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福建推進智慧林業工程建設,為林業生態資源保護與改革發展賦能

綠水青山有了智慧化打開方式

2024-11-12 08:00
| | | |

省林業局組織基層飛手開展無人機技能考核。

君子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布設紅外相機監測野生動物。

武夷山國家公園開展無人機巡護。

靈眸加持

洞察一草一木的變化

  德化縣智慧林業指揮中心內,縣林業局資源管理股負責人李佳威輕觸滑鼠。數公里之外的唐寨山森林公園,無人機機巢自動開啟,一架搭載可見光/紅光雙光吊艙的無人機滿電啟航。

  以機巢為原點,它可以在5公里半徑內暢行無阻,自動巡護超10萬畝森林,影像信息實時回傳。機巢內有乾坤,配置4塊電池,可自動充電、換電,避免電量焦慮。借助熱成像技術,無人機能夠自動識別森林火情,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報警。更換不同功能吊艙後,無人機還將具備枯死木識別、可疑人員識別等十八般武藝。

  “德化地處閩中屋脊戴雲山麓,林地面積大、森林密度高、海拔落差大,靠傳統人工巡護一座山,往往需要幾天時間。”李佳威説,無人機猶如空中靈眸,將一草一木的細微變化盡收眼底。目前,該縣已在8個鄉鎮各建設一套無人機機巢,實現機巢網格化巡護、事件智慧化識別、處理標準化進行。

  無人機大顯身手的背後,是一場林業資源管護的智慧之變。

  福建是全國最“綠”省份:全省森林面積1.21億畝,森林覆蓋率65.12%,居全國首位。綠色家底,分毫不容有失。早在2021年,福建便全面推行林長制,將全省森林劃分成1.9萬個網格,全部配齊護林員。然而,面對如此大體量的森林資源,人工巡護難免力有所不逮。數字化、智慧化是必由之路。

  作為數字中國建設實踐發源地,福建早在世紀之交,便開啟了數字林業實踐,在森林資源監測、林政管理等領域,推進數字化轉型。2022年,省林業局又啟動實施智慧林業“123”工程,即建設一個林業大數據中心,公務和便民兩大服務應用平臺,資源監管、業務應用和政務服務三大應用體系。

  “項目分三期推進,其中一期項目已通過驗收。”省林業局總工程師張志才説,一期項目建成了林長制管理系統暨無人機應用管理公共平臺,率先在全國全面實現林長信息化管理,建成全國首個林業無人機全覆蓋應用體系、首個一站式林業無人機應用服務平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省級財政累計投入近6000萬元,為全省鄉鎮林業站、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省屬國有林場等配備無人機,在全國率先實現無人機全覆蓋。

  衛星遙感,定期監測全域資源變化;無人機,山高水遠一覽無余;視頻監控,24小時監測火情、野生動物活動軌跡等;地面巡護,1.5萬多名護林員往來奔忙……“天空地人”監測感知體系,不分時地守護綠色家底。森林火情、違法佔用林地、互花米草復萌、松材線蟲病侵染……智慧化手段,讓林業生態風險化解于萌芽階段。

慧覺助力

解析生態保護新密碼

  最近一年,泉州市觀鳥學會會長吳軻朝,每天都要多次打開手機終端,實時關注3隻短耳鸮在千里之外的運動軌跡。

  短耳鸮,貓頭鷹的一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每年冬天,自北國南下,在泉州度過漫漫長冬。去年11月,泉州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者在晉江市救助了11隻受傷的短耳鸮。放歸時,為其中3隻佩戴了衛星定位跟蹤器。這些跟蹤器只有約2克重,乙太陽能鋰電池供電,可動態回傳經緯度、溫度、海拔等途經地環境信息,以及方位角度、行為姿態等鳥類運動信息。

  “從3月開始,它們一路北上,最終在俄羅斯停留了數月,七八月開始南遷,本月10日已抵達我國遼寧省,按照往年經驗,很快就要重回泉州。”吳軻朝説,短耳鸮晝伏夜出,喜歡陰暗環境,要記錄其遷徙與活動軌跡,難度甚大。為短耳鸮佩戴跟蹤器,在國內尚屬首次。

  “以往,我們普遍採用環志方法,研究候鳥遷徙路線,也就是為鳥類佩戴腳環、腿旗等標記物,回收後加以分析。”省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主任劉伯鋒説,傳統方法獲取的信息量有限,還可能對鳥類造成傷害。

  以衛星定位跟蹤為代表的智慧化手段,讓人們在盡可能不打擾動物的前提下,近觀不同物種的活動軌跡、生活習性、形態特徵、種群結構等,為維護生物多樣性提供科學依據。目前,我省已將該技術應用於黑臉琵鷺、中華穿山甲、短耳鸮等珍稀物種監測與保護。

  借助智慧化手段,不僅可以全方位無死角地洞悉林業生態資源的變化,更能夠讀懂變化背後的深意,為林業生態保護提供科學支撐與精準方案。

  在周寧縣黃振芳家庭林場,杉木戴上了智慧生長環,每一株樹都有了專屬生長日誌。在坐標繫上,胸徑、蓄積量、碳匯量等指標,變化曲線一目了然。什麼時候採伐效益最佳,如何優化水肥管理,為固氮減排作了多少貢獻……精準的數據替代模糊經驗後,決策更加有的放矢。

  在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臉識別”系統讓觀鳥認鳥不再“臉盲”。該系統依託監控攝像頭,利用視覺演算法和深度學習技術,可對鳥類圖像進行實時分析、物種識別和數量統計,彌補人工調查頻率低、調查速度慢等缺點。

  在上杭白砂國有林場,全球首創的“通量—大氣—遙感”觀測平臺,自動觀測設備在兩座山頭的通量塔之間,不知疲倦地來回移動,以每秒20次的頻率,實時採集高山間二氧化碳、水汽、熱量等數據,精準測算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儲量。

  從依賴經驗到數據賦能,林業生態保護有了全新打開方式。近日,福建省智慧林業“123”工程(二期)項目獲批復建設。二期項目將拓展更多林業智慧化應用場景,為科學決策提供更多數字化方案。

智腦賦能

培育林業改革強動能

  打開手機APP,信息實時掌握:自家的山場在哪,適合種什麼,種苗從哪來,林木市場行情如何,林下産品可以賣給誰,採購商信用情況如何,如何申請林業貸款……武平縣城廂鎮牛畬裏林場負責人李福明,分享起了一名林場主的數字化新體驗。2004年創辦家庭林場時,他可沒想到,有朝一日林業經營可以如此便捷高效。

  改變源自今年年初當地上線的“e林通”平臺。

  “平臺整合了林業、自然資源、金融等多部門數據,集管理、服務、決策于一體,實現涉林資源中心化、林權落界數字化、碳權登記標準化、生態資源價值化。”武平縣林業局局長劉俊文説,作為當地深化林改的關鍵一招,“e林通”最大的突破在於,把原來紙質林權證變成了“數字孿生”,“該平臺基於林業産業大數據,匯聚全國的相關商業信息,可以貫通産業鏈上中下游,為林農、初加工企業、深加工企業等産業鏈上的不同節點,提供供需對接與撮合匹配服務”。

  智慧林業建設,帶來的不僅僅是林業資源監測與保護方式的革新,更猶如一個智慧大腦,推動林業生産經營流程再造。

  福建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發源地。當改革進入深水區,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隨之出現。作為全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福建繼續先行示範。智慧林業建設,為深化林改帶來強勁新動能。

  林權數字化權屬落界,林木採伐數字化審批,創新林業數字化金融服務,搭建林權流轉數字化平臺……福建在深化林改過程中,無論是“山要怎麼分”“錢從哪來”“樹要怎麼砍”“單家獨戶怎麼辦”四個難題,還是“兩山如何轉化”新問題,均有數字化解決方案。

  今年,浦城縣上線了林業區塊鏈平臺——浦城縣智林興農平臺。

  “該平臺主要有‘一縣一數庫’、一鍵式林業金融信貸服務、一體化森林資源監測監管三大功能。”浦城縣森林生態運營中心負責人張志強説,平臺建立了全縣統一的林地林木資源信息分析數據庫,實現林地林木資源權屬狀況、林下空間等關鍵信息查詢與統計分析,從而為政府制定政策、招商引資、林農生産經營等提供精準服務。

  以林業金融信貸服務為例,該平臺聯結林業經營主體、金融機構、政府、徵信機構四方主體,林業經營者可一鍵提交融資需求,快速匹配多家金融機構的小微金融産品;金融機構不僅能降低獲客成本,還能基於平臺數據及數據模型,實現貸款全流程風險監控。(記者 張輝 通訊員 黃海 文/圖)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