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舉辦閱讀研學實踐活動
學生聆聽李光地家風家訓故事。翁文默 攝
“既然人工智慧已經能夠進行編程,那麼我們學習信息學及編程的意義在哪?”23日在安溪舉行的泉州市中小學校讀書日活動中,參加研學實踐的學子向復旦大學電腦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導肖仰華博士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我們不能有了計算器,就不去學加減乘除,對吧?”面對同學們的提問,肖仰華用一番通俗的語言解釋了人工智慧時代下數字技術的利與弊,幫助大家理解和思考“智慧”的定義及學習的意義。作為《大模型浪潮》的作者,肖仰華此次專門為泉州學子帶來了《擁抱未來,智慧時代的個人學習與成長》專題講座。
本次活動也是“海絲泉州 行走的思政課”6個主題16條研學線路的“首秀”。參與活動的學生在講座結束後還走進安溪縣湖頭鎮的李光地故居,聆聽李光地後人講述家風家訓故事。在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同學們詳細了解宋元時期冶鐵技藝的發展,感受千年前泉州的繁華。
“數字化時代,社會節奏快,靜下心來、耐著性子坐著讀本書不容易。”泉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説,這場研學實踐活動旨在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名師講堂、名相故居和世遺點,在閱讀中感悟時代變革,在行走中堅定文化自信。
據了解,泉州市還將持續深化“書香校園”建設,常態化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系列活動,將AI技術與閱讀教學深度融合,為培養新時代高素質人才築牢文化根基。依託全域“行見八閩”大思政課研學實踐圈建設,用好“海絲泉州 行走的思政課”研學線路,將思政課融入社會“大課堂”,引導廣大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新思想偉力、感悟偉大成就,培養塑造更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報業集團記者 蘇琳 翁文默)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