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浦城剪紙:非遺之花,生生不息

2024-06-24 08:42
| | | |

浦城縣利用暑期及週末時間定期開展剪紙公益課。圖為小朋友在學習剪紙。袁野 攝

周冬梅為東南大學設計剪紙文創。連麗雲 攝

  先設計畫稿,用各式紋樣裝飾圖案,再剪出自己喜歡的花樣……

  近日,在浦城縣第三中學的非遺課堂上,浦城剪紙省級非遺傳承人張薇向同學們傳授國家級非遺浦城剪紙的技巧。同學們將以往所學的蓮花紋、鋸齒紋、月牙紋等傳統紋樣應用在各類剪紙造型上,紅紙利剪翻飛間,活靈活現的動物造型躍然紙上。

  剪紙,在浦城俗稱“花樣”,深深影響著當地百姓的生産和生活。2008年,浦城縣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剪紙)之鄉。2014年“浦城民間剪紙”被列入國家級非遺。近年來,隨著浦城“文化潤城 以文興城”的定位和文化産業的興起,浦城剪紙有了更廣闊的發展平臺。

新“花樣”

  浦城剪紙,已有1000餘年歷史。它的“出生”,與歷史上的大遷徙有關。

  浦城地處福建最北端,與浙江、江西相鄰,歷史上是閩越族活動中心。西晉時,中原士族南遷,北方的剪紙手藝隨之傳入浦城。經過唐、宋的長足發展,元、明興盛繁榮,至清代,藝術水準與使用均達到鼎盛,形成兼具中國北方與南方的風格特色。

  清道光年間,寓居浦城的文學家梁章鉅倡導剪紙並加以弘揚。在他的倡導下,吉祥字句轉以吉祥花樣代之,在文人的參與推動下,浦城剪紙創作呈現出既飽含文人氣息又深具文化底蘊、既花樣繁多又內容豐富的特點。

  千年流傳,浦城剪紙地域特徵明顯,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民俗研究價值、閩越文化研究價值。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革,手藝人減少,浦城剪紙瀕臨失傳。

  “2003年,浦城縣成立了民間剪紙協會,開始探索創作適合當前審美情趣、富有浦城地域特色的剪紙作品。”浦城縣文化館館長祖碧霞介紹,為了搶救這項民間藝術瑰寶,保存老一輩手中的剪紙“活化石”,工作人員遍訪了各村的剪紙藝人,歷經20多年,建立民間藝人檔案150余人,共收集整理傳統剪紙紋樣2000余張。

  如何讓古老的民間剪紙藝術重回人們的視線?當地做了許多嘗試,特別是去年10月,浦城、漳浦、霞浦三地以“浦”為線,共同簽訂“三浦並臻”文化聯盟協議,以共建共贏為理念,努力實現陣地共建、平臺共用、人才共育、品牌共創,浦城剪紙成為受益者。

新生機

  千百年來,浦城民間剪紙這一古老的民間美術以豐富繁多的紋樣形式,融入了浦城人傳統的歲時節令、消費習俗、人生禮儀等民俗活動中。

  傳統的浦城剪紙通常使用墨臘拓樣、紙捻固定、手工剪雕而成,剪紙的題材廣泛,花鳥蟲魚、故事人物、器皿文字等均可入剪。剪紙藝人通過學習與再創造,不斷豐富著浦城剪紙的內涵與外延。

  這些古老“花樣”隨著母傳女、婆傳媳、鄰里串門、走親訪友,交換流傳。至今,浦城的很多家庭主婦仍珍藏著一本“花樣”本。

  為了更好地繼承和弘揚民間剪紙文化,浦城縣還編寫了《中小學剪紙教學教材——浦城剪紙》。如今,新時代的青少年也愛上了這門手藝,青春熱情與古老花樣撞個滿懷,給原生態古老剪紙技藝增添了活力。

  近日,在浦城縣第三中學的非遺課堂上,七年級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講述剪紙帶來的樂趣。

  “同學們學得很認真,剪的作品都很不錯,學校一週一堂剪紙課,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能畫剪出這麼靈動的作品,難能可貴。”張薇説,民間流傳下來的原生態剪紙紋樣,都是一代代人不斷錘鍊傳承下來的,是我們學習與繼承剪紙藝術的豐富寶藏,開展剪紙課堂教學活動,既能傳承本土文化,又能讓青少年近距離體會鄉土優秀文化、參與文化傳承活動,從而達到文脈傳薪的目的。

  “我們還在全縣19個鄉鎮(街道)開設課外興趣剪紙課,邀請剪紙藝人授課,把優秀傳統文脈延續下去。”祖碧霞介紹,這幾年,剪紙技能人才隊伍日益壯大,年均開展公益培訓60余場次,累計培訓學員25000余人,培養民間剪紙藝人3000多人,其中省級傳承人4人、市級傳承人4人、縣級傳承人41人。據統計,剪紙從業人員年每人平均收入3萬元以上。

新業態

  走進浦城縣“剪花嫂”剪紙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映入眼簾。一樓的“百福圖”系列作品,時代主題鮮明,作品藝術感染力強;二樓的剪紙文創作品區,剪紙花樣的絲巾、瓷器、禮袋禮盒包裝等系列,既有傳統的意韻,又體現現代人的審美情趣。

  這些,都是浦城剪紙走向實用的嘗試。近年,浦城剪紙逐漸以經濟實用的功能進入普通勞動生産者的生活,剪紙的受眾也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一項重要的文化産業。“剪花嫂”們不斷開發出多元化剪紙作品,走向了市場化、品牌化道路,開發出新業態。

  “我們在保留浦城剪紙傳統藝術風格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創新,創作了大量反映生産生活、風土人情,以及各類主題作品。”浦城剪紙省級非遺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周冬梅介紹,人們用剪紙來表達祝福吉祥之意、烘托喜慶氣氛,如今,設計的作品偏向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借助傳統工藝,同時融入現代審美,符合群眾的喜好。

  “在古代,剪紙花樣隨禮品相送,俗稱‘禮品花’,這種以‘禮品花’裝扮禮物相贈送的習俗從清代由浦城向周邊省市傳播、流行,浦城可謂首開剪紙‘禮品花’先河。近年來,設計剪紙作品曾多次作為外事禮品贈送國賓。”周冬梅欣喜地説,2021年,浦城剪紙被外交部作為國禮贈送給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外長;2023年,作為國禮送給馬爾地夫總統及夫人等外賓,並作為福建省外事辦訪問南非、肯亞、菲律賓等國家禮品,得到廣泛讚譽。

  如今,周冬梅創辦的“剪花嫂”剪紙坊,已成為浦城剪紙傳播、發展的重要驛站。剪紙坊團隊陸續參加海內外文化領域大型活動、各級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大型公益性活動,致力傳播非遺剪紙文化、剪紙技藝,為浦城剪紙形成品牌、走向世界搭建更廣闊的平臺。

  花樣的吐故納新,浦城的剪紙藝人們與時俱進,新嘗試不斷:推進剪紙技藝與生活文創、鄉貨、餐飲進行跨界融合,打造剪紙+文創、剪紙+茶産業、剪紙+餐飲、剪紙+土特産、剪紙+福文化等領域産業,“剪花嫂”“武夷姑娘”“鄉獲”“味傳伍虎”等多領域特色連鎖品牌不斷涌現,藝術與人文交融體驗的現代餐飲、茶空間等新模式,開拓了剪紙創新發展之路,帶動剪紙文化相關企業年均營業額達1000多萬元。

  如今,借著“三浦並臻”這股東風,浦城剪紙乘風破浪,在一代代手藝人接力傳承下,剪紙産業乘勢而上,非遺之花生生不息。(記者 吳旭濤 通訊員 連麗雲 柳志勇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