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新罗创新构建“党建+治理+服务”三维联动机制,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三微”治理,做到群众心坎上
仲春时节,记者走进龙岩市新罗区南城街道新陂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看到智能健康监测系统正实时传输老人的体检数据。73岁的黄奶奶说:“很方便,这个监测系统可以把我的血压数据直接传到子女手机上,让在外的孩子实时知道我的身体状况,他们也很安心。”
“群众的认可就是对新罗区‘三微’治理方法的最大肯定。”听到黄奶奶对社区服务的认可,新罗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感到温暖与满足。
据介绍,近年来,新罗区创新构建“党建+治理+服务”三维联动机制,通过“微党建”强基、“微治理”破题、“微服务”暖心,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数据显示,2024年新罗区基层治理群众满意度超98%,3个基层治理创新案例获评省级示范项目。
“微党建” 壮大基层力量
“您反映的楼道照明灯问题已处理完毕。”确定楼道照明灯可以正常工作后,西城街道莲花社区网格员小章立即通过“社区e家”智慧党建平台完成工单反馈。“接下群众的问题单子在社区的在职党员中可流行了。”小章说。
“群众把问题上传到‘社区e家’平台,在职党员自主‘接单’解决问题。”新罗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新罗区以“党员回家工程”鼓励在职党员回到居住地所在的社区报到,成为志愿者。如今,已有18496名在职党员在平台上报到,累计解决问题5000余件,满意率高达99.11%。
同时,为了进一步以党建壮大基层治理力量,新罗区还构建了“大党委制度”。
“‘大党委制度’就是要让更多力量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新罗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管理、交通、住建等机关单位,物业公司、社会组织等与社区组成一个“大党委”,全区28名党员处级干部全覆盖包联96个社区(含城中村),担任“大党委”书记,定期召开“大党委”联席会议,解决社区治理难点问题。
截至目前,新罗区已累计召开“大党委”联席会议356次,解决群众困难1200余项。
“微治理” 服务向前延伸
华灯初上,在西陂街道羊牯墩社区议事亭里,20余名居民正为断头路改造方案热烈讨论。“这个方案修改了3次,今晚必须敲定。”社区党委书记傅颖的话得到大家认可。
干群围坐一处,群众说、干部听,群众问、干部答,“居民夜谈会”已成为新罗区各社区(村居)夜色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居民夜谈会’既是干群共同议事,达成问题解决‘最大公约数’方案的重要途径,更是零距离倾听民意,实现民生事项‘未诉先办’的重要手段。”新罗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居民夜谈会”已在新罗累计召开133场次,收集问题建议488条,推动解决民生问题391个,成为基层民主协商的金字招牌。
此外,新罗区还聚焦特殊困难群体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进一步向前延伸服务触角,让问题无处萌芽、无所遁形。
“我们利用国家电网大数据技术‘爱心监测’RPA程序,对特殊困难群众的用电量进行智能电表数据监测和远程预警探测,建立24小时应急响应机制。”目前,已通过用电曲线预警成功处置老人突发情况24起。
“微服务” 织密暖心网络
清晨的南城街巷,饶思洁带领着“邻里帮扶服务队”的志愿者再一次准时敲响独居老人的家门。“张大爷,今天血压正常吗?”
饶思洁表示,这支志愿者队伍由社区网格员、热心党员和居民骨干等组成,创新探索“爱心来敲门”机制,通过“敲敲门、说说话、宽宽心、帮帮忙”这种“微服务”,将暖心服务做深做实。
“无论是线上以平台收集群众问题清单,还是线下通过夜谈了解民情民意,最终目的都是给群众提供最切实到位的服务。”新罗区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表示,通过综合运用“e龙岩”“社区e家”等线上平台,以及“居民夜谈会”“大调研、大走访、大服务”等线下方式,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问题清单,新罗区将“微服务”细化为37个具体项目,并构建了包括“邻里帮扶服务队”在内的响应体系。截至目前,共梳理汇总补助对象37类,帮扶项目37个,惠及特殊困难群众152人。
“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就是要做到群众心坎上。”新罗区委书记张锋表示,新罗区通过实施多维关怀机制,争取实现网格服务零遗漏、社情民意零盲点、为民服务零距离、关爱帮扶零缺失、共建共享零障碍。(记者 徐士媛 罗小春 通讯员 黄在丰)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