萬元,在村內(庭院)種了202株鐵皮石斛(樹株),打造50畝鐵皮石斛和黃精套種基地。平日裏,企業負責管理套種基地,村民則對村內(庭院)種植的鐵皮石斛進行認養和日常管理,採摘的鐵皮石斛歸管護的村民所有。
“鐵皮石斛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5萬元,今年已經是第3年了。黃精要種4至6年,明年僅黃精的收益,就能給村集體增收55萬元。”該企業負責人郭志鵬説。
這裡的生態旅遊發展紅紅火火。暑假裏,前來常口村研學的學生絡繹不絕,村頭“兩山學堂”學習教育基地每天都人頭攢動。孩子們在常口村村規民約碑前和初心體驗館接受紅色教育,了解“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的常口故事;在農民和研學教師的指導下,參加農事勞動。一天下來,收穫滿滿。
點綠成金“碳”新路
歲月荏苒,風物變遷。被1.9萬畝山林環繞的常口村,如今森林覆蓋率已達92%。這裡一草一木的“一呼一吸”,都在為村民“儲存”財富。
因為這裡的空氣能賣錢。
將林木生長量換算成碳減排量,以“票”的形式發放給所有權人,就是碳票。2021年5月,常口村領到了全國第一張碳票。
這張編號為“0000001”的碳票,涉及3197畝山林,經測算監測期碳減排量為12723噸,總價14萬元。
村民孫桂英的手機裏,保存著當時分錢的快樂:“我家總共5口人,分了750元。”
晨曦微露時,張林順喜歡去過河山走走看看。在一片15年以上樹齡的樹木前,他説,當初這些樹木都是農家燒柴最好的材料,現在能長這麼大,幾名村幹部鐵定管不過來,靠的是村民的自覺。
“碳匯公司的工作人員測量樹木胸徑,把林木的蓄積量換算成生物量,通過方法學進行轉換,最後算得它的碳匯量。”張林順説,碳票每5年都會重新核算一次,只要保護好山林,每個樹木生長週期的增量都會形成新的收益。
2023年,村裏每人平均收入達到3.3萬元,比1997年增長了15倍;村集體收入215萬元,比1997年增長了70倍。日益壯大的村集體經濟,讓昔日窮山村華麗變身。
這幾年,村莊統一規劃設計,拆舊房建新房;電線“下地”,還建了公園、荷花池、沿河棧道等景觀設施。村民把家裏的柴火灶換成了燃氣灶。燃氣費每立方米4.3元,村裏補貼3元,自己只掏1.3元。
藤蔓交織、流水潺潺,清澈的山泉流經常口村,滋潤著每家每戶。村民們用心裝扮庭院、整理菜園,在“山水畫”中添上了“工筆畫”的細節,共同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富裕起來的常口村,還和周邊常源、元坪、高山坊、陳坊、鄧坊5個村組建聯村黨委,帶動周邊村共同致富。聯村實現黨建聯建、産業聯抓、治理聯動,僅臍橙種植基地就讓陳坊、高山坊兩個村每年增收數萬元。
碧波逶迤,金溪河在歲月中靜靜流淌。過河山還是那座過河山,而常口村,已不是當年的常口村。(記者 儲白珊 鄭璜 潘抒捷)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