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國古船 見證千年繁華
廈門金沙書院 林梓健 攝
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在參觀船模展。(資料圖片)
福船古船模(資料圖片)
群山疊院,鬥拱飛檐。遠望如海波、又似古木船的廈門金沙書院,迎來了一艘艘工藝精湛、造型獨特的古船模。
3月30日,國家藝術基金“以‘船’述史:中國古船模工藝製作人才培訓”作品展暨中國古船模文化及製作工藝學術研討會在廈門金沙書院開幕。承載千年航海智慧的古船模在擁有深厚海洋歷史文化底蘊的金沙書院展出,共同再現古船舶文化的博大精深與中國海洋文明的波瀾壯闊。
古船模展現人文風情
走進展廳,一艘約按1:45比例復原的福船吸引眾多參觀者駐足觀看。這是展廳內規模最大的一艘古船模,採用的是當時領先世界的航海技術——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該技藝多由造船師傅憑藉自身經驗以及代代口耳相傳的營造方式現場放樣,手繪圖紙後開始製造。
“水密隔艙的優點是將船艙以隔艙板分隔成彼此獨立且互不透水的若干艙區,既避免航行中因船艙進水而沉沒,又可以加固船體,也有利於貨物分艙儲放。”展廳內,講解員耐心解説。
據悉,展廳內展出的是經中國古船模工藝製作人才培訓項目所培養的30名工匠學員製作的船模作品,以及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團隊領銜創作的一系列精品古船模作品。
中國古船模承載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形態、人文風情、區域經濟等信息,是我國古代造船、航運及科技發展的集中體現,展現了沿海、沿河一帶的生産生活特色。每一艘古船模都在訴説著一段航海經歷、一段歷史故事。
“此船特點是尖底造型、船身扁闊、平面近橢圓形……隨海船出土的還有船艙內的香料藥物、陶瓷器、銅錢、印刷品殘片等,是我國與東南亞各國進行友好貿易往來、文化繁榮互動的有力證據。”在一艘復原比例1:35的泉州宋代海船模型旁,挂著關於這艘古船模的詳細介紹。放眼望去,展廳內的古船模作品旁都挂有相應的船型文史科普以及尺寸、用料等介紹,通過古船模背後的故事,以“船”述史,帶領大家了解底蘊深厚、燦爛多姿的中國海洋文化。
“今天的作品展是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中國海洋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契機。”中國古船模工藝製作人才培訓項目負責人、泉州師範學院校長陳昌萍説。
學術研討碰撞思想火花
在展廳另一邊,一場中國古船模文化及製作工藝學術研討會正在進行中。
會議現場會集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馮宇平、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細秀、泉港福船保護髮展促進會會長林配宗等專家學者、工藝大師等,圍繞古船模的歷史文化價值、製作工藝的傳承與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等主題進行深入研討。
“船模雖小,卻能裝得下江河湖海。心手相傳,能讓海洋文化的星火永不熄滅。”馮宇平説。他表示,古船模還原了許多如今已經失傳的古船造型。中國古船模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承載著千年航海技術的輝煌成就,更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如何通過古船模技藝傳授以及展示,加深下一代對中國海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是當下亟待思考與破解的問題。
劉細秀則提出當下古船模製造中面臨的難點:“古船模的製作技藝非常複雜,在製作過程中需要考慮船的結構、外形、材料等多個因素,其中,內部結構製作難度最大,而造船圖紙的匱乏更是增加了製作古船模的難度。”為此,劉細秀認為,製作古船模需要依據每條船不同的歷史背景,並不斷鑽研、精進造船技藝,更大程度還原古船的外形和內部結構,提高古船模的價值。
現場,專家學者紛紛為古船模文化的發展建言獻策,希望能夠通過高水準、大力度的研究與推廣,讓中國古船舶煥發新光彩,推動中國海洋文化的保護與發展。
人才培訓激活文化傳承
“福建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性省份,具有深厚的海洋文化歷史底蘊。培訓項目的初衷是為了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福建古代造船技藝為起點,不斷挖掘中國古船的歷史底蘊和精湛工藝,在海洋強國建設和福建海洋強省建設征程中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陳昌萍説。
培訓項目由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申報,聯合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團隊和多所高校,面向全國遴選招募了30名學員,系統性學習中國古代造船技術原理,探索中國古船製作工藝,為古船模製作工藝的傳承和發展積蓄人才力量。
學員需要掌握木作、鐵作、漆工、雕工等全流程船模製作工藝及現代化輔助設計手段,並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的指導下完成古船模作品製作。
參與學員主要為學校教師、職業工匠、設計師等,他們將帶著系統掌握的古船模製作技藝,散作滿天星,回到各地傳承這份寶貴文化。
“培訓結束後,我帶著兩份收穫回到校園:一是‘以船為媒’的歷史敘事力,二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內核。”項目學員、廈門外國語學校美術教師陳容容説,他利用此次所學,並結合之前自己的研究課題,在校園舉辦船模製作作品展和嘉庚龍舟文化研學實踐活動,讓孩子們透過古船領略中國海洋文明的風采。
除國家藝術基金培訓項目的30名學員外,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作為該項目的申辦方,借助此次項目立項,在校內創設“船模文化與製作實踐”課程。
“目前古船模製作工藝已進入學校的課程體系,名額一經放出就被‘秒光’。”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陳一端説,課程由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與高校教師共同開展教學工作,現已有75名學生報名修讀。(傅韜旭 陳挺)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