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古韻悠揚 新聲璀璨

2024-11-10 08:53
| | | |

  “秀英辦班不為己,只想搭橋眾人行……”伴隨著悠揚的樂曲聲,在第二十九屆福建戲劇會演的舞臺上,“戲娘”江秀英的故事逐漸鋪陳開來。雖無傳統劇目髯口飄飄、水袖翻飛的場景,演員們柔美的唱腔、靈動的身段也將觀眾情緒帶入其中。在舞臺夢幻變化燈光的映襯下,氣氛逐漸被推向高潮。

  “這出《戲娘》,是劇團為了這次會演精心編排、講述梅林戲起源的好戲。”泰寧縣梅林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主任毛清標説,希望通過這部精心打磨的作品,將梅林戲的魅力更好地傳遞給觀眾,讓更多人讀懂梅林戲、愛上梅林戲。

  梅林戲是我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因形成于泰寧縣朱口鎮梅林村而得名,流行于泰寧、將樂、順昌、邵武、光澤等地,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作為中原文化與閩越古文化結合的藝術標本,它有過沒落,也享過榮光。在有識之士的搶救傳承下,古老的戲劇正唱響新的篇章。

古韻薪火傳

  “喂!準備出來看戲咯!”

  深巷裏的一聲吆喝,打破了泰寧縣下渠鎮儒坊村鄉間小道的平靜。中年人提溜著條凳,老人牽著小孩子,人群不約而同地向村中的文化小廣場會聚——一場梅林戲形式的宣講活動即將開場。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傳達了哪些新精神?村裏的鄉風文明應該如何建設好?……志願服務隊結合當地風土人情,演出曲曲生動劇目,解説條條政策精神,配上演員們活潑的動作與飽滿的唱腔,令村民們看得津津有味,不時跟著曲調打著拍子。

  “我們等了好久了,一聽到吆喝就跑了出來,搶著佔個好位置。”村民江大爺是個地道戲迷,聽説活動後便拉著老夥伴來“瞧個熱鬧”,滿是老繭的手掌因為用力拍手而有些泛紅。“平時想要多了解一些政策,可沒有什麼門道。”同行的楊大爺滿臉笑意,文件上的蠅頭小字看不清楚,閱讀起來也一知半解,志願者繪聲繪色的演出,成為新政策的好注解。

  一曲唱罷,鼓掌聲、叫好聲不絕於耳,小廣場成了歡樂的海洋……看著這其樂融融的景象,年逾古稀的梅林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黎秀珍露出欣慰的笑容。

  時間回到1960年4月,泰寧縣梅林戲劇團正式成立。彼時,憑藉一齣小戲《敬酒》,讓梅林戲重新得到省文化部門的關注,相關保護工作也隨之展開。除了尋找民間藝人、整理傳統曲目外,招募傳承“後備軍”也同樣重要。機緣巧合下,當年14歲的黎秀珍作為學徒加入劇團,開啟了自己的“戲曲人生”。

  淩晨4點早起練功,休息之餘不忘幫老師們打水、裝飯、煽火爐……年紀不大,卻勤奮不輟的黎秀珍收穫好評,成為劇團的重點培養對象,並被派往南平京劇團,師從京劇名演員小二王桂卿學習猴戲。

  學習過程中,黎秀珍同樣展現出“不怕苦、不怕累”的韌性,同行學藝的4人中,只有他堅持了下來。嚴師的教導與自身的刻苦,讓他對把子、身段、走邊、趟馬樣樣精通,練就一身地道“猴氣”。輔以其他老藝人手把手的唱腔訓練,劇團多了根“臺柱子”,戲曲多了位傳承人。

  想讓古老的梅林戲重煥生機,演員個人的過硬本領只是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創新。自1983年接任劇團團長後,黎秀珍便開始了自己的“新征程”:為讓梅林戲走出泰寧,劇團改用普通話進行演出;為迎合年輕人的喜好,將演出改為歌舞開場;為增加劇情新意,劇團刪除冗雜情節,先後創作、改編、移植數十部新戲,並跋山涉水送戲下鄉……

  一系列改造,讓梅林戲得以被大眾看見。1992年6月,黎秀珍主演的《貶官記》在文化部舉辦的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中贏得滿堂彩,泰寧梅林戲劇團也由此榮膺“天下第一團”殊榮。

守正風尚新

  時光流轉,歲月更疊。文化傳承的接力棒如今已遞到了毛清標的手中,“保護”與“創新”仍是他口中頻頻提及的關鍵詞。

  “我們會選取一些經典劇目、正能量題材,進行復排或創作全新劇目。”毛清標介紹,通過主創人員的形象演繹,引導觀眾從小故事裏感悟大道理,不僅再度活化經典,更彰顯傳統戲曲以文化人的作用,進一步豐富梅林戲的現實意義與文化價值。

  創新不止于經典。2020年,泰寧梅林戲劇團與稅務部門合作,打造出宣傳典型模範的小戲《藍籌清》,由此開啟了“行業梅林小戲”新篇章。正是這些新嘗試,讓毛清標找到新的靈感。

  “作為第一部行業小戲,《藍籌清》由劇團的專業演員進行演出。”毛清標告訴記者,為了演好角色,演員們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采風學習,可若是讓行業人員“本色出演”,不僅可以省去這個步驟,還可以讓人物形象更加生動飽滿。“讓他們‘自己演自己’,更能給各個行業的工作者留下深刻印象,也能吸引更多人了解、參與梅林戲的傳承保護,讓梅林戲深入大家的點滴生活。”

  如今,酒足飯飽後逛逛古城,到尚書第旁的大眾茶館裏品茗聽戲,已成為暢遊泰寧的一個新風尚。往條凳上一坐,泡上一壺濃香肉桂的“李尚書”,或是清新淡雅的“花蕊夫人”,不僅是古城老人的專屬,也是帶著孩子來聽戲的“寶爸寶媽”們的最愛。每週3個晚上的演出,總是讓人意猶未盡。校園內,針對不同學段的梅林戲興趣班火熱開展,動人的戲曲旋律在教室內久久回蕩;縣城中,為不同人群量身定制的研學體驗課程相繼推出,吸引著天南海北的遊客親身“唱上兩嗓”,共同感受傳統曲藝的獨特魅力。

  退休後的黎秀珍也沒有閒下來。懷著對老行當的滿腔熱情,他組織起一支包含農民工、個體工商戶、機關事業單位幹部、退休人員等27名隊員組成的“梅林文化薪火傳”志願服務隊,送戲下鄉,年均開展志願服務40余場次,服務群眾2萬餘人次。借由一曲曲生動劇目,豐富鄉親們的農閒時光,將新思想送到每一位村民的心坎上,被鄉親們親切地稱讚為“永不落幕的群眾大舞臺”。

  “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對傳統戲曲重燃熱情,我感到非常開心。這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而言意義非凡。”毛清標説,“我們將堅持守正創新原則,讓文化瑰寶既不被時代塵埃所埋沒,也不在創新過程中‘走了樣’,匯聚各方力量,為觀眾帶來更好看、耐看的作品,點燃梅林戲發展新希望。”(記者 羅昱倫 通訊員 李少蘭 張顯超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