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制度保障营造婚姻友好环境
□陈业业
近年来,我国结婚率持续走低,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2月8日民政部官方网站发布的《2024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同是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办理结婚登记768.2万对。这意味着,与2023年相比,2024年结婚登记数量下跌20.5%,延续了2014年至2022年期间持续下跌的情况,再创全国结婚登记数量的新低。
婚姻不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国家大事,关系到全民福祉。结婚率走低受经济、社会、文化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出台有效措施为适婚人群创造更好的结婚条件,营造婚姻友好环境,从而提升结婚率已成为现实急需。
营造婚姻友好环境,需要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采取综合措施,其中完善制度保障是不可缺失的一环。具体而言,构建婚姻友好环境制度保障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第一,严格实施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简化结婚登记程序。2024年12月6日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对2003年8月8日公布的《婚姻登记条例》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总结固化了实践中“只要凭一方当事人身份证、居住证就可以在非户籍地办理婚姻登记”的经验,并取消了当事人需要出具户口簿的规定,从而免除了当事人需回户籍地办理结婚登记的负担,缩减了结婚登记程序,便利了当事人。实践中应当不折不扣地严格实施,防止随意附带条件或夹带私货式落实。
第二,持续完善涉婚姻领域法律规定,保障当事人合法婚姻家庭权益。应针对当前婚姻家庭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婚姻家庭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例如,可以加强对婚姻中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的法律规范,减少因法律规定不明确而引发的婚姻纠纷。针对司法实践中婚姻家庭矛盾出现的新情况,在《民法典》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已相继发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以统一家事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标准。但这些司法解释只是面向司法领域,侧重于解决部分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婚姻家庭矛盾还会出现新变化,产生新问题,需要涉婚姻领域法律立法及时跟进、适时完善,以满足社会对规范处理婚姻家庭矛盾充足、科学制度供给的需求。
第三,完善妇女权益保障立法,更好呵护“她”权益。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许多女性选择在职业上取得成功,而结婚和生育可能会影响她们的事业发展。因此,应适时健全妇女权益保障立法,确保男女在婚姻中的权利和责任平等,通过进一步优化婚假、产假期限,提供育儿假期,设立弹性工作时间,完善生育保险制度等,强化妇女权益保障,进而帮助女性在职场和家庭之间找到平衡,提升其结婚和生育的意愿。
第四,健全平等就业制度,破解职场女性“恐婚”心理。细化就业中性别歧视制度规定,科学设计对用人单位招聘、晋升等环节的反性别歧视的监管规范,加大实施性别歧视行为的违法成本,填补劳动领域反性别歧视的制度空白,进而保障女性平等的就业权利切实落到实处。
第五,设立结婚经济激励制度,缓解新家庭经济负担。可以设立结婚补贴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适婚人群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同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对新婚夫妇在购房、购车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减轻新婚家庭的经济压力。再如,为育有子女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方面的优待,从而进一步提升结婚和生育的吸引力。
鼓励结婚,路漫漫其修远兮。通过构建起完善的制度保障,营造婚姻友好环境,为适婚人群创造更好的结婚条件,才能提高他们的结婚意愿和信心。
(作者单位:福建省社会科学院)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