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中国文化意义上的“自我”
□张文彪
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4年前的3月22日,历史文化的高光时刻聚焦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传递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明确信息,为我们深入发掘和研究朱子文化指引了方向。
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意义。“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度推崇“实践”、追求“天人合一”理念、确立理想社会愿景等方面,所具有的相互发明、相互诠释、相互会通的学理上的可能性,注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成为中国当代发展的最突出优势。
朱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性符号和标志性象征之一,是涵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源泉。朱子作为北宋开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最杰出的儒家代表,其综罗百代的思想是儒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福建社会人文相适应而创建起来的中国思想史上最庞大的思想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福建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
从儒学思想发展史来看,汉唐以降儒学不振,一直到宋代儒学才开始走上复兴的道路,朱子思想是这一时期儒学发展的最主要代表。在哲学上,朱子关于“理”与“气”的学说奥妙无穷,但是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这些深奥的哲学道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其中,朱子的道德学问尤其受到后世的敬仰,其思想学说渗透于社会的每个角落。他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和通俗化,通过重建儒家思想和中国人生活的联系,构建起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
尤其是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希望从社会的最基础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通过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等,把儒学的道德性思想贯穿到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去。
可以说,朱子文化作为一种强调社会秩序、道德理想与人际关系和谐的典范完备的思想体系,以其知行并进、体用兼备和入世有为的历史特质、致思路径,开辟了中华文明延续和繁荣的新视野和新境界。进入新时代,朱子文化如何保持其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在塑造新的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既能提供背景性的价值,又能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资源,是当前理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我们不仅要看到朱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一面光辉旗帜,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完备的思想体系,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持久的活力,还要更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到:朱子文化与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创造,相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实践,是中国悠久历史、灿烂文明、辉煌文化数千年凝练的精华,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朱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传统文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中华文明富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优质精神基因,在朱子文化中都有着丰富和完美的体现;朱子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结果,它以儒学为主干,融合佛道之学,集濂洛关以至整个传统文化之大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积淀、推陈出新中赓续绵延的杰出思想。
因此,对朱子文化的思考和护持必然地成为我们对最有益和最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的选择。
适应新变的前进动能
朱子文化是依托福建的自然地理空间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思想体系,是儒学思想发展在特定历史阶段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的总和与集聚。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守旧教条,而是自身内蕴“常道”与“变道”的张力,具有既符合人性与道德所需,又不断革新以适应新变的前进动能,因此在漫长历史发展演进中,朱子文化早已成为流淌在中华民族深处的文化血脉。
朱子学说所拥有的博大思想体系,使其在中华文明发展中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朱子学说通过整合诸如湖湘性学、陆九渊心学以及浙东事功之学等各种学说,最终成为宋明理学的主流思想,从而在元代定于一尊,成为新的文化源头。朱子在重新诠释六经的基础上,将儒家六经的衍生物《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特别抽出,确立了“四书学”,让儒学走出了原始经学狭小的象牙塔,使经学走向理学,二者结合,为儒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从而一反艰深烦琐的经学注疏传统,形成了下学上达,学由渐进,以通俗易懂的言传身教来普及教化的特点。钱穆先生对此评价道:“朱子治礼,则以社会风教实际应用为主。”
在漫长的历史中,朱子学说先后被确立为元、明、清的官方思想体系,显示了其对中后期中国传统社会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正是以朱子学说为代表的理学,承载着文化的中国,屹立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带来了中华民族内部持续性的自我更新、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旺盛生命力,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子文化坚持的守常应变、顺时制宜思想,支撑着中华文明绵延赓续、从未断流。朱子在广泛吸取整合整个中国古典文化的基础上,以“理一分殊”的宝塔式结构,建立起一座宏伟的思想大厦,体现了当时民族哲学思维的最高水平。通过推动文化兴盛和思想创新,朱子学说开启了对宇宙秩序、人伦秩序和社会价值的重新安排,它的精神追求和政治理想也都反映出主动与当时成熟强大的佛教、道家进行互动。这一儒学新的自我意识的勃兴和重构儒学的宏愿,使得朱子文化开一时风气之先,包括以不同方式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根本道德原理,彻底地论证了儒家的道德原理所具有的内在基础和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人的精神的全面发展而提出并实践“为学功夫”即具体的修养方法……
可以说,正是由于朱子学说的出现才使得理学中的理性主义占据了思想史的主导地位,这也是朱子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其中每一个思想的形成都深刻体现了传统文化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前有所承、后有所开的文化发展新成就,彰显出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
朱子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明新发展中被赋予功能和价值的期待。自宋明理学开始,中国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中朱子文化展现出了最典型的思想魅力和时代价值,拥有了越来越普遍的影响力。这种普遍的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无法忽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于是朱子理学思想逐渐远播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各国。一些国家甚至模仿宋代以后的中国,将理学作为官方学说全力加以推行。在日本,朱子思想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成为德川幕府所喜爱和推崇的思想哲学,同时由于其强调以一种“和谐”的理念将个人和他人联系起来的方式,而深深地影响着当时日本世俗社会的方方面面。
朱子学说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而且作为一种被普遍接受和信赖的价值系统,不仅有助于在中华大地内部形成更加具有内在凝聚力的文化形态,而且也加强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促进了一些亚洲国家对自己传统的理论化过程,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体现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古为今用的有机衔接
传承传统文化,不是复古守旧,而是吸收传统文化,再造传统文化。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朱子文化在每一时代都面临新的问题、新的理解而不断需要更新其意义,今天我们强调要传承好朱子文化,更不能把古代文本的意义视作固定的、单一的,而是要使今人与历史文本进行创造性对话,对典籍文本作创造性诠释,对传统文本的普遍性内涵进行新的诠释和改造,从而进一步挖掘其历史价值,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让朱子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精心守护和发掘好朱子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深入挖掘和梳理朱子文化历史资源,是我们今天正在努力实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需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因此,对朱子文化需要依据新的期待视野不断地去解读和阐释,把传统的东西从“文化无意识”状态“唤醒”,自觉地意识到并握住中国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这是一项需要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不断推进的工作,而非一劳永逸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库里最典型的代表文化之一,朱子文化除了体现在古籍文本上的思想学说之外,还体现在福建等南方省份广泛分布着的大量文化历史遗存之中,它们一起见证着朱子文化的源远流长,昭示着朱子文化的创造与魅力,是保护和发掘朱子文化的重要内容。
回应时代之变,不断推动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史实践必将在更本质的层面触及同朱子文化的深度融合与会通,这推动着我们要在时代和实践中激活朱子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实现朱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其中的一个根本性的工作,就是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朱子文化现代发展的关系,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结合规定着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制高点上,用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要求去审视朱子文化的具体内容,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实践中,促成朱子文化的现代转化和未来发展。
实现朱子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衔接。全面提升朱子文化保护、发掘和传承水平,就要立足新的历史实践,为把传统融入社会日常生活提供更加深刻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传承不等于简单复古,不等于全盘接受,必须重视典籍文本的开放性和解释者的创造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解决朱子文化研究成果的“接地气”问题。传承朱子文化是个宏大的课题,它不应该是天上遥不可及的云,而应是扎根于生活土壤的参天大树,只有通过与生活、与实际问题、与人的实际需求相关联,才能让普通大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历史之美、文化之美;要认识到传承好朱子文化是一项长期的使命,是扎根于历史文化土壤上的青葱树苗,只有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历史与现实的文化融合交汇,才能真正弘扬好朱子文化传统。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