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鱼”小心寄生虫病——阔节裂头绦虫病
生鱼片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食物之一,古称鱼脍、脍或鲙,是以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食用的食物总称。起源于中国,有文字记录的可上溯到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若干年后传至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并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食物之一。经过长期的发展,鱼脍美食在唐宋两朝达到极盛,元明以后渐见衰微,到清末成为昨日黄花,逐渐从中国的主流饮食中消失,然而到了21世纪,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人们饮食的多样化,鱼生美食又逐渐成为了美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诱人美食的背后却是危机重重——鱼源性寄生虫病,即生食或半生食鱼而感染的人体寄生虫病,如:华支睾吸虫病(俗称肝吸虫病)、异形吸虫病、棘颚口线虫病、猫后睾吸虫病、麝猫后睾吸虫病、阔节裂头绦虫病、异尖线虫病等。
阔节裂头绦虫病是一种容易被人忽视的人体寄生虫病,人由于感染阔节裂头绦虫而患病,阔节裂头绦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犬科食肉动物,也可寄生于人,并不引起特殊病理变化,多数感染者无明显症状,偶有疲倦、四肢麻木、乏力、腹泻、饥饿或便秘等较轻症状,多由于发现裤子上的白色节片而就诊。
阔节裂头绦虫成虫扁长,可长达10m,最宽处20mm,分节,具有3000-4000个节片。头节细小,呈钥匙形,背腹各有一条较窄而深凹的吸槽,其特殊形态的头节也是虫种鉴定依据。成节呈宽扁的矩形。虫卵近卵圆形,壳厚,一端有明显卵盖。完成生活史需要剑水蚤和淡水鱼类两个中间宿主。虫卵入水经适宜条件7-15天发育,孵出蚴虫被剑水蚤吞食,经蚤体腔发育后,若被小鱼吞食,即可在鱼的肌肉、性腺、卵及肝等内脏发育,人常因进食生的或未熟的鱼类而感染。
由于成虫在人体肠内寄生部位不引起特殊病例变化,仅间或有轻微症状,容易被忽视,直至虫体长到一定长度,在患者内裤中发现白色节片,或扭结成团导致肠道、胆道口阻塞,甚至出现肠穿孔就医而被发现。
阔节裂头绦虫病常见的合并症是绦虫恶性贫血,患病率0.02~2.0%,可能原因是绦虫夺取大量的维生素B12,与一般恶性贫血不同之处在于患者胃分泌液中含有内因子和游离酸,一旦驱虫后贫血即很快好转。
人体感染都是由于误食了生的或未熟的含蚴虫的鱼肉所致,如喜食生鱼或生鱼片、果汁浸鱼、盐腌或烟熏的鱼肉鱼卵等。在烹制鱼肉过程中,有尝味习惯也易导致感染。阔节裂头绦虫病的防治关键是不食生的或未熟的鱼或鱼制品,加强犬、猫等动物的管理,避免人、畜粪便污染水源。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