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福建省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发言摘登

2025-07-06 07:42
| | | |

坚持创新引领 提升我省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水平

省政协常委,福州市政协主席 刘卓群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奋勇争先、多作贡献,建议:

  一、着力创新海洋资源保护开发领导机制,整合优化各部门海洋监管职能,形成党政统筹、市县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由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等部门牵头引荐相关领域专家团队及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大力支持福州海洋研究院做大做强。

  三、进一步加强航线资源统筹,支持福州增开近洋、远洋航线,优先引导海工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关临港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布局福州。

  四、进一步支持福州探索完善蓝色金融标准,积极开展海域、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推广水产品仓单及码头、船坞、船台等涉海资产抵质押贷款,为海洋产业经营者提供更多融资途径。

 

提升福州厦门示范区引领作用 推动海洋强省建设“加速跑”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省委会主委 夏先鹏

  要充分发挥福州、厦门示范区带动作用,加速引领海洋强省建设发展。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整合省里各方资源和力量,统筹推动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福州、厦门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将漳州、泉州、莆田、宁德等沿海城市纳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延展建设范围,精准出台增量政策举措。

  二是巩固福州港、厦门港现有优势,出台政策拓展邮轮等港航服务业态,建设“绿色航运走廊”。培育海洋信息服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积极探索培育蓝碳产业。

  三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鹭江创新实验室、福州海洋研究院等高水平科创平台攻克关键技术,促进在榕在厦高校加强涉海专业建设,精准培养涉海人才。

  四是深化海峡两岸在渔业、养殖等领域合作,加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优化涉海法律服务。

 

传承弘扬海洋文化 助推“海上福建”建设

省政协常委,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马建荣

  在建设“海上福建”的进程中,激活海洋文化这一动力源泉,对提升文化自信、推动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一是在省级层面制定《福建省海洋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专项规划》,建立全省海洋文化资源数据库,在福州、厦门等沿海城市划定“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

  二是实施“福建海洋记忆工程”,推动海洋文化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社区”,设立传承人专项津贴与“名师带徒”奖励,推动闽南古船、惠安女服饰、蟳埔簪花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

  三是串联福、厦、漳、泉、莆等节点城市,建设集休闲、海洋科普、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海洋文化国际旅游区,推动海洋元素融入船舶工业、海洋装备及影视动漫,培育特色文化IP,提升“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影响力,推动福建海洋文化走向国际。

 

壮大“丝路海运”朋友圈 打造“一带一路”亮丽名片

省政协常委,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 吴崇伯

  随着国际经贸格局深刻调整、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进一步壮大我省“丝路海运”朋友圈面临多重挑战。为此建议:

  一、聚焦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牧场、海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海洋新兴产业国际合作专项基金”,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海洋信息基础设施、海洋科技创新等方面交流合作。

  二、以中国-东盟海事磋商机制为框架,制定区域渔业资源养护公约,依托多边合作平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三、明确福厦泉等主要港口的功能定位,通过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快推进温福高铁、昌福高铁等干线铁路与港口衔接,依托中欧班列拓展“海铁联运全程提单”业务。

  四、通过深化区域法治合作、打造涉外法律服务高地、创新跨境纠纷解决机制、强化海商事规则对接等举措,完善国际海商事法治服务体系。

  五、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在生态保护标准、监测和评估方面的合作,推动建立统一的跨国生态保护体系。

 

加快推进智慧海洋建设 赋能海洋资源保护开发

省政协常委,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院长 宋志刚

  加快推进智慧海洋发展,是实现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跨越的核心驱动力。建议:

  一、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启动智慧海洋发展规划,省级层面加强技术架构、数据标准、安全体系和基础设施等一体布局,支持沿海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以及产业基础实现差异化发展。

  二、构筑“感存算一体化”数字底座,加快构建“空天地海潜”一体化智能感知网,建设全省统一的“海洋算力引擎”。

  三、推动传统海洋产业“智改数转”,培育海洋数据服务产业,前瞻布局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海工装备等新兴与未来产业,形成多点支撑、梯次发展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

  四、整合省内智慧海洋科研力量,对接各类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共建“智慧海洋创新联合体”,引导省内高校设立海洋领域交叉学科专业,建立高层次人才储备库。

 

推进陆海一体化治理 构建蓝色发展新格局

九三学社省委会副主委,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 蔡锋

  要统筹陆海治理、河海联动、山海协同,推动形成全域全要素的保护治理新格局。

  一是依托涉海科研院所、高校加强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攻关,实施陆海一体化的海洋、海岸带生态综合治理和系统修复。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海洋灾害预警防治、跨区域物种保护等方面的科技交流合作。

  二是强化顶层设计,有效实施海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一湾一策”美丽海湾建设;建立省内横向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海洋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可持续利用模式。

  三是持续深化部省合作共建,运用好海洋三所、海岛研究中心等部级院所以及厦门大学等高校的重要成果,设立专项或定向科技项目支持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攻关,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给予一定倾斜。

 

做好两岸融合文章 走好乡村振兴共富路

省政协常委,台盟省委会专职副主委 许勇铁

  当前,我省在推动海洋经济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建议:

  一、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深化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模式,引入台湾团队,对全省渔村分类编制建设规划,探索渔文旅融合新模式新业态,全面推进“美丽渔村”建设。

  二、深化闽台渔业多领域交流合作,同时实施渔船动态监控、智能冷链等智慧化改造,推广深远海养殖等新模式,整合区域品牌,制定统一标准,强化“福渔”公共品牌宣传推广,探索设立渔业产业创新基金,推动渔业转型升级。

  三、培育壮大我省各类渔业合作社、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出台奖补办法,推广“企业+合作社+渔民”模式,并吸引、鼓励台胞参与渔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设立渔民创业扶持资金,探索建立渔业产业风险保障机制。

 

推进我省临港石化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省政协委员,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刘向东

  为进一步推动临港石化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建议:

  一是研究编制我省“十五五”临港石化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重点培育高端聚烯烃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绿氢绿电耦合、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未来产业。

  二是深化基地协同,推动“两基地一专区”及连江可门产业园在原材料互供、物流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大型炼化—高端新材料—终端应用”闭环。

  三是聚焦强链补链,全力推进中沙古雷乙烯、古雷炼化一体化二期等项目建设,构建“前端化工原料、上游化纤制造、中端纺纱织染、下游鞋服产品、配套纺织机械”完整产业链。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推广“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全流程管控模式。以古雷为试点,推动绿氢在石化产业中的替代应用。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 全力打造“蓝色药库”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福建吉特瑞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 张其清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前景广阔。要紧抓机遇,推动海洋优势资源真正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建议:

  一是设立“海洋生物医药顶尖人才专项”,吸引全球科学家或实业家来福建发展;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培养既懂科研又善于成果转化的双栖人才,建立科研人员“校企双聘”机制。

  二是积极争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福建设立“海洋源医疗器械审评分中心”;组建“蓝色药库专家委员会”,对重点项目提供全链条支持;对海洋资源创新生物医药产品给予医保准入优先权与集采保护机制。

  三是支持企业牵头组建“福建生物医药创新联合体”或主持研发项目并赋予主导权;设立产业基金,支持临床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的海洋资源医疗器械等产业,打造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发言摘登由福建日报记者 郑雨萱 苏依婕 整理)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