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乙類乙管”工作的實施意見
各市、縣(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應對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省委各部門,省直各單位,各人民團體,中直駐閩各單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關於印發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總體方案的通知》(聯防聯控機制綜發〔2022〕144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原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完善應對準備,調整防控措施,統一規則、分類指導、防範風險,平穩有序實施“乙類乙管”。
(二)工作目標。圍繞“保健康、防重症”,採取針對性措施,確保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和社會秩序穩定,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三)進度安排。2023年1月8日起,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對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實行隔離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觸者;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對新冠病毒感染者實施分級分類收治並適時調整醫療保障政策;檢測策略調整為“願檢盡檢”;及時調整疫情監測、報告和對外發佈等工作;不再對入境人員和貨物等採取檢疫傳染病管理措施。
二、優化新冠病毒疫苗接種
(四)加強老年人和重點人群疫苗接種。加大組織動員力度,科學評估接種禁忌,加快提高疫苗加強免疫接種覆蓋率,特別是老年人覆蓋率,做到“應接盡接”。在第一劑次加強免疫接種基礎上,對感染高風險人群、60歲及以上老年人、具有較嚴重基礎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開展第二劑次加強免疫接種。各地要繼續通過設立老年人綠色通道、臨時接種點、流動接種車等措施,最大限度為老年人接種提供便利。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等群體,要提供到府接種服務。(責任單位:各市、縣(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衛健、藥監、醫保等部門)
三、完善新冠病毒感染治療相關藥品和檢測試劑準備
(五)各設區市黨委和政府、省直各相關單位要切實落實藥品試劑儲備的工作責任,建立健全藥品儲備保供機制。發揮省藥品供應保障組作用,省工信廳&&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新冠治療藥品生産、流通、配送等環節的統籌調度,支援省內企業加快新冠藥物研發和臨床試驗。各設區市黨委和政府要成立相應工作專班,建立日調度制度,確保藥品供應充足、配送順暢。各縣(市、區)要加強本地區藥品統籌調配,滿足群眾購藥用藥需求。市場監管、公安、藥監、醫保等部門要加強全鏈條監管,確保藥品品質安全,維護正常市場秩序。(責任單位:各市、縣(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工信、商務、衛健、藥監、醫保、財政等部門)
(六)優先保障醫療機構用藥需求,縣級以上醫療機構按照滿負荷運轉3個月的需要動態準備相關中藥、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藥物、解熱和止咳等對症治療藥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按照服務人口數的15—20%動態準備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相關中藥、對症治療藥物和抗原檢測試劑,人口稠密地區酌情增加。(責任單位:各市、縣(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工信、衛健、藥監、醫保等部門)
(七)支援省內抗原試劑生産企業提高産能,優先滿足省內醫療機構需求,擴大零售藥店、網路平臺等銷售,增加社會面供給,保障群眾抗原檢測試劑使用需求。(責任單位:工信、商務、藥監、醫保、財政等部門)
四、提升醫療救治能力和水準
(八)全省現有381家二級及以上醫院要全面設置發熱門診,1111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全覆蓋設置發熱門診(診室),做到“應設盡設、應開盡開”。當出現發熱門診(診室)無法滿足需求時,各地可改造體育館等場所或亞定點醫院、方艙醫院為發熱門診,提升區域內發熱門診救治能力。(責任單位:各市、縣(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衛健、財政等部門)
(九)加強重症救治能力建設,二級綜合醫院應當獨立設置重症醫學科,二級傳染病、兒童專科醫院應當設置重症監護病房。三級醫院要強化重症醫療資源準備,加強重症醫學培訓,合理配備重症醫護力量,確保綜合ICU監護單元可隨時使用,通過建設可轉換重症監護單元,確保需要時重症監護資源可在24小時內增加一倍。市級綜合三級醫院綜合ICU必須配備1套ECOM設備。市級定點醫院重症床位和可轉換重症床位達到總床位數的20%。各地應根據人口規模,將符合條件的方艙醫院提標改造為亞定點醫院。各地要加大對重症救治床位建設的投入,省級財政要儘快下達補助資金,衛健、醫保等部門要抓緊組織採購呼吸機等重症救治設備,並儘快配備到位。(責任單位:各市、縣(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衛健、財政等部門)
(十)健全省市級重症救治工作機制,省衛健委要加強重症救治資源調度,充分發揮40個重症救治工作隊作用,對救治力量不足地區進行分片包乾、機動支援。充分發揮省、市三級醫院醫療救治兜底保障作用,包片負責各設區市重症患者救治指導、會診巡診、危重患者轉診等工作。各市、縣(區)要加強醫療資源統籌,組建本級重症救治專家組,及時對轄區內重症患者進行會診,指導轄區內醫療機構做好合併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救治,必要時提請省級專家會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協助有重症風險的感染者及時轉診到相應醫院接受診治,確保早發現、早干預、早轉診、早治療。(責任單位:各市、縣(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衛健等部門)
五、調整人群核酸檢測策略
(十一)核酸檢測實施“願檢盡檢”,不再開展全員核酸篩查。對醫療機構收治的有發熱和呼吸道感染症狀的門急診患者、具有重症高風險的住院患者、有症狀的醫務人員開展抗原或核酸檢測。(責任單位:各市、縣(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衛健等部門)
(十二)疫情流行期間,對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脆弱人群集中場所的工作人員和被照護人員定期開展抗原或核酸檢測。對社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血透患者、嚴重糖尿病患者等重症高風險的社區居民、3歲及以下嬰幼兒,出現發熱等症狀後及時指導開展抗原檢測,或前往社區設置的便民核酸檢測點進行核酸檢測。外來人員進入脆弱人群聚集場所,需查驗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並現場開展抗原檢測。(責任單位:衛健、民政、市場監管、工信、藥監等部門)
(十三)在基層社區要保留足夠的便民核酸檢測點,保障居民“願檢盡檢”需求。保障零售藥店、藥品網路銷售電商等抗原檢測試劑充足供應。(責任單位:衛健、工信、藥監等部門)
六、加強分級分類救治
(十四)對無症狀感染者、輕型病例,無嚴重基礎性疾病的普通型患者,採取居家自我照護;亞定點醫院或縣級定點醫院負責收治伴有嚴重基礎性疾病的普通型病例、高齡合併嚴重基礎疾病但病情穩定的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縣、市級定點醫院負責收治以肺炎為主要表現的重型、危重型以及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例;對以基礎疾病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或基礎疾病超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亞定點醫院醫療救治能力的,由三級醫院負責收治。(責任單位:衛健等部門)
(十五)全面實行發熱等患者基層首診負責制,縣域醫共體&&醫院統籌協調區域內醫療資源,當出現超載時,及時動態調整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確保醫療服務有序正常。動態監測定點醫院、二級以上醫院、亞定點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資源使用情況,以地市為單位,當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救治床位使用率達到80%時,醫療機構發出預警信息。省級積極通過省內協同方式調集醫療力量,增援醫療力量出現較大缺口、醫療服務體系受到較大衝擊的地市,確保醫療服務平穩有序。(責任單位:衛健等部門)
七、做好重點人群健康服務
(十六)以社區為單位,依託網格化管理,全面摸清轄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合併基礎疾病、高危孕産婦、血透患者、精神障礙患者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情況,根據患者基礎疾病情況、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情況、感染後風險程度等進行分級分類管理,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網底”和家庭醫生健康“守門人”作用,提供疫苗接種、健康教育、健康諮詢、用藥指導、協助轉診等分類分級健康服務。社區(村居)協助做好重點人群健康服務工作,配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圍繞老年人及其他高風險人群,提供藥品、抗原檢測、聯繫上級醫院等服務保障,對行動不便的要提供到府服務。(責任單位:各市、縣(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衛健、民政、醫保、財政等部門)
八、強化重點機構疫情防控
(十七)養老、社會福利等機構結合設施條件實行內部分區管理,設立閉環管理區、流動管理區和健康觀察區(室),防止不同區域間交叉感染。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服務的,要將養老服務區域與醫療服務區域分區管理,做到物理隔離、獨立設置。疫情流行期間不舉辦聚集性活動。所有物資無接觸配送。疫情嚴重時,經科學評估適時採取封閉管理,並報上級主管部門,防範疫情引入和擴散風險。建立完善感染者轉運機制、與醫療機構救治綠色通道機制,對重點機構內感染人員第一時間轉運和優先救治。(責任單位:各市、縣(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民政、衛健等部門)
(十八)加強醫療機構發熱門診管理,嚴格預檢分診,實行分時段精準預約,優化就診流程,開通諮詢平臺,合理分流就診人員。醫務人員在崗期間要做好專業防護,引導患者和陪診人員就診時規範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減少聚集。對有症狀的醫務人員和新收治住院的發熱、呼吸道感染等症狀的患者及時開展核酸或抗原檢測。(責任單位:衛健等部門)
(十九)加強學校、托幼及學前教育等師生員工個人防護,強化師生衛生教育,開展健康監測,對出現不適症狀的,要及時採取留觀等相應措施,健全醫療救治綠色通道。學校內發生疫情後,要及時採取措施,減少人際接觸、強化個人防護,屬地教育部門會同衛健、疾控等部門提出並實施防控措施,科學安排教育教學方式,完善服務保障,確保師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責任單位:各市、縣(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教育、衛健等部門)
九、做好農村地區疫情防控
(二十)做好農村地區重點人群健康調查,加強醫療資源配置,配足呼吸道疾病治療藥物和制氧機等輔助治療設備。依託縣域醫共體提升農村地區新冠病毒感染醫療保障能力,形成縣、鄉、村三級聯動的醫療服務體系,建立村鄉縣重症患者就醫轉介便捷渠道,統籌城鄉醫療資源,按照分區包片的原則,建立健全城市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與縣級醫院對口幫扶機制。暢通市縣兩級轉診機制,提升農村地區重症救治能力,為農村老年人、慢性基礎疾病患者等高風險人群提供就醫保障。加強農村居民宣教引導,根據區域疫情形勢和居民意願,適當控制農村集市、廟會、燈會、祭祖、文藝演出等聚集性活動規模和頻次。(責任單位:各市、縣(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農業農村、衛健等部門)
十、做好疫情監測與應對
(二十一)充分發揮疾控機構作用以及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強化社區人群感染水準監測和重點機構爆發疫情情況監控,動態掌握全省疫情流行情況,研判疫情發展態勢。綜合評估疫情流行強度、醫療資源負荷和社會運作情況等,依法動態採取適當的限制聚集性活動和人員流動等措施,平穩有序“壓峰”轉段。(責任單位:衛健、教育、民政、住建等部門)
十一、做好個人健康防護
(二十二)加強科普宣傳,引導公眾樹立“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的理念,倡導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動靜結合、心態平和,講究個人衛生、環境衛生、飲食衛生,勤洗手、科學合理佩戴口罩、不隨地吐痰,對不文明行為及時予以提醒糾正。在疫情流行期間,儘量不去人群密集、通風不良場所,儘量減少聚會聚餐等聚集性活動。在公共場所保持人際距離,注意咳嗽禮儀,主動做好疫苗和加強免疫接種。(責任單位:各市、縣(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衛健、宣傳等部門)
(二十三)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要落實居家自我照護,減少與同住人接觸,非必要不外出,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不參加聚集性活動。如需外出,應全程佩戴N95或KN95口罩。根據相關指南合理使用對症治療藥物,做好自我健康監測,必要時及時就診。(責任單位:衛健等部門)
十二、做好信息發佈和宣傳教育
(二十四)定期向社會發佈法定傳染病疫情相關信息,不再公佈密切接觸者相關信息。加強將“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目的和科學依據的宣傳,組織專家開展相關政策解讀,引導群眾正確認識、積極配合“乙類乙管”措施。加強分級分類診療相關措施宣傳,引導群眾合理就醫。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創新機制和工作方式,深入推進城鄉環境治理。加強輿情監測,主動釋疑解惑,及時回應社會關切。(責任單位:各市、縣(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衛健、宣傳、網信等部門)
十三、優化入境人員服務管理
(二十五)根據國家要求,來華人員在行前48小時進行核酸檢測,結果陰性者可來華,如呈陽性應在轉陰后再來華。入境後健康申報正常且海關口岸常規檢疫無異常者,可進入社會面,不再實施全員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健康申報異常或出現發熱等症狀人員,由海關先進行抗原檢測,結果為陽性者,可採取居家自我照護或就醫。陽性人員信息,海關要及時通報屬地聯防聯控機制。(責任單位:福州、廈門、泉州市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外辦、交通運輸、衛健、海關、公安、民航等部門)
十四、加強組織保障
(二十六)各市、縣(區)黨委政府要切實落實屬地責任,進一步加強對醫療救治、藥品供應保障、市場秩序維持、物流配送和公共交通保障、生活物資保供穩價等工作的組織領導、統籌協調,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抓、負總責,切實扛起防疫工作政治責任,主動擔當作為,強化要素保障,充實完善各工作專班力量,結合實際細化本地實施方案,平穩有序落實“乙類乙管”各項措施。省級督導組要及時調整督查重點,對各地落實“乙類乙管”措施情況開展督導檢查。
(二十七)各行業主管部門要按照“管行業就要管防疫”的要求,堅決落實行業主管責任,按照國家有關部委部署要求,依法依規優化調整各行業新冠病毒感染防治措施,繼續發揮聯防聯控機製作用,強化部門協同,統籌資源調度,指導並督促各地穩妥有序做好新舊政策轉換和措施銜接。
(二十八)各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基層組織要堅決落實防控主體責任,按照“乙類乙管”要求,健全完善防控工作責任制和管理措施,抓好員工健康管理,加強防護物資保障,減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動,統籌好疫情防控和正常生産生活。
(二十九)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疫苗接種、藥物儲備、醫療資源準備、分級分類診療、疫情監測、宣傳引導等方面的培訓和政策解讀,全方位提升黨政幹部、醫務人員、其他一線工作人員等對“乙類乙管”總體方案及其配套方案的理解和把握,做到應訓盡訓、全員覆蓋。
(三十)各市、縣(區)要進一步關心關愛醫務人員,制定出臺相關激勵措施,改善工作條件,加強人文關懷,發放臨時性工作補助,組織各類媒體宣傳報道典型人物和先進事跡,最大限度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