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四个自信”是电视剧创作的原则和目标

2023-05-22 09:19
| | | |

□“红色三绝”系列电视剧总策划 袁锦贵

  坚定“四个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一部好的电视剧、既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必须起到这种作用。这几年荧屏收获满满,展映了多部这样的好剧作,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好评。这就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润物细无声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四个自信”,自然也起到了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好效果。但是要达到这样的目标,确实很有讲究。我们在创作“红色三绝”系列电视剧的过程中就深有体会。

  一是效果要积极。衡量一部剧作的优劣,确实也是众口难调。现在流行的评价标准有收视率,有豆瓣评分,有专家点评,还有大量弹幕和网评,但大家更加关注的是“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等专业奖项。无论是哪一种评判标准,都应该特别注重它的效果。效果是否积极,是否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是否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如果一部剧给观众造成消极作用,那么这部剧娱乐性再强、收视率再高,都没有什么意义。

  我们在创作“红色三绝”时就特别注重它的主题效果,要宣扬一种什么精神,要起到怎样的现实观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引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长征,这样一个神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需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古田会议精神、长征精神等一系列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力量。我们在参观湘江战役纪念馆时,被当年八万红军将士为信仰而战、血染湘江的历史情景所深深地感动。尤其是担负红军战略转移总后卫的红三十四师,六千闽西儿女明知此去无归途,但为了红军的生存,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义无反顾地听从党中央的命令,以血肉之躯铺就突围之路。最后,包括年仅29岁的陈树湘师长在内,全师官兵几乎全部壮烈牺牲。这种为信仰而战的精神力量,就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最好诠释和体现,新的长征就是要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确定了“信仰”这个积极主题,我们以红三十四师为原型创作了《绝命后卫师》,在纪念红军长征会师八十周年期间由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由于剧作史实性强、代入感强,观众反响较好,各方评价较高,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和金鹰奖。更为可喜的是,该剧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鲜活教材,起到了培根铸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作用。

  二是手法要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电视剧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创作的,是要让观众欣赏的。想不想看、是不是看了一集还想看下一集,决定权在观众。因此电视剧的创作要与观众密切地融合。要在思想上融合,在情感上融合,在艺术欣赏上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百年民族复兴的奋斗历程,人民群众与党有着同呼吸、共命运、生死与共的深厚感情。他们信服党的理论主张,信服党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尽管有不满足、不满意的地方,但绝对不会反对她、毁誉她。有了这种对民情民意的基本判断,我们相信观众喜爱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电视剧创作就要融合观众的这种思想、这种情感、这种艺术欣赏需求。

  在“红色三绝”系列电视剧的创作中,我们把当年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血战湘江、坚持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三千公里红色交通线等革命历史史实,第一次用故事化的手法搬上银幕,使“信仰、坚守、忠诚”这些抽象的概念,活化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鲜活的故事。在古田会议召开九十周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五周年之际,我们创作了电视剧《绝境铸剑》,以弘扬“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古田会议精神。这样一个重大而严肃的创作主题,如何与观众融合,是成败的关键。我们以当年的闽西红八团、红九团为原型,以四大暴动、三年游击战等史实为主线,创作了一个红军队伍的成长故事,贯穿体现了古田会议精神及其现实引领作用。既不说教,也不图解,让观众在看剧中得到意会和领悟。

  三是过程要用心。一部电视剧的创作,要经历主题策划、剧本编写、拍摄制作等工作流程,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用心去做。要达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必须用心、用情、用功。要善于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时代,是座文艺创作的富矿,亟须我们去发掘。在众多的选题中要避免一哄而上、同类同质叠加的创作现象。一个题材要放到大视野、大环境中去比较取舍、精心挑选。

  在创作《绝命后卫师》时,考虑这是一部写长征的剧,长征剧已经不少了,但我们只写长征总后卫的故事。同样,《绝境铸剑》重点写闽西三年游击战,《绝密使命》写秘密交通线,这些都是鲜为人知的故事。同时,为了更加尊重历史史实,搜集更加丰富的故事素材,每部剧我们都进行了大量的采风、论证工作。那几年为了创作,我们先后到闽西、闽西南、闽西北等原中央苏区县和粤东南红色交通线沿线,参观革命历史展览馆、革命历史遗迹、革命基点村,寻访“五老”人员,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不仅看历史资料,还收集民间口口相传的革命斗争故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创作素材,使剧作更接地气、更鲜活。在摄制环节,我们尽量选择实景,“红色三绝”百分之八十的场景都在故事发生地拍摄,拍摄效果自然比摄影棚好。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