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機器人競逐細分賽道
泉州先進院技術人員調試光伏板清洗機器人。
泉州先進院技術人員調試高精地圖,構建機器人。
漢特雲機器人“笨小衛”在福州市國貿天琴灣小區地下車庫執行清掃任務。
漢特雲技術人員正在調試機器人。
核心提示
機器人被譽為“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製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地區科技創新和先進製造業水準的重要標誌。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消息,截至2024年底,全國共有45.17萬家智慧機器人企業,註冊資本共計64445.57億元,企業數量較2020年底增長206.73%,較2023年底增長19.39%。作為數字經濟和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先行省份,福建在該領域持續發力,現有機器人相關企業2.5萬家以上,與其在全國的經濟體量位次大致相當。
2023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福建省促進人工智慧産業發展十條措施》提出,聚焦智慧機器人等領域關鍵技術需求,支援符合條件的區域主體佈局建設人工智慧領域産業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圍繞新型機器學習、自然語言理解、新型人機交互、智慧控制與決策等重點領域,加快發展國産化自主可控産品服務,每年實施一批人工智慧領域技術創新重點攻關及産業化項目。
當下,機器人賽道競爭日趨火熱,細分領域的技術愈加尖端。近日,記者走訪福建省內多家機器人相關企業後發現,儘管與國內機器人産業頭部省市仍存在一定差距,但福建機器人産業依託本地産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在細分領域不斷突破,跑出發展“加速度”。
專注于實用
走進位於閩侯縣青口鎮的東南汽車城,福州明芳汽車部件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芳汽車”)車間正有序生産。作為東南汽車的一級配套廠,今年初該公司來了一位“師出同門”的新夥伴,如今與公司磨合得十分默契。
這位新夥伴,便是由福建漢特雲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漢特雲”)研發生産的搬運機器人“笨小遞”。它已在明芳汽車的天窗生産線“上崗”滿3個月。
白色機身,外形如小推車,“笨小遞”顯得有點“萌”。記者在明芳汽車採訪時,“笨小遞”正忙著將物料來回輸送,數字管理平臺的大螢幕上清楚顯示任務進度、配送量分析等信息。
擋風板、後排水槽、前柱物料、馬達組合……汽車工業産業鏈配套多、流程長、工序複雜,對智慧化管理的需求尤為迫切。明芳汽車管理部經理劉琳告訴記者,僅汽車天窗一條生産線就涉及幾十種物料需要搬運。而自行科學調度搬運、精準躲避廠區內障礙物是“笨小遞”的拿手絕活。
劉琳介紹,如今“笨小遞”採取按鈴呼叫和全自動兩種工作模式,前者主要解決廠內工人的臨時搬運需求,後者則充分體現其智慧性。搬運擋風板一趟耗時7分鐘,生産線運轉需保證物料按順序投送……“笨小遞”不僅能執行最優搬運方案,還能及時將成品送往出貨區,自行補充電量,一台“笨小遞”工作量相當於兩名工人。
為何説“笨小遞”與明芳汽車“師出同門”?原來,成立於2019年的漢特雲,其前期技術團隊主要由東南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人員組成,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家擁有域控制器、軟體作業系統、智慧網聯雲控平臺三大核心技術以及三類底盤平臺技術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成功研發3款自主移動底座以及20餘款智慧機器人産品,其産品聚焦社區、樓宇、機場等公共服務場景,不僅在國內市場廣受歡迎,還遠銷全球5個國家20多個城市。企業獲得工信部精工設計優秀案例、福建省專精特新企業、科創中國新銳企業等多項榮譽。
“目前人形機器人備受市場關注,但漢特雲基於輪式底盤技術的機器人,具有成本更低、更貼近實際應用場景等諸多優勢,這些自動駕駛技術可積澱並轉化為智慧機器人技術,所以我們對未來進軍人形機器人的研發領域很有信心。”在漢特雲總經理助理陳兆寶看來,自動駕駛所需的環境感知、圖像識別技術,在人形機器人産業中的運用前景同樣廣闊。
正因為專注于實用,“笨小遞”和它的“弟兄”迅速佔領了市場。“笨小寶”在北京冬奧會場館為觀眾帶路,“笨小遞”在蘭州中川機場能完成行李運送服務,“笨小邏”在福州倉山區智慧産業園執行安防巡邏任務……
上月末,國家智慧財産權局信息顯示:漢特雲申請一項名為“一種人形機器人多攝像頭特徵融合方式”的專利獲得通過。該技術通過對機器人多個攝像頭進行標定,將各攝像頭采集的信息生成融合投影圖像,用於機器人大模型的訓練。該技術方案避免了直接使用高維圖像數據而導致的神經網路模型過於龐大、訓練及推理成本高昂的問題,同時還提高了檢測的準確性和效率。
拓寬應用場景
目前,漢特雲已斬獲包括福州金控、國科京東方在內的多家金融機構、企業的投資,並與寧德時代達成合作,搭載寧德時代電池的漢特雲機器人已應用於工廠輔料配送、巡檢等場景。但漢特雲的市場目標不只是工業領域,更在於廣大的社區市場。
在福州市臺江區,市內首個立體生態住宅國貿天琴灣于去年底完成交房,小區充滿“智慧”。其中,機器人“笨小衛”全天候清潔地下車庫,“笨小寶”全天候配送快遞、外賣。
“該小區是整體裝修交付,我們為‘笨小寶’植入了梯控模組,還結合星網銳捷打造的智慧家居系統,使快遞和外賣的配送流程可見、呼叫及時。”漢特雲銷售經理尤志雍介紹,“具備語音識別、導覽等功能的‘笨小寶’遇到業主生日、喬遷,還會到府唱歌、送蛋糕,是社區的‘人氣擔當’。”
智慧社區引入機器人的現象在我省還有不少。2021年起,漢特雲便與多家房企開展合作,在廈門的一些小區,每台“笨小寶”日均完成快遞和外賣配送近百件。
“除了拓展機器人在社區安保、到府回收可再生資源等場景的應用外,我們還計劃與國內一些頭部生活服務類平臺合作,打通相互間的數據壁壘。”尤志雍表示,隨著智慧家居推廣和數據的採集,未來機器人有望從新型社區走進千家萬戶。
機器人産業發展如火如荼,智慧家居、新能源汽車的迭代也日新月異,並衍生出了對繼電器、充電模組等産品高漲的需求。位於廈門海滄區的宏發機器人公司(以下簡稱“宏發”)是此輪産業革新中的“弄潮兒”,是一家集研發、製造于一體的智慧機器人以及高端自動化裝備製造企業。
在宏發的車間,公司研發的智慧機械臂正在彈奏鋼琴,科技感拉滿。該機械臂只是公司技術實力的一部分,更讓人稱奇的是公司所研發生産的半個指甲蓋大小的線圈。
小小線圈藏著什麼秘密?宏發副總經理張譯丹告訴記者,線圈上方密密麻麻纏繞著比頭髮絲還細的銅線,匝數在2萬至3萬匝之間,是由宏發研發的全自動生産線繞制的。該線圈作為繼電器被廣泛運用於各類電氣設備中。
“隨著人工智慧賦能千行百業,以及新能源産業升級步伐的加快,明顯感到非標定制的需求越來越多,好在公司已提前佈局對柔性全自動生産的技術展開攻關,所以能從容應對這種變化。”張譯丹介紹,所謂柔性全自動生産,是指借由機器人相對靈活的特點,使一條生産線可以生産多種産品,以應對日益增長的小批量、多規格生産的需求。
宏發已入選我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研發的多款新能源繼電器柔性全自動生産線入選省“首臺套”設備名錄,可相容10余種線圈的生産,具備高效率、高重復定位精度、方便進行通用改造等特點。目前,全球40%以上的高壓直流繼電器是經由宏發研發的生産設備所生産的。
隨著社會對效率提升的需求加大,以及機器人産業在技術等方面的不斷突破,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拓展。
形似魚雷的無纜遙控機器人、會擺動尾巴的倣生機器人、形似“蛟龍號”的深潛器……去年底,我省首屆大學生智慧海洋裝備設計製作大賽決賽在福州旗山湖畔展開,吸引了省內17所高校共83支隊伍參與。
“比賽聚焦涉海産業的實際需求,助力相關機器人共性技術攻關和樣機開發。”福建理工大學是本次比賽的承辦單位之一,該校智慧海洋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高秀晶告訴記者,學院近年打造的小型化、民用化水中機器人,部分已用於大壩檢修、環境測繪、養殖監測等現實場景。強化産學研合作,為海洋裝備智慧化積蓄勢能。
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也推動機器人産業發展進一步提速。福建省褲兜機器人有限公司首創“拼圖式編程學習機器人”,被評為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2022年度推薦産品;福建理工大學師生成功研製高空智慧強磁爬壁機器人,已在“華龍一號”福清6號機組安全殼核清潔施工中應用;廈門圖巴機器人專攻兒童心理疾患診療。
打造創新平臺
最近,具身機器人火出圈。
3月11日,泉州市具身智慧服務機器人創新平臺建設在泉州數字經濟産業園啟動。該平臺是全省首個具身智慧服務機器人創新平臺,未來將深度服務泉州紡織鞋服、智慧家居、體育訓練、高危應用等産業集群,賦能泉州智慧製造業升級。
具身智慧是指一種基於物理身體進行感知和行動的智慧系統。福建(泉州)先進製造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先進院”)作為參與該平臺建設的主要單位,在機器人設計製造領域積澱深厚。
創新平臺成立當天,在先進院中試基地,一款能在高空電線上移動並診斷線路故障的電力運維機器人吸引了嘉賓們的眼球。這款機器人不僅提升了作業效率、降低了人工作業風險,還擁有國內機器人少有的診斷修復一體化功能。近年來,先進院先後推出了煤礦/石化巡檢機器人、智慧物流機器人、2D/3D視覺檢測解決方案等九大系列産品,為具身智慧的研發和應用奠定了基礎。
在先進院的下屬企業中,泉州通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通維科技”)獲評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在機器人細分賽道中表現突出。通維科技的技術負責人黃承曦博士告訴記者,列車在路網上運作,對機械結構的耗損很大,需要定期檢修,尤其是轉向架、車底等關鍵部位。為了保證調度效率,供列車檢修的間隙往往是在夜間,並且較為短暫,工人們往往需要克服檢修車間狹窄逼仄、空氣流通不暢、重復性緊張勞動等困難。這些都對機器替代人工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先進院的前身是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術研究院。近年來,通維科技從國鐵哈爾濱鐵路局所屬路段開始,研發集列車自動化拆解、檢修、除銹等功能于一體的機器人解決方案,並逐步延伸到道路維護、列車保養等領域。如今,在昆明、杭州等地路段,均能見到通維科技機器人的身影。
“在與國鐵合作的項目中取得成功後,我們便琢磨,我們研發的機器人除了應用於軌道維保,能否應用於其他區域的清洗呢?”黃承曦回憶,2024年,先進院敏銳地發現,國內日益增長的光伏發電設備需要定期清洗,否則可能影響發電效率乃至設備因腐蝕而損壞,而大規模使用光伏發電的地區普遍降水較少,一種應用於清潔光伏板的“軌道式機器人”設想應運而生。
想法付諸實踐後,一款與光伏板緊密貼合、具備水迴圈和污損檢測功能的新型機器人很快拿到了華電集團的訂單,在天津、內蒙古、山東等地推廣。目前,通維科技正與華電集團商議此類機器人和光伏板鋪設的標準統一,使其服務於更大範圍的光伏設施。
“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正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先進院院長李瑞峰表示,隨著泉州市具身智慧服務機器人創新平臺落地,平臺將通過硬體集群與智慧中樞的深度耦合,在當地構建起覆蓋家庭、養老、體育及特種工業的跨場景服務矩陣。(記者 賴昊拓 文/圖)
記者手記
將機器人“嵌入”真實場景
走訪福建機器人企業的數日裏,一個詞反覆叩擊思緒——場景。與追求炫技的路徑不同,閩企更擅長將機器人“嵌入”真實的生産與生活縫隙。這種務實基因,既源自福建深厚的製造業積澱,也折射出民企對市場需求的敏銳嗅覺。
如何推動機器人産業進一步發展?或許有些人認為,要靠基礎研究、技術參數的快速突破,要靠資本的大力推動。但這非一朝一夕之功,當前,福建機器人産業要取得更大突破,更在於對本土産業鏈的“貼身服務”。採訪中遇到一個個具體場景的解題方案,往往比理想中“通用型機器人”更能贏得客戶“真金白銀”的投票。
然而,場景化創新是一把雙刃劍。高度定制化雖能快速佔領細分市場,卻也意味著研發成本高企、規模效應受限。此外,本土市場的天花板逐漸顯現——閩企能否從區域服務商升級為更大範圍的方案商,考驗的不僅是技術迭代速度,更是標準化能力與品牌建設能力。
福建機器人産業的未來,或許藏在兩股力量的交織中。其一是政策與平臺的賦能。泉州市具身智慧服務機器人創新平臺的啟動,將整合高能級科創平臺、高校、企業與場景資源,推動共性技術攻關。其二是生態協同的深化。漢特雲與寧德時代的合作、宏發機器人與新能源産業鏈的綁定,印證了“本土技術反哺本土産業”的良性迴圈。當更多企業從單一場景衍生出技術復用能力時,福建機器人或將克服“小而散”的不足,形成更具韌性的産業集群。
産業藍海的競逐之道,不在於盲目追逐風口,而在於將技術的根深扎進腳下的土壤。福建機器人的故事,是一場關於“接地氣的創新”的生動實踐——在工廠的流水線、社區的車庫、沙漠的光伏板間,新技術以實用的方式生長出改變現實的力量。(記者 賴昊拓)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