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 溫暖人心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民生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在心頭。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著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拓展居民收入增長的渠道,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織牢公共衛生防護網,推動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
諄諄囑託,重如千鈞;殷殷期望,言猶在耳。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讓百姓有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五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牢記囑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民生改善繼續邁出實質步伐。
一項項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實事,讓百姓幸福之基越築越牢,幸福指數節節攀升,宜業宜居,有滋有味,一幅“高品質生活”的新圖景,在八閩大地徐徐展開。
扶貧解困,幸福基座夯實築牢
2017年元旦,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説,“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心繫困難群眾,情牽百姓冷暖。五年來,我省保基本、兜底線制度不斷健全,省、市、縣全面建立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協調機制,把民生兜底保障網織得更密、編得更牢。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造高品質生活。”省委書記尹力強調,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促進共同富裕。
短短五年,龍岩長汀縣古城鎮馬頭山村的劉春生,從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變身脫貧致富&&人。
幾年前,劉春生因病導致左小腿截肢,小兒子聽力殘疾,一家5口人擠住在泥坯房裏,苦不堪言。
2017年,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劉家和村裏的特困戶搬到了位於長汀縣策武鎮的幸福小區。“只掏了一點錢,就住上了一套三室兩廳的大房子。”劉春生説,“這樣的美事,做夢都想不到。”
安居之後更要樂業。為了讓劉春生端穩就業飯碗,當地政府部門為他送崗位、送技術、送培訓等,還幫助他創辦了長汀縣第一個扶貧車間。
“車間現在加工數據線,帶動了3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實現脫貧,大家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劉春生高興地説,“現在我不僅脫了貧,還有能力帶動鄉親們脫貧,感覺特別自豪。”今年年初,他榮獲“全國優秀農民工”稱號。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五年來,我省針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推動就業扶貧精準服務,建立精準就業扶貧實名制數據庫,實現全省就業扶貧“挂圖作戰”和“動態清零”,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和培訓實現“兩個100%”。
就業是民生之本。“十三五”期間,我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全省城鎮新增就業299.94萬人,超額完成城鎮新增就業275萬人的目標任務。“1234”穩就業工作法受到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今年1—9月,全省城鎮新增就業46.85萬人,完成全年任務的93.7%;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7.96萬人,完成全年任務的179.6%。
飯碗穩了,腰包鼓了。全省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39001.36元增加到2020年的47160元,比全國平均水準高出3326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16334.79元增加到2020年的20880元,比全國平均水準高出3749元。
把群眾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黨和政府溫暖送到千家萬戶。近年來,一張覆蓋城鄉的兜底保障網越織越密,讓越來越多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2019年,我省全面實現城鄉救助標準一體化。截至目前,全省城鄉低保年平均標準8302元,超過全國平均標準1063元,比2016年底提高69.9%。13.39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兜底保障範圍,佔全省脫貧人口總數的29.6%。
到2019年底,全省45.2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20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退出,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摘帽。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十四五”時期,福建正持續接力,全面落實5年過渡期要求,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民生為本,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為政之道,民生為本。
把更多的真金白銀投向民生。“十三五”期間,全省民生相關支出佔比超過七成,平均達72.5%。共實施129件為民辦實事,總投資達1756.9億元。
從老有所養到老有頤養、從病有所醫到病有良醫、從幼有所教到幼有善育、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五年來,隨著生活品質不斷提升,百姓幸福指數芝麻開花節節高。
“退休後雖然有養老金,但是感覺很失落孤單。自從社區有了養老服務中心,我每天生活可充實呢,感覺越活越年輕!”午後,福州市金山街道水都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舞蹈教室裏,音樂與笑聲交織。年過花甲的李素珍,一身紅裙,一頭利落短髮,穿著高跟鞋,體態輕盈,跟一群“老同學”在老師指導下走起旗袍秀。
旗袍秀、茶藝課、聲樂班、書法課、拉丁舞……近年來,越來越多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設長者學堂,讓老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為了解決老人就餐難題,各地還紛紛開設長者食堂,暖胃更暖心,讓老年人“吃”出幸福感。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如何讓老人快樂地生活、健康地長壽、優雅地老去?2017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召開省委全會研究部署養老補短板工作,先後出臺“養老二十條措施”等17份省級政策和60余份部門配套文件,養老政策進步指數位居全國前列。“十三五”時期,全省養老機構和設施總數達1.4萬個,比2016年底增長120%。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由31張提高至37張,護理型養老床位佔比由21%提高到55%。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近年來,我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準為目標,加快推進健康福建建設,全省城鄉居民健康水準持續提高。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每人平均預期壽命達78.33歲,比2016年提高1.11歲,主要健康指標持續保持全國前列。全省三級醫院達87家,比2016年增加23家。隨著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復旦華山福建醫院相繼落戶,越來越多疑難重症患者無須遠赴省外就醫。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近年來,我省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省,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例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目前,全省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6萬所,學前三年入園率98.81%,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9.36%,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7.33%,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7.88%(全國為54.4%),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26.38%,均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從“有住的”到“住得好”,住房改善敲開幸福家門。“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54.4萬戶居民搬出棚戶區住進新房,27.9萬戶住房困難群眾住進公租房。2019年底,全省城鎮每人平均住房面積43.5平方米,比全國每人平均高3.8平方米。安排補助資金30.97億元支援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490個,惠及居民約25.2萬戶。
一件件、一樁樁,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頭等大事”和“關鍵小事”,得到有效改善,帶給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幸福感。
文化惠民,幸福生活有滋有味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生態自然遺産,是創造高品質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首站便走進武夷山國家公園。青山綠水間,諄諄囑託:“武夷山有著無與倫比的生態人文資源,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最重要的還是保護好。”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2016年6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復《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試點實施方案》。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力推進下,經過4年多努力,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實行最為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武夷山國家公園作為我國唯一一個既是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又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産的保護地,試點任務圓滿完成。
如今,“保護第一、全民共用、世代傳承”的國家公園理念正深入人心。
從生物多樣性富集的國家公園到家門口小而美的“口袋公園”,生態宜居生活讓老百姓幸福“升級”。“十三五”期間,全省城市(縣城)建成區綠地面積增長21.59%,達到8.94萬公頃,全省建成區綠地率及綠化覆蓋率指標均位列全國第三。推窗見綠、出門進園、行路見蔭、四季見花,老百姓驚喜地感嘆“‘詩與遠方’近在眼前”。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僅是物質的富裕、環境的優美,也包含精神的富足。
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實施文藝高峰工程,成為文藝評獎改革以來全國首個“五個一工程”實現“滿堂紅”的省份。《山海情》《山哈鬧海》《絕境鑄劍》《一諾無悔》……文藝精品佳作不斷,成果豐碩。
越來越多文化大餐,為百姓幸福生活“提鮮”。五年來,我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全省建成公共圖書館94家、文化館97家、各類博物館123家,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122家,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6萬多家,省、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基本形成。
保護傳承文化和自然遺産,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人民負責。
2017年,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福建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提出經過3至5年努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體系初步形成。截至目前,武夷山、土樓、鼓浪嶼、泉州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全省世界遺産數量位列全國第二位。全省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數量居全國第二位。
從“保下來”到“活起來”,在傳承中涵養文化自信。
在福州,隨著古城日漸復興,越來越多“後生仔”把曾經的“老古董”變成“潮文化”。代代傳唱的方言童謠,成為“秒搶”熱門課;林則徐、嚴復等福州先賢“化身”卡通人,吸引遊客爭相“打卡”。
在朱熹故里南平,140多處朱子文化遺存得到立法保護。“學生們誦讀朱子格言等經典後,變得更有禮貌,更主動尊敬師長、孝敬長輩。”南平一中語文教師範成忠説。
時光流淌,文化傳承滋養著幸福生活的每一天。
民生答卷可圈可點,民生改善未有窮期。
堅持人民至上,不斷造福人民。福建將牢記總書記囑託,把高品質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在新征程上書寫民生幸福新答卷。(記者 潘園園)
□評論
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
□黃雲峰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十三五”期間,我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增進民生福祉,45.2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長,分別高出全國平均水準3326元、3749元……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高。
來之不易的成績,為展望未來注入了新底氣。走進“十四五”,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有更多期待。比如,過去渴望碗裏有肉有魚,現在更渴望吃上有機食品;曾經有房子遮風擋雨便覺得幸福,現在還希望窗外有賞心悅目的風景,出門有遛彎消遣的公園……這些需求涵蓋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看似瑣碎,卻撐起了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把這些問題解決好,高品質生活才會成為現實。
高品質生活等不來,必須付諸行動幹出來。打造高品質生活,要從群眾關心的小事著手。民生設施建設、為民服務舉措不能滿足於從“無”到“有”,而是要從“有”到“精”。群眾隨時隨地都能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開心,高品質生活才能名副其實。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增進民生福祉沒有止境,只要堅持想人民群眾所想,急人民群眾所急,把好事做好、實事辦實,百姓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幸福。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