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非遗:唤醒历史记忆 传承文化根脉
莆田木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春辉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
推进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积极引进并落地拍摄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擦亮千年木雕、千年莆仙戏等非遗名片;以“非遗+县区”“非遗+旅游”“非遗+研学”等,探索非遗传承保护新途径、新模式,激发文旅融合强劲动能,助推莆田打造“非遗之城”。
作为历史上中原先民南迁的重要流入地和中转地,拥有38项各级非遗目录的莆田元宵习俗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原文化遗风;新度镇锦敦村打铁花技艺源自当地铸铁冶炼产业,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以爬刀梯、跳火堆等为代表的非遗民俗,与先民抵御倭寇入侵时形成的英勇无畏、自强不息的抗倭精神密切相关,呈现了几百年来延续至今的群体共同价值观;我国首个信俗类世遗妈祖信俗,是为弘扬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精神;省级非遗兴化米粉,世界上最早的快餐之一,北宋年间解决了大批木兰陂修陂民工的用餐问题,等等。
截至当前,莆田市拥有1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妈祖信俗,10个国家级、63个省级、330个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拥有11名国家级、81名省级、520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非遗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民俗等类别,展现出浓郁的地方传统文化魅力。
近年来,莆田依托春节、元宵、端午等民间重大节日,深入挖掘民俗与非遗的文化内涵,通过“节庆+非遗”如“莆田元宵·迎福闹春”、国家级“非遗”妈祖春祭大典、“五一”打卡莆田非遗等活动,以生活为载体,让群众体验非遗,感受非遗,进而传播非遗,传承非遗。
4月22日,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亮相央视综合频道(CCTV-1)《非遗里的中国》,向全国展示莆田木雕、莆仙戏、错金银、涵江车鼓、九鲤灯舞、仙作古典工艺家具、红团制作技艺、南少林武术、湄洲女头饰服饰、仙游枫髓香制作技艺、燕皮制作技艺、桂圆干传统烘焙法技艺等13项非遗的独特魅力,其中莆田木雕展示期间,收视率破“1”,引发热议。
节目后效应也在延续。“五一”期间,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推出“莆阳百工坊”非遗一条街,涵盖20多个非遗品牌馆,并举办非遗街市文化长卷、非遗研学等多场活动,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纷打卡,游客量突破26万人次。同时,莆田木雕等一批非遗项目精彩“出圈”,莆田借势在各县区开展“五一打卡莆田非遗”活动,不仅让街区火起来,也让沉寂在县区的非遗项目“活”起来,带旺节庆文旅消费市场。同时通过“非遗+研学”“非遗+文旅产品”的文化创意生产消费,让非遗赋能文旅产业发展、城市文化塑造。(记者 林爱玲)
点评
以极致之力演绎匠心之美
——《非遗里的中国》第二集点评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谢宗贵 叶勤
莆仙戏 《非遗里的中国》提供
作为我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已有千年历史,如今因省内多项非遗项目入驻于此而成非遗街区。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第二集聚焦福建,走进八闽非遗技艺荟萃的街区,由龙洋、单霁翔、袁弘三位主持嘉宾,以“旅游+体验”的节目形态,带领观众进行互动式、沉浸式的体验,纵览福建非遗之美。
技艺之美
非遗之美,美在极致精巧的技艺。本期节目共展示了20余项福建非遗技艺,对这些项目,既有概要式的介绍,如节目开场的湄洲女头饰服饰、南少林武术、九鲤灯舞、涵江车鼓,给人目不暇接的视听冲击;又有精美的细节呈现,如莆田木雕、福鼎白茶、福船水密隔舱技术,均给人留下至深的印象。
以莆田木雕大师郑春辉所创作的巨型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为例,该作品宏大的布局令人震撼,精美细节之处所展现的精湛技艺更是征服了嘉宾和观众。这件被吉尼斯认证为世界最长的木雕作品,一面雕刻的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采用了镂空雕、透雕、浮雕和莆田精微透雕等技法,街景、河景层次分明,各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市井喧闹如在耳畔。在动画标示和特写镜头的放大下,直径仅3毫米的绳索悬空拉紧,表面的纹路纤毫毕现;而屋内的小人透过窗户半隐半现,亦充分展示了莆田木雕的细节之美与技艺之高超。值得一提的是,该作品另一面雕刻的台北故宫清宫画院版《清明上河图》,则以浮雕为主要技法,精美的细节随处可见。两版《清明上河图》融合一体,体现了两岸血缘亲情一脉相连,更是寄托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家国情怀。
传承之美
传承,是每一项非遗技艺都面临的重大课题,即便不算古老的错金银工艺,也已经传承了四代人。在《非遗里的中国》我们看到的不仅有历经沧桑的传承人,还有大量的年轻人甚至孩子们,他们不是非遗技艺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和未来的传承人——在各项非遗技艺展示中,往往都有小演员们活跃的身影。
尤其在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活化石莆仙戏展示段落,以少儿表演的经典剧目《大且喜》开场,经过青年演员妙趣横生的独角戏《迎春牵狗》,再到少年演员和中年演员对照式地演绎登上今年春晚舞台的创新剧目《踏伞行》——镜头画面的精心组接,让莆仙戏中青少幼的代代传承跃然而现,也让不无抽象的非遗技艺传承“看得见”。此外,通过两位嘉宾“动手动脚”地亲身体验莆仙戏中特有的木偶吊、蹀步,观众更能体会到莆仙戏的精妙之处。
创新之美
近年来国内传统文化类节目大量涌现,如何从中脱颖而出?《非遗里的中国》牢牢抓住了“创新”二字,在讲述传承故事的同时,突出展示福建非遗技艺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
非遗技艺的创新,体现在莆田木雕、错金银、仙作古典家具等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的完美相融,莆仙戏、九龙灯舞等传统形态有机融入现代创意;由人工智能机械手臂操纵的掌中木偶,可以与人手操纵的木偶同台演出而毫不逊色;漆画与农民画相融合,浓墨重彩地表现乡村振兴的主题;以及福船的水密隔舱技术可以运用在南极科考破冰船“雪龙二号”上……非遗技艺在当代的种种创新性发展或创造性转化,在灵感与创意之外,离不开传承人对技无止境的探索追求,同样显示出精益求精的匠心。
非遗技艺与当代新技术的耦合创新,体现出非遗技艺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也再次生动诠释了非遗技艺的创新发展就是最好的传承。
融合之美
《非遗里的中国》以成熟的“旅游+体验”的节目形态作为基本框架,但又不并局限于此,在重点介绍的三项非遗技艺中加入“创新秀演”环节,将非遗技艺与舞蹈艺术相结合,实现了艺术上的跨界融合。
莆田木雕秀演《雕·栩》和水密隔舱福船制作技艺秀演《扬帆》将真人舞蹈表演与虚拟场景相结合,以前沿的数字视听技术助力古老非遗技艺转化为新潮的艺术形态。《雕·栩》表现的是:在刻刀之下,木雕小人有了生命,欢快起舞。木桥、木船、木屋、木街和巨大的刻刀被制作成动画,构成真人舞蹈的虚拟场景,制造出“人在雕中舞”的视觉奇观。《扬帆》则将海洋与福船构成的虚拟场景作为舞台,舞者所展现的,既是船的扬帆起航,也是人的乘风破浪。
古老的非遗技艺与前沿的数字技术、新潮的艺术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不亚于电影大片的视听效果,堪称是一场文化底蕴丰厚的视听盛宴。而这,也正应和了单霁翔在节目中所说的一句话:“非遗要拥抱世界、拥抱科技、拥抱青年。”
《非遗里的中国》第二集以富有创意的视听手段和节目形态,通过颇具冲击力的精美画面,让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动”起来、“秀”出来,充分展示了福建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与生机活力,展现了生生不息的八闽文脉,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福建对非遗技艺的重视、传承与创新。
观点
莆田非遗的守正与创新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袁勇麟
燕皮制作技艺 方培清制作燕皮。 李翔 摄
湄洲妈祖祖庙 每年有超过200万的敬仰者到湄洲妈祖祖庙朝圣,人涌如潮。图为妈祖信俗朝圣盛况。 张颖 摄
兴化府古街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县巷舞龙 佘琦辉 摄
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莆田非遗”)具备本雅明理论所说的原真性(即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对于莆仙戏来说,它存在于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特定人群中,是为满足莆仙方言群体的需要而产生和延续的,无不具有一种独特的个性烙印。要真正了解莆仙戏,就必须要到它所产生的莆仙地区去切身地感受和体验当地文化,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它。
莆田非遗的独特性
莆田非遗具有审美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既体现在时间上也体现在空间上,对于非遗项目来说,它只存在于特定时间的特定地区之中。例如莆田九鲤灯舞,按当地习俗,逢龙年时于元宵节才舞一次“九鲤舞”,即每隔十二年才举行一次九鲤灯舞活动。这种独特性使得人们不可能随意拥有和欣赏它。由于人们在欣赏时始终怀着膜拜的心情,使欣赏者与作品保持着不可逾越的距离。
莆田非遗的本质还体现在具有“人的价值”。莆田非遗传承的核心在传承人,非遗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没有脱离一个民族特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而是活生生地体现了他们的个性和审美习惯。非遗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者,他们掌握并传递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艺,使得非遗能够在代代传承中发展创新。继承人传授手工艺技能,这些继承人作为人的价值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样的。
守正创新的莆田非遗
一要拥抱世界。在“互联网+”背景下,打破地域限制,扩大非遗传播的“文化圈”,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塑造自身形象,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外在驱动力。比如我们广为熟知的妈祖文化,已经打破地域与时空限制,真正进入民众的记忆深处,并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实现了活化传承发展。以在地化关怀、全球化视野、协同化精神为导向,通过多方主体在全媒体语境下的整合传播,在保持非遗在地性、整体性、活态性的同时,打破了非遗资源转化中的属地原则困境,使得非遗传承呈现出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样态。
二要拥抱科技。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存在错综复杂的对立统一的关系。非遗与科技的结合,是非遗发展的基本规律。非遗在世代传承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和融合不同时代的科技成果,从而使自身呈现鲜明的时代特点。如传统技艺从纯手工到半机械半手工的发展,是与机械科学发展密不可分的。非遗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不仅在研发、生产过程中需要融入现代科技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在其供给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供给效率。
三要拥抱青年。青年是非遗传承最富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互联网环境下,受到多元模式赋能与加持,非遗的发展途径越来越广,除了传统的进景区、进学校、进社区等,非遗项目正逐步与这群跟新媒体同成长、共发展的年轻一代的喜好相融合。同时,年轻一代已成为非遗传播推广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行列中,通过跨界、跨业、跨域的资源整合,推动非遗从静态向动态、继承到创新转变的重要路径,为古老非遗带来了当代表达。
文创赋能莆田非遗
文创产品是对非遗文化内涵的多样化表达,是地方非遗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介。莆田非遗项目众多,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非遗项目的展示对于受众来说是短暂的,而融入了非遗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弥补了非遗展示项目在实用、审美、文化等方面的不足,能够不断深入挖掘莆田非遗文化的内涵、不断推陈出新来引起消费者对莆田非遗的关注。通过文创产品,莆田非遗文化资源能够在传承中不断实现价值提升。
莆田非遗文化的独一无二性是莆田非遗传承的重要保障,以莆田非遗文化元素为基础设计的文创产品,必须以莆田非遗的独特文化元素为核心,以非遗继承人的精巧技艺为手段,实现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共生,这对莆田非遗的传承和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创产品中融入非遗是莆田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能够形成新的产业业态。莆田非遗分布广泛,以文创为契机能够将特色文化小镇、非遗博物馆等进行产业集群化,以此拓宽旅游业范围,实现全域旅游的目标。由于文创产品的赋能,消费的途径得到拓展,促进文旅消费,文化旅游的质量和服务进一步提升,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促进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要随之改变。只有适应国家新的发展战略,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潮流,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提高非遗的自我造血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
(本文系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福建‘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观后感
家乡莆田“非遗”的魅力
厦门大学历史系 郑莉
妈祖宴菜 湄洲女 李翔 摄
2023年4月22日,央视一套播出《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让家乡莆田的非遗文化进入全球的视野。我作为莆仙人,在观赏之余深受启迪。
此次展播的莆田非遗项目,重点是巧夺天工的木雕艺术和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同时也穿插展演妈祖信俗、九鲤灯舞、红团制作、南少林武术等,以视频形式记录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使观众身临其境,走进“历史现场”,这就是当代传媒的特有功效和魅力。
在现代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乡村的许多历史文化遗产逐渐消失,文化传承面临中断的危机。然而,莆田城乡各地的民俗文化活动,至今仍然异彩纷呈,争妍斗艳,可以说是“一乡一例”“一村一品”。莆仙地区入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的项目,大多为传统工艺和节庆仪式,尤其是神庙庆典、戏曲表演等民俗文化活动。这些民俗文化根植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承载了世代相传的历史记忆,反映了乡土社会的生机与活力,展现了“扎根乡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体现了民间社会的历史经验与生存智慧。正如莆籍学者吴重庆教授所言,依托乡土社会网络,以“同乡同业”形式向外拓展,体现了“乡村空心化”的反方向运动,这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特有的文化模式和经济形态。我们感受非遗、认识非遗,就是要学会从民众的立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学会从乡土文化的传承机制理解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莆田是著名的侨乡,许多乡亲散居世界各地。然而,在他们的生活世界中,故乡和他乡并无明确的边界,原乡社会文化传统始终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和认同标志。我曾研究海外“兴化人”,发现他们尽管身在异国他乡,依然喜欢说兴化话,看莆仙戏,拜老家的神明和祖先,甚至定期回乡参与游神、祭祖、超度、做秋等民俗文化活动。这种以乡土文化为纽带的跨国网络,为莆田侨乡提供了走向世界的桥梁。
家乡莆田的非遗,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活着的本土传统,值得我们世代坚守和用心呵护。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