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区结合乡村农文旅资源,以“引客下乡”推进“文化+旅游”“线上+线下”“市民+农民”深度融合
到青山绿水间,体验一把“向往的生活”
灌口镇生态景观动线景色宜人。(天下集美供图)
两岸特色庙会活动在城内社举办。(天下集美供图)
城内社的两岸大学生乡建乡创实训实践基地改造前后对比图(资料图片)
田头村盛产仙景芋,撬动了田头村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林志杰 摄
孩子们到田头村体验农耕乐趣。(田头村供图)
核心提示
近日,集美区灌口镇迎来了一群特别体验官,他们是集美推出“引客下乡”路线后的首批游客。“城区高楼密集,生活节奏较快,能够不出厦门就能吃到特色乡野小吃、看到传统非遗文化,是我们向往的生活。”家住岛内的陈先生十分享受这份山水之间的休闲乐趣。
“引客下乡”是厦门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助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市民下乡、活动下乡、流量下乡等方式提升厦门市岛外乡村人气,加快构建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集美区结合自身乡村农文旅资源,拓展开发“引客下乡”旅游产品,推进“文化+旅游”“线上+线下”“市民+农民”深度融合。
集美嘉庚农林学校、双龙潭生态运动景区、鹰坑谷民俗文化园、白虎岩景区、文源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塔斯曼生物科技园、嘉庚农校旧址……集美区根据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培育乡村文化产品、打造乡村休闲体验、积极鼓励教培活动下乡、引导群团活动下乡、推动学生研学下乡等,初步规划了3个主题、6条推荐路线;同时推荐以“乡音、乡礼、乡趣、乡厨、乡食”为主题的农旅路线,旨在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文旅结合、城乡互动的良好格局。
打造精品
传统村庄焕发新生
位于集美区的灌口镇水体丰富,重山绵延,被誉为厦门的“大氧吧”。作为全国首批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福建省唯一入选的绿色低碳小城镇,灌口镇是集美区山地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一潭、一湖、一园、两水、两山、两谷”等一批精品项目,常常会出现在市民游客打卡的攻略中。
“仙景芋的热销,撬动了田头村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也带来了游客,让田头村早早走上生态农业致富之路。”田头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林燕秋说,作为省级金牌旅游村,农业是田头村的主要产业之一,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他们也将自己的地方特色融合进来。
截至目前,田头村已累计流转土地近200亩,通过土地流转整合了村民闲置的土地资源,带动村民一同耕种,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坚持水稻和芋头轮作的模式,鼓励村民使用有机肥改善土壤和安装物理杀虫灯减少病虫害,从而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升仙景芋品质。
到芋头文化馆了解仙景芋的“前世今生”以及芋头的花样吃法;在民俗文化园了解农耕用的老物件,体验亲手操作的乐趣……田头村结合自身农文旅资源,积极拓展开发“引客下乡”旅游路线,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田头村。
最近,田头村还新增了乡村振兴讲解员队伍,目前已有20位讲解员,分别来自田头村、李林村、双岭村等村庄,他们中既有家庭妇女,也有社区达人。经过一个月的关于旅游路线、文旅资源、讲解员礼仪等内容的培训后,正式上岗的各位讲解员对于自己的新身份充满热情与期待。
田头村盛产以细、松、酥著称的仙景芋,双岭村的“禾祥西”生态农业基地有省内最大的樱桃番茄基地、牛奶草莓采摘基地,东辉村种植的海南无核荔枝远近闻名……围绕这些“一村一品”重点项目,灌口镇全市首创试点“跨村联建”模式,在组织联建、产业联建、村财联建、文旅联建等方面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帮助解决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随着“引客下乡”旅游产品的推广,集美区将进一步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带动村民富起来、村庄美起来。
村企联动
以点带面助推共同富裕
溪中流水潺潺,岸上郁郁葱葱,随手一拍都是自带“滤镜”的美景……不久前,一组油菜花田的照片频频出现在社交平台上。和油菜花田同时抓住人心的,还有全长4.8公里的“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生态景观动线,这条动线覆盖溪西村、顶许村、东辉村、李林村等4个示范村,上接田李溪、东李溪,下连后溪溪到杏林湾水库,满足周边2.5万名居民出行和休闲需求,吸引了众多游客来开展乡村旅游和生态研学。漫步其中,人们都忍不住感慨:“集美真‘水’(闽南语‘美丽’的意思)!”
“这片油菜花田原为杂草灌木丛地,去年12月进行改造复耕后开始播种油菜花。本次油菜花花期持续了一个月左右,目前,油菜花田花期已结束,我们会在这片区域种上向日葵,不久后又将是具有观赏价值的新农业打卡地。”厦门市集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当前,灌口镇李林村已完成正本清源工程和集镇试点建设,深化创建“美丽庭院”,推进建设“绿盈乡村”,重点围绕形成优质产业聚集、推进村企联动共赢、落实耕地保护等方面开展工作,打造政府“农”字政策落实的有力抓手。
最近几天,李林村“湖畔庭院”休闲农庄的老板杜秀娟正在进行着正式开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永健也与她多次沟通,商量周边场地的布置和承接游客的细节。“过去,李林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租金和传统农业,只有因势利导的转型,才能‘自我造血’,更有出路。”周永健表示,通过到杭州学习“强村公司”等模式后,村“两委”从村民本身和村集体利益出发,“摸着石头过河”,通过支持村民打造“美丽庭院”,发挥本村资源优势,在承接市民游客的休闲娱乐活动的同时,也可以为本村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实现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双赢。
这是集美区探索“村集体+国企+合作社”共同建设美丽田园模式的缩影。集美区委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嫁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以点带面推进农业招商,有效助推集生态宜居、田园风光、文旅休闲于一体的精品示范村的打造。
饱满诱人的当季水果蔬菜离开田间地头,被“下乡”的客人们带回千家万户;零散闲置的村集体用地,在开创先河式的一次性打包开发后,被建成厂房、商场或写字楼,为乡村振兴拓展新空间……一件件可触可感的民生实事,换来了村民们的笑靥。
搭建平台
“新村民”大显身手
每到周末,集美区后溪镇后溪村城内社热闹非凡,来自周边地区的一拨又一拨游客来到这里,细细品味这个闽台文化浓厚的特色村落。
后溪村是全国文明示范村,坐落于其中的城内社拥有对台交流基地“闽台小镇”、对台民间信仰点霞城城隍庙等丰富的对台资源,闽南文化底蕴深厚,两岸共创历史由来已久且成绩显著。近几年来,说到城内社,很难绕过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是来自台湾的一群年轻人,以城内社为实践基地,带领两岸青年走进乡村,开展文旅融合、空间改造等活动,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向两岸青年传播城内社的风俗、村史和美食。
“你应该想象不出我们眼前这座小院以前的模样。”如果不是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负责人吴炳璋拿出对比照片,记者很难将眼前清新文艺的布局风格与过去村里闲置房屋的旧貌放在一起。2022年,在台湾青年团队的精心打造下,这座庭院摇身一变,有了新的身份:两岸大学生乡建乡创实训实践基地。
吴炳璋来自台湾台南,2018年来到厦门创业开了5家早午餐店,却又因疫情悉数关门。机缘巧合,他加入了聚融壹家台湾青年双创基地。正是这次集美相遇,吴炳璋在厦门创业的视角转换到了乡村振兴领域。在城内社的这三四年间,台湾青年团队一起用新媒体方式挖掘城内的“村风”“村史”“村食”“村歌”,与“乡音、乡礼、乡趣、乡厨、乡食”为主题的农旅路线理念相辅相成、不谋而合。镜头下,他们跟着村里的阿嬷学做红龟粿;记录着这里的人文历史与传统民俗——霞城城隍庙、非遗传承项目五祖拳、宋江阵……城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让他们感受到了同根同源的牵挂,而他们的《城内之歌》也因此在四方唱响。
“两岸青年以文化为纽带,让许多文创创意在城内社落地,大大丰富了后溪村的旅游资源。”在后溪镇后溪村党委副书记黄宇星看来,让后溪村城内社乡村旅游形成产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两岸青年齐心协力,用文创点缀村落。
以文创促进旅游发展,是集美区借力两岸青年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举措之一。坐拥两个台商投资区的集美区,辖内台企多、台商多、台青多。近年来,集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探索两岸青年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全力打造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为两岸青年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引导两岸青年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近年来,集美区更是通过与两岸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懂技术、懂管理、懂营销的台湾高素质人才加入“高校产业技术联盟乡村振兴顾问团”,带领更多两岸青年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乡村产业培育、文旅文创等乡建乡创项目建设,已陆续实施了“村智计划”“村young计划”“村浪计划”等台湾青年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在两岸青年的思想碰撞下,众多两岸青年人的智慧与情感,在集美农村的广阔天地结下硕果。(记者 田圆 通讯员 陈怡婷 吴悦)
记者手记
提升村庄内驱力 让“引客”变成“吸客”
集美位于厦门的几何中心,是陈嘉庚先生的故乡和著名的侨乡,在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台商投资区,交通便捷、学村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就旅游资源来说,集美区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早在几年前,集美区委区政府就以“全景、全时、全民、全业、全龄”全域旅游理念,把全区当作旅游大景区,打通文创旅游产业链,并用创新思维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全龄段的旅游产品,着力推动全区旅游品牌、旅游产业、服务品质等全方位的升级,全力打造“集天下之大美,美JI在一起”的全域旅游“集美模式”。
“引客下乡”是厦门乡村振兴的新举措。那么,在大环境背景下,如何“引”才能真正吸引市民走进乡村?集美区农业部门和文旅部门一致认为,打造乡村文旅品牌,是“引客下乡”的核心内涵。
为此,集美区因地制宜提出了相关举措,比如:以水饺妈妈、五香婆婆、芋头哥哥等网红为集美乡村美食代表,同时联合灌口乡厨协会开展美食盛宴。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农产品集市,自产农产品伴手礼,将其整合串联成线,组成既尝得到又带得走的农家风味,激发农旅内生动力稳定“基本盘”;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硬件,提升乡村的住宿、餐饮、卫生等基础设施水平,为市民游客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让他们能够享受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农村特色旅游项目,营造乡旅文化氛围,讲述集美乡村美食、历史、人文故事,进一步强化集美区“乡村文旅”新形象……
在政策推动下,乡村里的“客”会越来越多,那么乡村能否接得住这些“客”?这很考验接待能力。为此,集美区正在紧锣密鼓地打造“引客下乡”平台,该平台以集美区委乡村振兴办为平台主体,委托集美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运营单位,分别根据职责完善公共设施配套投入、村庄环境整治、统筹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挖掘各乡村特色,并协调解决问题等。通过分工协作,实现乡村旅游的高效运营,促进集美区乡村经济发展。
未来,只有乡村不断提升内驱力,才有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引得来“客”,更留得住“客”。(记者 田圆)
相关链接
集美区推出“引客下乡”三大主题6条精品路线
主题一:闽台文化之旅
路线一 参观天水鹭花卉世界,学习特色花卉产业下的乡村振兴模式;品尝特色柴火鸡;走进后溪村,了解闽台历史文化——台湾文教奠基人陈永华;游览城内社,体验非遗制香、感受品味后溪人文的独特韵味。
路线二 参观集美农林学校旧址——集美嘉庚乡村振兴学堂,学习嘉庚精神;在Amoy小集美·花园营地享受田园趣味,欢度美好时光。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感受不同时代后溪乡村韵味。
主题二:人文教育之旅
路线一 走进顶许村静心堂,领略建筑与文化,品尝灌口小吃;前往李林村,聆听名人曾呈奎的传奇,漫步溪边欣赏自然景色,置身田野,嘬一口淡茶,和一首悯农,感受一次劳作辛苦;观察鸟类翱翔,夜幕降临时点燃璀璨烟花,享受视听盛宴。
路线二 前往双岭村,漫步古厝,感受历史韵味,了解知青故事;参观千亩农田,学习农耕文化;前往田头村,参观芋头文化馆,品尝乡村美食芋头宴;观看木偶戏表演,感受乡村文化。
主题三:生态运动之旅
路线一 置身华东最大的天然滑草场双龙潭生态运动景区,感受“屋在园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园林游览氛围,通过投身于有氧运动、康体拓展的休闲游乐活动之中,畅享低碳、环保、健康、阳光的户外运动。
路线二 在文源山农业种植基地,体验趣味游戏、围炉煮茶、DIY美食、采摘果蔬。放松身心,增进彼此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展现团队成员的精神风貌,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