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優質文化,就這樣走進生活……

2025-04-04 08:51
| | | |

“週末戲相逢”演出現場

正月初一,福建京劇院演員在福建民俗博物館為市民演出。

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風雨廊,市民欣賞街頭文藝演出。

2024年12月,“街藝福見”全省街頭文化藝術展演在福州市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舉辦。

非遺市集總會吸引眾多市民前來欣賞、購物。

“週末戲相逢”活動現場同步開設文創市集。孩子穿上戲服,在芳華越劇院專業演員指導下襬pose拍照。

核心提示

  週末,市民遊客漫步公園廣場,邂逅一場文化盛宴,成為生活中觸手可及的“小確幸”。

  作為2025年福建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今年元旦起,我省在人流量大的景區、公園、廣場、文化街區等公共空間,推出“週末戲相逢”優質文化文藝資源直達基層公益性演出活動。

  與此同時,“街藝福見”全省街頭文化藝術展演在古街、古鎮掀起文藝風暴;非遺在社區、非遺市集等展示展演活動,讓市民群眾近距離感受到非遺的魅力……優質文化,就這樣走入人們的生活。

優質演出直達基層

  “週末戲相逢”優質文化文藝資源直達基層公益性演出活動,開展至今已4個多月。我省的文華表演獎、梅花獎獲得者紛紛登臺,國際國內金獎節目接續上演,讓市民和遊客近距離欣賞高水準的文藝演出。

  3月23日,上午10點,福州西湖畔,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在省美術館前廣場如約開啟。婉轉悠揚的越劇、空竹翻飛的傳統雜技、妙語連珠的脫口秀等暖場節目,點燃了現場觀眾的熱情。

  這是“週末戲相逢”優質文化文藝資源直達基層公益性演出活動越劇綜藝專場。當天,許多觀眾早早來到現場,“搶佔”最佳位置,近千名市民遊客駐足欣賞。

  演出現場亮點紛呈。福建芳華越劇院院長和副院長、同為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的鄭全和陳麗宇聯袂演繹越劇《孔雀東南飛·惜別離》,一剛一柔,一收一放,餘音嫋嫋,不絕如縷,令現場觀眾陶醉在越韻悠揚中;雜技《和韻——雙人頂技》,以高難度動作生動詮釋“力與美”的完美結合。越劇《紅樓夢·金玉良緣》,演員水袖翩躚間,共書“紅樓”故事;非遺手工藝人吳子佐現場開展糖畫表演互動,以勺為筆,融糖為墨,吸引一眾小朋友紛紛求“畫”;滑稽表演互動《大家樂》,以詼諧幽默的演出方式逗得現場觀眾捧腹大笑……

  “從劇場走到廣場,變的是演出的舞臺和場景,不變的是優質文化文藝資源。”鄭全告訴記者,“週末戲相逢”不僅讓更多市民遊客無門檻欣賞到專業院團的高品質演出,也讓劇團收穫了更多的“路轉粉”(從路人到粉絲),“由於每週的節目都是不重樣兒的,每場演出我們都會與現場觀眾互動,根據觀眾的反饋調整、創新我們的演出形式和編排,這對演職人員來説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也是一個很好的成長機會”。

  活動中,陳麗宇還現場開展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越劇《煙波迷月》沉浸式導賞。演員們身著精美戲服向觀眾緩緩走來,演唱劇中人物選段。

  戲迷票友們自發登臺獻唱越劇《梁祝》經典選段,質樸唱腔傳遞著對越劇的赤誠熱愛,收穫現場觀眾一致點讚。

  “在家門口就能看到這麼精彩的演出,還能和花旦、小生合影,真是過癮。”在福州西湖公園東南側的晨曦廣場,戲迷王慕軍一邊樂呵呵看戲,一邊對記者説。頭髮花白的退休美術老師黃建林則帶來紙筆,邊欣賞節目邊為臺上演員、台下觀眾畫人物肖像,“定格”美好瞬間。

  整場活動,鄭全攜手芳華越劇院優秀青年演員趙思、廈門大學嘉庚學院阮漢清客串主持,三人配合默契,在演出中普及越劇知識,讓高雅的戲曲走齣劇場“圍墻”。同時,省實驗閩劇院、省雜技團在演出中穿插“宣推”院團精品劇目的演出信息,又引導觀眾從廣場走向劇場。

  活動現場同步開設“芳華里”文創市集,匯聚福茶福味、非遺手作、潮玩文創、魔術互動等特色攤位,讓市民遊客既可賞戲聽曲,又可一站式打卡市集,體驗“越劇+”的多元樂趣。孩子們則在兒童戲曲服裝體驗區換上精美的戲服,涂上色彩繽紛的面部彩繪,現場學習越劇經典身段動作,化身“小小戲中人”。

  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週末戲相逢”優質文化文藝資源直達基層公益性演出活動,主要安排在週末及節假日,並將貫穿全年。省屬文藝院團&&示範,在全省人流量大的景區、公園、廣場、文化街區等地,面向公眾開展惠民演出,更好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除了福州以外,廈門、漳州、泉州、龍岩等地也紛紛推出不同形式的“週末戲相逢”演出,融入八閩大地的地方風情。

打通“最後一公里”

  沒有舞臺,無需門票。在福州一些文化旅遊街區,市民和遊客漫步街頭就能欣賞到精彩的文藝演出。

  3月26日,暮色四合。福州三坊七巷主幹道南後街北段,檐腳燈籠次第亮起,一場小型的街角音樂會正在上演。路過行人或駐足聆聽,或舉起手機拍照,或輕聲附和哼唱。

  婉轉悠揚的旋律背後,是“街藝福見”——通過聚合街頭文化藝術資源,打通公共文化資源與群眾生活的“最後一公里”。

  歌手王婷,是“街藝福見”的“老面孔”了。除了現場駐唱之外,她還架設起了網路直播,到目前為止已經積攢了1.8萬名粉絲。

  王婷最早在歌廳駐唱,有了一點小名氣。“我喜歡唱歌,喜歡和年輕人玩。不過,能來酒吧、歌廳聽歌的畢竟是少數,要接觸到更多人群就得有一個更大的平臺。”

  6年前,她在上下杭街區逛街,偶然看到街頭藝人的演出,“這正是我嚮往的感覺”。於是,她來到上下杭的客服中心詢問如何成為一名街頭藝人。

  “街藝福見”為吸納街頭藝術人才設置了一套嚴格的“海選”機制。“海選”指的是不設過多限制條件,挖掘全省甚至全國範圍內的街頭藝人資源,無論是專業演藝人員,還是業餘文藝愛好者,都有機會與市民遊客面對面,在“家門口”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嚴格則體現在篩選時的高標準,確保市民遊客享受到高品質的文藝節目。

  在客服中心,王婷馬上獲得了答覆,“先把你的唱歌視頻發過來”。

  數日後,在得知自己的演唱視頻獲得通過後,王婷被邀約在現場試唱,試唱順利通過,拿到了演藝證,正式加入了“街藝福見”的團隊,在上下杭唱歌。之後,她又到三坊七巷駐唱,經歷了同樣的嚴格篩選。

  幾年下來,從王婷面前走過,為她的歌聲駐足喝彩的市民遊客已有成千上萬,她在如何拉近自己和觀眾的距離方面頗為熟練,在面對不同需要的觀眾時已遊刃有餘。“在外駐唱需要不斷提高自己,要考慮到每個觀眾不同的欣賞角度和喜好,各種類型的歌都要會唱。除了唱歌之外,自己也要不斷學習提高造型水準和言談舉止。”王婷告訴記者。

  話音剛落,她又演唱了兩首歌《在水一方》和《這世界有那麼多人》,不同風格和年代的歌曲引得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駐足傾聽。

  為了讓更多的優質藝人到街頭巷尾與群眾見面,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相關部門在全省的商業街、旅遊景區、特色街區等重點公共區域設置演出點,讓更多優質的文藝資源覆蓋更廣大的受眾,也能更好地為藝人聚攏人氣,支援藝人生活。

  據了解,自2021年全省街頭文化藝術展演活動啟動以來,我省已培育評選出眾多優秀的街頭文化藝術節目以及深受群眾喜愛的街頭文化藝術達人。2024年11月,福州三坊七巷、泉州中山路、廈門鼓浪嶼、莆田興化府等10個街區獲評第四屆福建省街頭文化藝術展演活動活力“街藝”示範區,多元文化藝術交流聚集地在我省各地蓬勃生長。

從展館“櫥窗”走出來

  “老師,這喜籮上的花紋是用多少根竹篾編成的?”3月9日,在福州上下杭非遺市集的竹編工坊前,喜籮製作技藝傳承人李紹龍手持篾刀,帶著市民體驗傳統婚慶喜籮的製作工藝。只見青翠竹片在他指間翻飛,圍觀人群發出陣陣驚嘆——原本堅硬的竹材經過蒸煮軟化,竟能編織出蝴蝶穿牡丹的精美紋樣。

  “我們的喜籮技藝也曾長期被困在博物館的玻璃展櫃裏。”作為市級非遺傳承人,李紹龍記得,早年展館裏的喜籮被標注著“清代婚俗用具”,即便最精巧的十二生肖紋雙層喜籮,也只能在射燈下泛著幽暗的冷光,遠離了現實生活。有一次,他聽見年輕人打趣:“這麼大的籮筐,比我整個婚房還大,這怕是我爺爺輩都沒見過吧。”這才驚覺,傳統技藝已被現代人視作遙不可及的“老古董”。

  轉機始於2023年福州啟動的“非遺在社區”工程。隨著上下杭打造非遺生活圈,經常性開設非遺市集,李紹龍也頻頻受邀來這裡“趕集”,現場面對社區居民,他的工作臺也就此搬進了社區市集。在這裡,居民可以親手觸摸帶著竹香的半成品。

  “有位銀發阿嬤帶著孫女來學編喜字紋,説要把這份‘指尖上的祝福’傳下去。”李紹龍輕撫著新制的迷你喜籮挂件笑道,“這種傳承的溫度是展櫃給不了的。”

  漸漸地,社區市整合為傳統工藝創新的試驗場,“每款新品都要先在市集試水”。李紹龍發現年輕人偏愛簡約風,便將傳統十二層喜籮改良為可折疊的現代收納盒;他觀察到親子家庭對編織過程很好奇,又開發出兒童安全竹絲材料包。將來,李紹龍還想製作嵌有智慧晶片的喜籮工藝品,掃二維碼就能看編織教學視頻,通過數字賦能打開新天地;依託“雙杭拾遺”線上平臺,根據顧客需求編織星座圖騰的喜籮。

  在上下杭非遺工坊,李紹龍開設的竹編課堂經常爆滿。與他同堂授課的還有十多位非遺傳承人,他們把百年前防蛀處理的桐油秘方、讓竹絲柔似髮絲的蒸煮秘訣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到場學習的人。初步統計,2024年該工坊培養出37名社區非遺推廣員,最大的已年過五旬,最小的剛上小學二年級。

  “過去,非遺被‘供’在展櫃裏,現在,我們要讓它‘融’進菜市場、奶茶店甚至地鐵站。”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副主任李君告訴記者,這樣的非遺市集,他們每週都會舉辦。這次市集匯聚了40余個非遺項目,涵蓋漆藝、竹編、閩劇戲服製作等項目,單日客流量近萬人次,眾多市民群眾近距離地感受到非遺的魅力。

  據了解,今年,福州市正推動非遺深度融入基層,計劃在全市181個市級非遺傳承保護基地的基礎上,打造“非遺在社區”示範點,組織“百個非遺基地”進社區活動,開展常態化非遺展示展演活動500場,打造老百姓“家門口”非遺生活圈。

  放眼全省,在省文旅廳“非遺進萬家”工程推動下,各地紛紛建立社區鄉村非遺傳習所,培育“帶徒傳藝”的基層傳承人。同時,全省非遺創新産品銷售額屢創新高,“福茶”“福飾”“福器”三大系列産品已走進千家萬戶。非遺從展櫃走進廚房客廳,真正實現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傳承願景。(記者 郭斌 通訊員 鄧斯妮 實習生 劉文愷 高雨琪 文/圖)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