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下海是漁夫 上岸成詩人

2024-06-20 09:53
| | | |

澳角村三面環海,鳥瞰呈“X”形。(資料圖片)

澳角村海堤上的兒童詩歌墻 蕭鎮平 攝

澳角村中秋詩會上,詩友在朗誦詩歌。(資料圖片)

  下海是漁夫,上岸成詩人。

  日前,中國作家協會公佈2024年度新發展會員名單,漳州共有4人入選,東山縣陳城鎮澳角村的漁民詩人許海欽榜上有名。

  澳角是東山島東南方的一個小漁村。村裏文藝創作氛圍濃厚,有漁民詩歌創作小組,成員近50人,形成以許海欽、沈舜欣、沈美惜、林華忠等為代表的作家詩人群,佳作不斷。

  近年來,澳角詩人已正式出版各種詩集12本,形成特色鮮明的漁家文化,被譽為“中國詩歌村”。“澳角詩人群”成為漳州市詩歌界乃至全省詩歌界一個現象級話題。

會打魚也會寫詩

  天光雲影,海天一色。澳角村,三面環海,風光秀麗。村莊前後,有南北兩個月牙形海灣,鳥瞰呈“X”形,澳角村也因此被譽為“行走在大海上的村莊”。

  改革開放前期,澳角村是名副其實的窮鄉僻壤,是個“三不起”漁村——“報紙訂不起,電話費交不起,煤油燈點不起”。

  勤勞的澳角人緊抓改革開放契機,艱苦奮鬥,自建澳角漁港,併發展大型鋼質漁船以替代中小型木船,漁業生産得到發展,村民生活條件得到改善。近年來,又建設民宿電商一條街,推動海洋捕撈、海水養殖、海産品加工與海景民宿、海鮮電商協同發展,實現傳統漁業“觸網升級”。

  “上世紀60年代竹排、70年代大橈船、80年代機排船、90年代木質拖網船,現在是大排量鋼質船——從一條船的變化可以看出澳角村的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澳角村黨委書記林華忠説,目前,全村共有大馬力鋼質漁船110艘、水産品加工企業38家、海鮮電商110多家、民宿40多家。脫貧致富的澳角漁民,把漁村當景區來打造,拓寬鄉村旅遊、海上物業等增收渠道,村莊獲得“福建省金牌旅遊村”“福建省綠色生態示範村”稱號。2023年,村接待遊客超10萬人次,村集體收入達150萬元,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5.8萬元。

  “下海能打魚,上岸能寫詩。脫貧致富的澳角漁民也有他們的詩和遠方。”林華忠説,10多年來,以許海欽、沈舜欣、沈福加、沈瑞東、沈美惜等為代表的澳角漁民詩人群,個人及團體共出版《看海的人》《澳角的海》《澳角詩集》等詩集共12本,在漳州詩歌界傳為佳話,這也是澳角村與其他沿海漁村的最大區別。

澳角詩人群體形成

  説起澳角詩人群體,就離不開許海欽。

  許海欽是土生土長的澳角人,出生於20世紀60年代。11歲的他剛上小學四年級就輟學了,每天扛起船槳,跟著大人們去趕海,任憑海風在臉上刮、烈日在頭上照。

  “其實,我當時讀書經常考第一,但家庭貧困,交不起學費。”説起小時候的事,他眼中總有一絲無奈。

  雖然離開了校園,每天操槳搏浪于大海上,但許海欽總無法割捨對知識的追求和渴望,只要一有時間,就捧起書本,如饑似渴地讀起來。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澳角,貧窮又落後,許多漁家連煤油燈都點不起,漁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林亞民、沈雙又、陳各平、沈福加等是村裏的長者,也是村裏僅有的有學識的人,其中沈雙又寫得一手好書法,且能作詩吟詩;沈福加戴著一副近視眼鏡,書生氣十足,詩寫得有韻味,又能製作盆景花卉。

  這幾位村裏的“老秀才”經常聚集在一起,喝著劣質茶,暢談文化,寫詩作文。未滿弱冠之年的許海欽就自發湊上前,幫忙燒水泡茶,成為這個群體中最小的一員。此後,他瘋狂汲取知識,將生活生産中的感悟,學習以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

  “為了媽媽有錢從糧站買回全家分配的口糧,我要去討海;為了抽屜裏的布票不會過期,我要去討海;為了我們家的飯桌上都會有一盤魚,我要去討海;為了破舊的房子能夠翻修,我要去討海;為了沒讀書不至於走投無路,我要去討海……這一年,十六歲!”這是1977年許海欽寫下的一首詩《我要去討海》。

  在澳角村的第一代詩人群裏,許海欽是年紀最小的一位,長者們對他的影響很大。在往後的歲月裏,他一邊下海捕魚,一邊瘋狂寫詩。由於沒有筆電,家裏的日曆、墻上的年畫,成為他的本子,過時的日曆和年畫都捨不得撕掉,背面可以用來寫詩。

  在一望無垠的大海上,有時想到好詞句,他就會馬上拿起爐裏的木炭,寫在船板上,回家後再記錄在日曆紙上。他將這些寫滿詩的日曆、年畫裝訂成冊,藏在瓦房的隔層裏。

  數十年如一日地寫詩,慢慢地,許海欽成為村裏公認的詩人。村裏的小學生們都把他當作校園外的老師,常常登門求教。在他的影響下,林華忠、沈舜欣、沈美惜等文學愛好者加入新一代的詩人群體。

  基於共同的愛好,2005年5月,澳角村成立“漁家詩社”,這是漳州全市第一個村級詩社。目前,詩社共有成員28名,大多數已加入省、市、縣三級作家協會。

  “漁家詩社”成員的作品頻頻在各大報刊上發表,並在各級文學詩歌比賽中獲獎,許多作品被傳誦。而作為澳角第二代詩人群體中的領跑者,許海欽于2008年正式出版詩集《藍色血液》,成為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漳州市詩歌學會副會長、東山縣作家協會副主席。

  澳角詩人群體逐漸引人注目。

讓澳角之詩傳得更遠

  澳角詩人群體的成員有村幹部、漁民、餐飲從業者、企業老闆等,他們都出身澳角漁家,年輕時都扛過船槳下海捕魚,出於對家鄉的熱愛,出於對大海的眷念,在他們的眼裏,澳角就是一首寫不完的詩。

  “再見了,你奔放不羈的形象,你碧藍的浪花在她面前,最後一次翻捲怒吼,像是重逢的傷心怨訴,像是思念的聲聲召喚,你憂鬱的喧響,最後一次在她的耳邊迴旋。她帶走了你的形象,帶走了你的岩石……”這是沈美惜的《致大海》。52歲的她只有小學文憑,18歲時受許海欽影響開始寫詩,現已出版詩集《寫詩的時候》《藍罌粟》,為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漳州市作家協會會員。

  “走,去和一尾魚相愛。去愛她的波浪和尾紋,去愛她蘭花般的呼吸,和躲開貓貓的睡姿,去愛她油滑的身子,以及堅硬的骨刺,或者層層未曾剝削的皮鱗……”這是沈舜欣的《去愛一條魚》。51歲的他扛過船槳、開過餐館、賣過燒烤,現為福建省作協會員、漳州市詩歌學會理事,出版過個人詩集。在他的眼裏,海邊的生活處處富有情調。

  “新漲的潮水融調著月光的銀漿,敷抹著岸灘的凍瘡,藻貝的孢子從遊蕩的夢中甦醒,把生命的色彩寫在礁石上。海燕撲擊著從天外飛來,把翅下的萬頃碧綢又裁又剪,蝴蝶雙雙纏住漁姑長辮,跳蕩在簇簇的浪花間……”作為第一代澳角詩人群體中的重要成員,今年已82歲的沈福加老人筆耕不輟。

  與此同時,第三代漁家詩人如林一諾、沈丹婷、沈樸坤、陳靈、劉雨慧、沈鈺銘等也開始佳作不斷,嶄露頭角。

  讀到澳角漁家詩人的詩作,漳州市知名作家、詩人文青如是評價:“他們的詩都有海的味道!”

  “澳角的海,是一本書,漁人讀它,海浪也在讀。”在澳角漁家詩人的筆下,澳角的海是那麼的深邃並富有詩意,引起全國各地不少知名作家、詩人的關注,他們紛紛前來采風,體驗生活,其中就包括著名作家王蒙,詩人蔡其矯、舒婷、安琪等,還有一些作家、詩人在這裡安營紮寨,設立創作基地,尋找創作靈感。

  “2019年東山島澳角漁村元旦詩會”“端午澳角詩會”“東山雅集·福建集詩會”……近年來,澳角村共主辦或承辦數十場詩會或詩歌活動,使得這裡成為福建省詩歌界的“網紅地”。

  “將優秀的詩詞和現代詩推介給孩子們,激發孩子們的熱情和靈感。澳角要將漁夫寫詩的傳統傳承下去。”林華忠説,前年在澳角小學正式成立“小海燕詩社”,“漁家詩社”的許多成員都成為校外輔導老師,他們將培養新一代的漁民詩人,讓澳角之詩傳得更長遠。(記者 蕭鎮平 通訊員 歐東茵)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