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城廂:“數智”賦能 産業向“新”

2024-06-26 09:59
| | | |

華源工貿生産車間(資料圖片)

富拓鞋業智慧數位畫線機車間(資料圖片)

  近日,2024年莆田市工業數字化轉型重點項目庫出爐,城廂區力奴鞋業設計生産一體化數字管理信息系統項目、華源工貿數字化工廠、坤英奇新材料5G+智慧工廠等14個項目榜上有名。

  作為莆田中心城區核心區,城廂區工業結構整體偏輕偏傳統,先進製造業發展相對滯後,全區169家規上工業企業主要集中在鞋服、食品加工、電子信息和工藝美術等四大主導産業領域。近年來,該區加快推進製造業智慧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因地制宜,于“舊”中立“新”,推動傳統産業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厚植新質生産力創新本底。

政府助力 企業發力

  6月22日,莆田華林經濟開發區坤英奇新材料科技公司生産車間機聲隆隆,整齊劃一的全自動電腦橫機開足馬力忙生産、趕訂單。

  車間數據智慧採集看板上,産品産出數量、條碼數、品檢情況等信息實時顯示、一覽無余。“掃描一下條碼,這些鞋面成品的批次、型號、顏色,由哪名工人、在哪條流水線上生産的,都能清晰呈現。”坤英奇生産管理部經理潘攀介紹,企業生産環節進行數字化改造後,生産流程更加透明,鞋面成品有了專屬“身份證”,隨時可以溯源,實現精益生産管理。

  坤英奇是一家智慧製造飛織、梭織鞋面的紡織企業,年産各類鞋面2000多萬雙。去年初,企業引進ERP管理系統進行數字化改造,升級為5G全連接工廠,通過設備聯網、數據採集和實時監測等,實現生産全流程數字化管理。“積極擁抱新技術,實現降本、提質、增效。”坤英奇董事長陳美容説,通過系統可實時了解數據變化,及時調整生産、採購計劃,提升綜合效率。

  如今,和坤英奇一樣,城廂區越來越多的企業正以新技術賦能生産製造,通過“智改數轉”新賽道,積極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激活轉型發展“關鍵增量”。

  建設“智改數轉”生態,不僅需要企業發力,更需要政府助力。城廂區制定出臺《製造業智慧改造和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明確實施診斷服務、應用提升、支撐産業培育等三大工程,到2025年底,擬滾動實施“智改數轉”項目超50個,打造省級以上智慧工廠、標桿工廠3家以上,應用標桿工廠10家以上,數字化應用場景或車間10個以上。

  同時,該區研究出臺促進工業企業增産增效21條措施以及補充意見,對企業購買雲服務、認定省級以上工業網際網路示範平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標桿企業、示範企業、獲評省級智慧製造示範企業、樣板工廠(車間)給予獎勵補助,用“真金白銀”助力企業插上“數智翅膀”。

  “實施‘智改數轉’,是實現製造業提質增效的重要引擎。”城廂區工信局局長陳旭清表示,眼下城廂區正大力引導企業實施設備換芯、生産換線、機器換人等智慧化改造升級,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發展,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打造新質生産力,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靶向施策 聯動“破”題

  連日來,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受限于認識、資金、人才等因素,不少中小企業“不敢轉、不會轉、不願轉”,成為“智改數轉”過程中的現實難題。有企業負責人表達了顧慮:投資收益及回收期不明確,且資金投入大、轉換成本高……

  自我診斷、巧借東風,才能避免盲目推進。溢通環保是一家專業生産柴油尾氣凈化液及配套加注設備的高科技企業,品質不穩、産銷脫節等問題一度困擾著企業。為此,該公司投入500萬元進行數字化改造,形成智慧工廠新模式。如今,通過模擬展示屏,企業産品合格率及生産計劃表、實時訂單等一目了然。一旦出現品質異常,系統可實時報警,通知作業人員採取相應調整措施。

  “這不是企業的選修課,而是必修課。”在溢通環保總裁夏朝勇看來,數智化轉型是企業的長期戰略,絕非只是增添幾臺自動化設備,而是針對研發、製造、管理等進行全系統重塑。其不僅提高了企業的生産效率和産品品質水準,還節約了管理成本,極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發揮好龍頭企業‘關鍵力量’,帶動更多中小企業涌進數字化大潮。”陳旭清説,部分龍頭骨幹企業“衝鋒在前”,提供了可參考、可借鑒的“智改數轉”路徑,起到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城廂區精心打造“智改數轉”示範標桿,圍繞優勢産業鏈鼓勵和支援鏈主企業開展基於智慧化和數字化的創新應用,2023年以來共打造標桿示範案例4個,推動企業“上雲上平臺”21家次;中電望辰、銳馬電氣入選工信部工業網際網路典型案例;銘創信息、莆田思軟等企業入選省級工業網際網路APP優秀解決方案。

  同時,引進北理工東南研究院、聯通工業網際網路研究院等創新資源,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按照“一企一策”規劃設計,為企業開展免費智慧製造診斷服務,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和行業打通“智改數轉”過程中的堵點、難點和痛點問題。

  該區還用好“白名單”融資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推出“智改數轉”專項金融産品,支援中小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推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創新主體“同題共答”,聯合建立博士後工作站、研發基地、實訓基地等,開展課題攻關和協同創新活動,為“智改數轉”提供智力支撐。去年以來,已與7所高校院所開展戰略合作,促成11個産學研合作項目。(記者 陳盛鐘 通訊員 許文泉 吳劍峰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