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在奮鬥創造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黨的二十大是在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們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時代新征程,黨要贏得人民擁護、守住人民的心,必須始終胸懷初心、肩負使命,守正創新、踔厲奮發,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而共同奮鬥。
1.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
中國共産黨百年來之所以能夠始終贏得人民支援擁護的一條根本原因、貫通百年奮鬥成功之道的一把重要密鑰就是秉承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通過為民造福踐行初心使命。
為民造福是中國共産黨初心使命的生動實踐。馬克思主義是造福人民、實現人民自身解放的科學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指出,“無産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共産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産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産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鬥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這些經典論斷精準刻錄、鮮明宣示了馬克思主義為民造福的獨特基因與價值目標,生動彰顯、整體塑造出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與形象,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猶如壯麗的日出,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中國共産黨作為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確立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産黨堅持推進為民造福,一件接著一件辦、一茬接著一茬幹,經過幾代中國共産黨人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接續拼搏、不懈奮鬥,在建黨百年時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如期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在為民造福、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充滿自信地奔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繼續為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讓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而奮鬥。
始終牢記為民造福是最大政績。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史就是一部為民造福史。“中國共産黨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把為老百姓辦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檢驗政績的重要標準”。為民造福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提出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到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中實現為民造福。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為民造福就是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凡是為民造福的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計辦好,凡是損害廣大群眾利益的事就堅決不辦,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從而在一次次嚴峻考驗、一個個重大關頭始終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援,贏得了民心這個最大政治、守住人民的心。
2.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旨歸
從現在起,我們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致力於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新時代十年來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一件大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直接、最明顯、最生動的成就在於中國人民徹底告別了絕對貧困,實現了不愁吃、不愁穿,住房、教育、醫療有保障,真正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曆史宏願。人民美好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發展的,在不同發展階段蘊含著不同內容、呈現出不同樣態,需要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以檢驗美好生活實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必須繼往開來、接續奮鬥,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互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社會公平正義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彼此促進、謀求自身發展與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相得益彰的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生活新圖景,讓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切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在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推進,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問題,防止兩極分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強調同世界各國互利共贏,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從主體維度看,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指向覆蓋全體人民,更要重點關注農村人口和城市低保人口等的生存發展,實現全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從內容維度看,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必須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實現美好生活嚮往涉及衣食住行、教育醫療、居住環境、精神文明等多方面高品質生活的供給,因而實現高品質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自然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從過程維度看,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需要依託共同富裕。從小康生活到共同富裕生活的梯次演進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歷史過程,在此期間人民生活品質將不斷豐富、持續提高、日益完善,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從世界意義維度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複雜形勢下,我國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能夠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信心,給發展中國家自主選擇適合本土國情的發展道路提供借鑒和啟示。
3.用共同奮鬥創造人民美好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用偉大奮鬥創造了百年偉業,也一定能用新的偉大奮鬥創造新的偉業。”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共同奮鬥是黨團結帶領人民不斷開創美好生活的制勝法寶。好日子等不來、要不來、靠不來,唯有牢記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埋頭苦幹、共同奮鬥,才能創造人民美好生活、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凝聚起奮鬥創造美好生活的強大社會共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凝聚起用奮鬥創造美好生活的強大社會共識,才能在統一思想中明確建設目標、厘清實踐路徑,最大程度地實現人民個體發展與社會整體進步的同頻共振、同向前行。首先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中國共産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強領導核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只有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使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旗幟下團結起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匯集廣大人民的智慧與力量,凝聚起團結奮鬥、共創美好的磅薄偉力。其次要堅持制度保障。團結凝聚全體人民在拼搏奮鬥中創造美好生活,有賴於科學合理的制度體系保障。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進而提升國家發展經濟、分配財富的現代化治理能力,確保人人都願創造財富,人人都能享有財富,提升人民幸福體驗,激勵人民共同奮鬥。再次要堅持崇尚勞動。新時代黨領導團結人民創造美好生活,需要培育“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社會風尚,凝聚起人民對勞動奮鬥創造幸福生活的價值共識,鼓舞廣大人民攜手錨定提高生活品質的美好目標,擼起袖子加油幹、風雨無阻向前行,同心同德、團結一致,辛勤勞作、奮力拼搏,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切實辦好民生實事。民生涉及群眾切身利益,關係社會公正和諧,影響著黨的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用共同奮鬥創造人民的美好生活,就要“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切實辦好民生實事,這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必須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要健全就業指導與培訓服務體系,提升勞動者素質和技能,培養高層次技術人才,以高品質人才推動高品質就業。開展多渠道靈活就業和創業,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渠道,為勞動者靈活就業、自主創業、參加社保等提供便利。社會保障體系是人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作的穩定器,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礎。應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重點,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範、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構建養老服務體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進城鄉社區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建設,支援社會力量發展普惠托育服務,滿足家庭多層次多樣化托育服務需求。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誌。要建立生育支援政策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全面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深入開展健康中國行動和愛國衛生運動,推動衛生健康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黃蓉生 李家富)
(作者:黃蓉生、李家富,分別係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學分中心研究員,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