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思想伟力 迈向共同富裕
——来自《摆脱贫困》出版30周年暨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的报道
传承伟大思想 共创美好生活
——“习近平同志重要著作《摆脱贫困》的丰富内涵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源流关系和探索传承”分论坛侧记
伟大的思想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5日,《摆脱贫困》出版30周年暨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分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福州、宁德两地同步举行。在“习近平同志重要著作《摆脱贫困》的丰富内涵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源流关系和探索传承”分论坛(上图,吴鹏 摄)上,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摆脱贫困》一书中蕴含的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等思想与方法,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要大力传承弘扬,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献计出力。
“虽然时间已过30年,但那些书中的金句依然闪耀着灼热的思想理论光芒。”宁德市社科联主席邱树添认为,《摆脱贫困》系统提出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科学思路,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内容,与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脉相承,不论从实践价值、国际影响,还是现实意义来说,深入研读《摆脱贫困》及其蕴含的思想方略无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与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遵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现实价值。
“这本书的价值穿越时空,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它不仅给宁德人民留下了一笔脱贫攻坚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为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思想与动力的源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工作者、宁德市诚信促进会党支部书记王绍据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的探索与实践时表示,《摆脱贫困》为乡村振兴撑起了精神支柱、奠定了立足根基、树立了可学典范,将助力乡村振兴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再创佳绩。
《摆脱贫困》现已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地区广为传播,其丰富内涵也引起了国外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林彬在演讲中,从出版传播的角度,介绍了《摆脱贫困》的世界意义和国际影响。她举例称,2017年,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中非减贫发展高端对话会上,《摆脱贫困》英文版、法文版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在深入研讨中,不少专家学者指出,《摆脱贫困》蕴含了丰富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蕴含了丰富的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统一的思想,这些思想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重要论述一脉相承,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摆脱贫困》里有追求美好生活、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志气,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有不服输、不放弃、不泄气的韧劲,有一心跟党走、幸福在前头的信念。”福建社会科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彪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其中总是透显着当年特定条件下提出的行动理念。
“《摆脱贫困》字里行间凝结着习近平同志对闽东人民的深沉大爱和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从摆脱贫困到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深刻感悟习近平同志的人民情怀,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曹立感叹。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认为,认真学习《摆脱贫困》中的重要论述和思想观点,有利于深刻理解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与内在关系,要从《摆脱贫困》中把握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战略要点的设计原则,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促进高质量振兴、坚持物质精神两手抓、坚持效率公平双促进、坚持因地制宜突重点、坚持有序推进分阶段。
在福州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陈承茂看来,以人民为中心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所秉承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功,当然不只是一个‘唱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和意义在于实践。习近平同志说: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他们不但要听你说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记者 林清智)
把握发展规律 汲取智慧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农’工作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分论坛侧记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我们的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走过的辉煌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的百年奋斗史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5日,在省社科联主办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农’工作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分论坛(上图,吴鹏 摄)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交流研讨,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脱贫致富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后成为精准扶贫的思想源泉,也成为打赢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刘艳认为,“精准”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和工作方法。首先,乡村振兴的“精准”在于解决了振兴谁和怎么振兴的问题;其次,乡村振兴要立足于村庄差异化的现实,采取精准施策;第三,乡村振兴必须因村施策、一村一策。同时,研究也认为“精准”是体现了对中国国情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意味着更加准确、深入、具体、务实,与实事求是思想一脉相承,是实事求是思想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乡村基层党组织是实现党和国家治国理政方略与推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冬亮以实证调查为基础,分析说,基层党组织通过“联村党建”引导本区域形成“产业联盟”,并将“善经营”的各类人才,吸收到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当中,不断扩大乡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覆盖面,从而全方位提升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为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益思考。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无论是在厦门、宁德,还是在福州,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岗位上,习近平都形成了许多既领先那个时代,又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的观点、理念和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黄承梁说。
黄承梁说,这其中,如生态脱贫、扶贫的一系列新思维新理念,以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为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持续推动的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原创而富有远见的生态智慧,极大深化和拓展了包括塞罕坝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教授林震说,实现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两个重要内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连接这两个目标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三农”思想的交汇点。林震认为,习近平同志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经过深入调研和深度思考,得出了“闽东的振兴在于‘林’”和“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等具有原创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观点。这种基于自然的“绿金之道”指引,完成了生态扶贫的历史任务,还将继续指导新时期的乡村生态振兴和后疫情时代的全面绿色繁荣。他建议,福建要着力打造森林“四库”的样板,形成绿色共富的经验和模式,持续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积极型的治理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治理经验的总结,亦是新时期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治理体系保障。”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郭亮指出,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战略具有三个鲜明特征,即积极的人权观构成反贫困战略的思想基础;干部下乡构成了反贫困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农民参与则是反贫困战略实施的社会基础。
下岐村是宁德福安市下白石镇的一个远近闻名的连家船民上岸定居村,“上岸感党恩”是每个下岐人最深刻的情意。福安市下白石镇副镇长、下岐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郑月娥说,连家船民正是在党的光辉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之下,一步步实现上岸定居、摆脱贫困及乡村持续发展,从“讨小海”转变为规模养殖、捕捞等多元发展的典范。(记者 李珂)
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论坛侧记
小泡菜做成了大产业。
“2012年起,我们就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全面推行‘园区+’模式。”四川省眉山市副市长宋良勇说,东坡泡菜产业集群已形成了210亿元的产业规模,占据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
以路为媒,打造千里山海乡村振兴路。
“2019年开始,我们聚力打造了1001公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迅速成为全国性的网红公路。”山东省威海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华说,千里山海路已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路,串联起17个特色小镇、60个美丽乡村、400个特色村、197处产业园和家庭农场,覆盖全市64%的镇街。
……
5日举办的“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论坛(上图,游庆辉 摄),也成为一场乡村振兴经验分享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振兴实践者、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展开了头脑风暴。
大家纷纷表示,要通过重温《摆脱贫困》这一光辉著作,深刻感悟其中蕴含的真理伟力和思想伟力,增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自觉性坚定性。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卢长宝认为,“三让”愿景系统描绘了未来乡村的美丽景象,也是衡量乡村振兴成效的关键标志。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就是要让搞农业有干头,有赚头,从而使贫困丧失生存的土壤;“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就是要借助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东风,帮助农民职业化,强化本土就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就是要让农村人不仅可以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还能拥有优美环境、田园风光。
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郭翔宇则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构建一套可量化的指标体系。
“研究构建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定量评价和动态监测农村现代化进程和水平,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工作。”他的这套指标体系,包含农业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等4个一级指标,下设13个二级指标和58个三级指标。
有了量化指标,就可以直观地看出乡村的振兴轨迹。郭翔宇介绍他的研究结果:2010年以来,全国农村现代化水平呈现持续上升趋势,2019年全国农村现代化水平指数为52.71,处于农村现代化起步阶段的中期,2024年农村现代化将进入起步阶段的后期,2033年将进入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阶段。
谋定而后动。有了明确目标后,如何选择乡村振兴路径呢?
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在家乡宁德开展了多年乡建实践。他讲述了屏南县从“弱鸟”变“靓鸟”、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蜕变故事。
“2015年以前,屏南有近八成农村人口外出。”潘家恩说,走城乡融合道路,让要素回流,是激活沉睡乡村的不二法门。在实践中,当地选择了文创策略。
近年来,屏南探索发展村落文创产业,形成了“党委政府+艺术家+古村+村民+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当地政府不仅“引进高人、引回亲人、引来能人”,还创造条件让人“留下来”。很快,古厝、田地等各种闲置资源被唤醒了。曾经常住人口不足200人的龙潭村,现已回流老村民300多人,吸引新村民100多人,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广东省社科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宋宗宏,同样强调城乡融合的重要性。他认为,不仅要“立足三农抓三农”,还要“跳出三农抓三农”。
“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推动县镇村功能衔接互补。”宋宗宏说。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朱元臻,则主张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乡村数字转型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城乡数字鸿沟较大,数字乡村建设地区不平衡、要素支撑较弱、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协同性不强等问题。”他认为,应当积极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健全乡村人才数字化新队伍,开拓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新局面,构建乡村治理数字化新体系。
社会力量同样不可缺位。
“在脱贫攻坚阶段,以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为代表的慈善力量,在生活救助、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成为我国扶贫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理事长张所菲认为,应当推动汇聚慈善公益等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不久前,国家乡村振兴局和民政部联合印发了《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要组织动员部分重点社会组织对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行对接帮扶,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打造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品牌。
据悉,此次分论坛共征集到论文23篇。(记者 张辉 单志强 朱子微)
专访
发挥比较优势,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
一粒蜜柚撬动百亿元产值,创下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市场份额、出口量和品牌价值六个“全国第一”;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把白芽奇兰打造成引领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走文旅融合道路……
在《摆脱贫困》出版30周年暨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现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和记者聊起了自己的祖籍地——漳州平和的乡村振兴实践。他解锁了这个老区县的振兴密码: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振兴路。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的29篇重要讲话和文章,提出了关于摆脱贫困的一系列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这些理论成果,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林毅夫从他所倡导的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加以阐释。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关键在于产业兴旺。”林毅夫认为,农村产业兴旺后,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持续提高,实现生活上的富裕,也才有动力和能力去关注乡风文明及环境生态,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摆脱贫困》不止一次提及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例如,《提倡“经济大合唱”》中谈道“一个地方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同心同德兴民兴邦》则提道“经济稳定发展是社会稳定、人心稳定、政治稳定的基础,我们要牢牢地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
产业兴旺靠什么?靠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由各地资源禀赋决定。”林毅夫说,只有发展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才能以最低的成本生产产品,提供服务,在市场上才能具备竞争力,乡村经济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摆脱贫困》中指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在闽东这样一个贫困地区,山林资源是一个重要的优势”“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
林毅夫现场复盘了福建的比较优势:海、侨、绿……
在他看来,从“老少边岛穷”到如今“全省的新增长极”,闽东30年蝶变,正是不断发挥比较优势,一步一个脚印,实现“弱鸟”腾飞的过程。
在脱贫攻坚阶段,宁德一任接着一任干,让2.4万连家船民告别海上漂,40万偏远人口实现安居梦,70万贫困人口踏上小康路,圆满完成了“摆脱贫困”历史使命;走在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路上,当地念好“山海经”,打造形成蕉城大黄鱼、古田食用菌、福鼎白茶、福安葡萄、柘荣太子参、屏南高山蔬菜等“一县一业”产业格局,培育出了一批农业百亿强县、十亿强镇、亿元强村。
找准了比较优势相当于找准了定位。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呢?新结构经济学同样主张,“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两条腿并进。
“有效市场竞争能够提供准确的价格信号,判断哪些产业符合比较优势,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哪些有比较大的市场前景。”林毅夫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难免“市场失灵”,这时候就要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知识产权保护、基础性研究保障等方面的作用,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优质土壤。
“思路决定出路。”林毅夫认为,应当立足自身要素禀赋,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走好特色振兴路。
林毅夫说,我们要进一步总结《摆脱贫困》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学理、哲理,与更多发展中国家共享来自中国的减贫智慧与振兴经验。(记者 张辉)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