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文化大餐 精神盛宴

2021-11-19 07:14
| | | |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回到“第二故鄉”福建考察。第一站,武夷山。

  “晨窗林影開,夜枕山泉響。”在九曲溪畔朱熹園,習近平總書記詳細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學研究等情況。

  品讀傳承千百年的精粹,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鑒往知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牢記總書記囑託,我省推動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文化事業日益繁榮,文化産業蓬勃發展。

  文化遺産保護卓有成效

  “泉州申遺成功,朋友圈都刷爆了。”“能在古城見證這歷史性的時刻,真好。”……

  今年7月25日,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順利通過審議,成為我國第56項世界遺産。千年古城泉州,洋溢著自豪與自信。

  歷經千年,宋元中國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遺存在泉州仍然得到精心呵護,活化利用。進入新時代,“一帶一路”倡議更賦予這些遺存和這座古城新的活力。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

  文物古跡不只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明血脈的延續。保護歷史文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始終重若千鈞。

  2017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廈門鼓浪嶼獲准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要總結成功經驗,借鑒國際理念,健全長效機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産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時強調,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對待古建築、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

  今年7月16日,在向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所致的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財富,是我們的共同責任,是人類文明賡續和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省各級各部門遵循總書記指示,秉承“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以強烈的歷史自覺積極推動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利用,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5年來,我省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擴展1處,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9處。推進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公佈首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657處,可移動革命文物142581件(套),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和可移動革命文物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近5年,“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先後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使我省世界遺産數量達5個,位列全國第2。三明萬壽岩遺址成功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錄,實現了我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零的突破,萬壽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獲評全國五項遺址優秀展示項目之一。泉州永春苦寨坑窯址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曇石山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成功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送王船”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全省現有8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是我國迄今在國際非遺保護三個系列上獲得大滿貫的唯一省份。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入選全國首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國家級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獲批設立,我省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數量居全國第2位。

  全省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體系基本確立。5年來,我省新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項、代表性傳承人34人,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45項,位列全國第10;代表性傳承人143人,位列全國第5。許多根植于八閩大地的手工藝活態文化,賡續著文化發展的記憶,留住了“鄉愁”,也吸引了無數遊客,閃耀的福建文脈實現了傳承和惠民“雙贏”。

  文化藝術精品力作不斷涌現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由福建省廣電局申報立項的以閩寧對口幫扶協作為創作背景的電視劇《山海情》,在央視、多家省級衛視和網路視頻平臺熱播,受到中央領導同志肯定和社會各界讚譽。在第27屆上海電視節上,《山海情》獲“最佳中國電視劇”等四大獎項,成為本屆白玉蘭獎最大贏家。

  5年來,我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提高品質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大力推動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福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福建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等,在攀登文藝高峰上實現新跨越,成為文藝評獎改革以來全國首個“五個一工程”獎實現“滿堂紅”的省份。閩派舞臺藝術、福建戲曲、廣播影視、民間工藝等創新發展,在全國的影響力明顯擴大。

  我省牢牢把握藝術人才培養和一劇之本創作兩大基礎性環節,常態推進“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創作采風活動,創新創立文藝精品創作“火花茶會”機制,提高藝術創作組織化程度,精心搭建賽事比拼平臺、開展劇本徵文活動等,推動一批精品力作和優秀人才入選國家重大藝術工程、重要展演並在重要賽事中連獲佳績,部分藝術門類成績邁向全國前列——

  在戲劇方面,2部作品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福建戲劇實現該獎項六屆蟬聯;4部作品分別入選2017—202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十大重點扶持劇目,實現四屆蟬聯;1人獲得第十六屆文華表演獎;3人連續斬獲第28~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實現“梅花獎”十屆蟬聯;2個劇本榮獲兩屆曹禺劇本獎;12部作品入選“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名單(即“百年百部”計劃);3部作品分別獲得國家藝術基金2016—2018年度滾動資助(優中選優);2部作品入選“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

  在音樂方面,連續獲得第13~15屆“五個一工程”優秀歌曲獎,實現九屆蟬聯。

  在曲藝方面,3人榮獲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實現該獎六屆蟬聯,1部作品榮獲“牡丹獎”文學獎。

  在舞蹈方面,當代舞《春會來》以總分全國第一的佳績榮獲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當代舞大獎。

  在雜技方面,雜技節目《咏梅——倒立技巧》榮獲澳大利亞馬戲節唯一金獎。

  文學創作上,“閩東詩群”代表詩人湯養宗作品集《去人間》榮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實現該獎我省歷史性突破。

  在電視劇、廣播劇創作生産方面,以閩西紅色革命文化故事為背景創作的電視劇《絕命後衛師》《絕境鑄劍》《絕密使命》均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被業界稱為“紅色三絕”系列電視劇,廣受好評;電視劇《彭德懷元帥》《絕命後衛師》《可愛的中國》、廣播劇《閩寧鎮》等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在電影創作生産方面,我省在選優題材、講好故事、拍成精品上下功夫,努力推動福建電影高品質發展,推出了一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突出的優秀電影,如《大鬧天宮》《古田軍號》《樵夫·廖俊波》《谷文昌》《冰峰暴》《誤殺》《海門深處》,參與製作和宣發《1921》《守島人》《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父輩》《金剛川》等。《古田軍號》獲中宣部第十四屆“五個一工程”獎特別獎,《風平浪靜》《又見奈良》獲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提名(華語作品僅三部),《大鬧天宮》獲第3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周藝術貢獻獎。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健全

  得益於有效的保護和傳承,這5年,我省持續推進現代文化産業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完善,老百姓的文化“功能表”選擇更多、品種更豐富,八閩文化影響力感召力邁上新臺階。

  在文化設施建設方面,目前全省超過80%的縣級及以上圖書館、文化館達到國家三級館以上標準,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實現全覆蓋,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四項重點改革任務全面完成。一個佈局合理、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省、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基本形成。

  據統計,全省已建成公共圖書館94家、文化館97家、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122家、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6000多家。全省現有國家定級博物館40家,定級博物館數量居全國第4位。三明市、福州市、泉州市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在文旅融合發展方面,我省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全域生態旅遊省目標,創新舉辦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海峽旅遊博覽會、文化旅遊投融資合作專場活動等,搭建文旅産業交流合作平臺,推動文旅産業實力持續提升。2019年,全省接待國內外遊客5.37億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8101億元,兩項指標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入境旅遊指標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5位。

  “清新福建”“全福遊、有全福”品牌全面打響。“清新福建”品牌成為全國第6個成功註冊國家商標和全國唯一“商標全要素組合45個全類別”註冊成功的省級旅遊品牌。

  廣播電視産業穩步增長。目前,全省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機構達1231家,全省所有省級電視頻道和設區市所有電視頻道全部實現高標清同播,電視頻道高清化率與廣東等省份並列全國第一位。

  廣播電視公共服務持續完善。全省現有廣播電視播出機構77個,廣播頻率93個、電視頻道100套,通過無線覆蓋方式為城鄉居民免費提供16套數字電視和3套中央數字廣播節目。

  全省有線電視用戶超733萬戶,其中,高清用戶超438萬戶、互動用戶超270萬戶、超高清(4K)用戶超104萬戶,有線電視網路數字化率達100%。截至2020年末,全省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9.82%、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85%,分別居全國第6位和第5位。

  電影市場發展健康穩步推進。福建電影製片廠、福建恒業影業等龍頭企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鳳凰衛視、香港銀都機構等頭部影視企業紛紛來閩發展,特別是隨著金雞獎連續10年落戶廈門,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不斷擴大,春秋影業、無限自在等全國知名電影企業相繼紮根八閩大地,我省電影市場化體系實力不斷增強。

  公益電影服務水準持續提高。以服務好農民、服務好基層為標準,我省嚴格落實“一村一月一場電影”目標要求,紮實開展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作,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年總場次保持18萬場左右、放映隊保持790多支。

  2018年起,我省連續3年以“文藝輕騎兵”“脫貧攻堅優秀影片展映”“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為主題,在南平、寧德、三明三地開展電影進鄉村活動,推動公益電影更加深入人心。

  如今,文化産業已成長為我省重要的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四射,文化市場日益繁榮,文化“大餐”越來越豐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文化旅遊生活的嚮往,高品質生活的成色更足。(記者 郭斌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溫馨提示: 請使用OFD閱讀軟體瀏覽源文件,如未安裝點擊下載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