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寧:“智慧大腦”煥活古城
20日晚,夜幕籠罩下的泰寧古城,“打更人”的巡夜梆子響徹九舉巷。老厝屋檐下,智慧煙感器的紅光靜靜地閃爍著。這座承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記憶的古城,正借助數字化手段探索歷史文化保護的新路徑。
在古城綜合消防站的智慧大屏前,消防員嚴漢勤向記者演示了“智慧消防平臺”功能。數百個跳動的數據節點,勾勒出尚書巷歷史文化街區的“數字脈搏”。“這些跳動的紅點,顯示熱成像攝像頭正在捕捉古建築的溫度變化,水壓感測器追蹤管網波動,或者是用電監測終端在監護線路防止過載等。如果發生異常,系統能夠及時預警,有效避免火災發生。”嚴漢勤説。
針對古城街巷現狀,泰寧縣近期投入660萬元打造了智慧消防體系,由高空瞭望“天眼”、巷道熱成像和200多個物聯終端構成數字監測網路。同時,配置小型消防車、細水霧滅火裝置,在背街小巷科學地布設了消火栓和微型消防站,形成“135”應急響應機制——1分鐘接警、3分鐘到場、5分鐘處置。
“科技賦能不是冰冷的數據堆砌,而是讓保護管理更加有力有效。”泰寧縣城建交通局相關負責人説,2024年古城累計排查老建築720棟,整改隱患32處。人與科技共同保護,促進了古建活化利用,越來越多的傳統業態回歸到市井煙火。
在鄒氏書院門前,泰寧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心負責人戴先安打開微信掃描大門銅牌上的二維碼,手機即刻顯示這棟古建築的介紹、修繕前後對比圖以及泰寧“杉陽建築”特色的描述。
鄒氏書院建於明末清初,毗鄰尚書第,是泰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泰寧縣通過“繡花式”織補和“漸進式”改造,將它修舊如舊。“每棟古建都承載著一段歷史,通過數字化技術,我們讓它們能夠‘開口’,向遊客講述自己的故事。”戴先安説。
2023年至今,泰寧縣與福建理工大學共建的歷史建築管理小程式為古城裏的130余棟歷史建築建立了“數字身份證”,包含建造年代、營造技藝等20余項數據。遊客只需掃描二維碼,就可以知道這些古建的“前世今生”。
同時,泰寧還建立了覆蓋全縣9個鄉鎮的歷史文化資源管理平臺,對文物、歷史建築等460余處文化遺産實施全生命週期管理。全縣2片歷史文化街區、1個歷史文化名村和11個傳統村落完成傾斜攝影,通過多視角影像構建了真實、立體的數字模型,為歷史文化遺産保護提供科學依據。(見習記者 莊紫怡 通訊員 陳啟芳 熊明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