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禁毒精准发力 高质量成果惠泽民众
——厦门深入推进禁毒工作成果综述
厦门开展“6·26”最美禁毒人颁奖仪式,展现社会各界禁毒战线上的先进典型风采。
厦门市禁毒办开展禁毒“开学第一课”,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系好“第一粒纽扣”。
厦门市暨思明区禁毒教育基地互动体验区,孩子们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学习禁毒知识。
厦门毒品实验室是全国首个运用创新技术实现对涉毒环境监测的实验室。
湖里区“爱心妈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思明区禁毒办在“中国最文艺的渔村”曾厝垵打造“厦门禁毒文创街”。
今年的全国两会,“平安中国”再次成为热词。禁毒是建设平安中国的题中之义,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毒品一日不除,禁毒斗争就一日不能松懈。
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都把禁毒作为平安厦门、法治厦门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严打整治和预防教育“两常态”,三年为一步、一步一台阶,厦门以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投入,强力整治毒品突出问题,积极探索毒品治理新模式,有效防控各类涉毒风险隐患。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禁毒工作决策部署,厦门锚定新时代禁毒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以科技赋能,积极推进毒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推动新时代禁毒工作向纵深发展。
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以来,厦门突出体系化、专业化、精细化、社会化、多元化,持续深化禁毒“六全”体系建设,坚决守住“六个不发生”底线,即不发生吸毒人员肇事肇祸、不发生重大负面影响的涉毒案件、不发生麻精药品及易制毒化学品批量流失、不发生大规模毒品原植物非法种植、不发生新型毒品危害蔓延、不发生重大涉毒舆情事件,禁毒工作群众满意度连续三年保持99%以上,位居全省第一,得到国家禁毒委、省禁毒委的高度赞誉。
以“打”开路
全省禁毒综合考评连续三年优秀
跨越15个省市,抓获走私毒品犯罪嫌疑人46人,缴获“迷奸水”51瓶——成功破获特大跨境走私“迷奸水”(第三代新型毒品)案的背后,是厦门警方矢志不渝打击毒品犯罪的坚定决心。
2022年9月,厦门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接厦门海关缉私局线索通报,有人从境外通过国际快递以“护发素”名义瞒报伪报通关,疑似走私毒品。
接报后,厦门警方立即开展调查,发现购买人蔡某贤多次使用假地址、假名字从境外网站购买所谓“护发素”,有走私毒品犯罪重大嫌疑。警方迅速将蔡某贤抓获,并在其住处查获两瓶伪装成“护发素”、含有γ-羟基丁酸成分的“迷奸水”。
厦门警方与厦门海关缉私局对蔡某贤的上线进一步研判拓展,发现该毒品走私范围涉及全国15个省市。次年3月,在公安部禁毒局、省厅禁毒总队指挥下,厦门联合专案组兵分7路,同时奔赴全国15个省市展开统一收网行动,在当地警方配合下,一举抓获走私毒品犯罪嫌疑人46人,缴获“迷奸水”51瓶。
禁毒是一场必须打赢的人民战争。三年来,厦门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每年专题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听取禁毒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大疑难问题。市政府主要领导连续三年参加“6·26”国际禁毒日主题活动,并组织召开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动员会、推进会、冲刺会,强力推进争创工作。
“我们就是要让涉毒人员知道,在厦门,他们无处遁形!”厦门警方坚持以“打”开路、以“打”促防,开展“清源断流”“飓风肃毒”等会战行动,畅通缉毒协作渠道,全面升级跨区作战、会战攻坚、集群打击能力,做到除毒务尽。
打通与省内外10余个地市的缉毒协作渠道,三年来先后破获部、省级毒品目标案件25起;持续织密“环厦”毒品查缉圈,强化沿海涉毒违法犯罪的阵地防控,创新打造沿海毒品查缉“三五”工程经验做法获国家禁毒办推广。2022年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以来,厦门连续三年获得禁毒工作群众满意度全省第一、禁毒工作综合考评全省“优秀”等次。
智慧禁毒
本地涉毒要素管控“零疏漏”
运用信息化科技手段禁毒,是厦门开展禁毒工作的新趋势。近年来,厦门将先进科技与禁毒工作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智慧禁毒之路。
通过城市污水也能检验出毒品?答案是肯定的。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视为“废水”的污水,对禁毒部门来说却藏着毒品的重要线索。污水验毒是毒情监测的重要手段,能够推算出特定区域内滥用毒品的种类、消费量以及吸毒人员规模等,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准确度。
厦门公安建立健全污水毒品检测工作机制,市禁毒委与厦门大学及相关科技企业开展战略协作,在全市水质净化厂均布设监测点,每月标准化抽样分析,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将全市污水毒情监测精度提升至国家级实验室水平。2022年以来,厦门污水毒品监测值同比下降70.9%,在污水毒品监测情况通报中,厦门市毒品滥用程度全省最低。
厦门稳步提升毒品问题发现感知能力,建立的毒品实验室针对388种毒品监测库,让涉毒违法犯罪活动“来”即触网、“动”知轨迹、“走”明去向,创新研发的指甲测毒技术被公安部鉴定中心向全国推广。2024年顺利通过国家一级毒品实验室验收。
吸毒人员由于其特殊的行为特征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成为社会治安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厦门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常态化开展“平安关爱”行动。2022年以来,全市吸毒人员“零漏管”“零失控”,现有吸毒人员逐年递减,与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前相比下降了60.14%,本地管控中高风险社会面吸毒人数下降72.1%。
同时,突出精细化管理,让风险防控更严密。依托市禁毒协会强化行业自律,引导督促全市1307家易制毒化学品企业100%接入管理平台动态监管;在全省率先推动美沙酮维持治疗站配置自助服药机,实现戒毒人员服药流程“智能化”管控;组建“禁毒关爱帮帮团”,累计关爱帮扶吸毒人员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就业技能培训等7974人次,实现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三年“零脱失”。
预防为先
线下线上禁毒宣教全覆盖
“鹭力同心,无毒有我”,2023年6月26日第36个国际禁毒日当天,厦门青少年代表队夺得全省首届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冠军,将厦门毒品预防教育的理念与成果向全省展示。
“取得好成绩,很高兴,但也在预料之内。”作为厦门代表队队长、厦门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李怡漩赛后说,从集训到参赛,她学习了很多关于毒品化学分类及涉毒法理的知识,对于吸戒毒人员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们是违法者的同时,也是毒品的受害者。我们应该去关心和帮助更多的吸戒毒人员,一起把厦门变得更加安宁祥和。”李怡漩说。
带着这样的初心,厦门青少年代表队再接再厉,一路过关斩将,代表福建队获得全国禁毒知识竞赛亚军的好成绩,创历史最好成绩。
从禁毒法律法规到禁毒历史,从毒品危害到如何防范毒品,再到当前禁毒热点问题等,厦门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把特色宣传与教育预防融合,突出社会化发动,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识毒防毒拒毒能力,把“公安独奏”演变为“全民合唱”,合力打好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
近年来,厦门大力实施禁毒“十百千万”工程,建立7个市、区级禁毒教育基地,4个禁毒主题公园,177个林则徐禁毒宣教室,构建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宣传阵地,推动禁毒教育基地数字化、科技化水平全国领先。“厦门禁毒”微信公众号进入全国地市级禁毒影响力前10名。
厦门以禁毒工作“一区一品”创建为牵引,激励全市各区禁毒部门创新禁毒工作,为推进全国的毒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厦门探索。
其中,思明区打造“厦门禁毒文创街”品牌,让“山海健康步道—曾厝垵—禁毒教育基地”成为网红打卡线路;湖里区“禁毒妈妈”志愿服务爱心帮扶成效显著,入选全国禁毒社会化工作典型经验示范品牌;集美区传承嘉庚精神,打造“高校禁毒联盟”品牌;海沧区创新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在全省率先试用易制毒化学品智慧管理柜系统,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海沧样本”;同安区挖掘陈化成故事等,与禁毒宣传相融合;翔安区打造“三五工程”品牌,获国家禁毒办推广……“无毒乡村”守护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思明区滨海街道、集美区集美街道入选第一批“无毒乡村”省级示范联络点。
融合共治的路途中,不仅有大工程、大品牌引领示范,也不乏热心公益的个人与团体散发出爱意暖流。集美大学邢思尹带队开发禁毒教育课程包,协助建设全市首个高校禁毒宣教基地;“红罂”禁毒宣讲团进学校、走社区、入工厂,开展禁毒预防教育宣讲178场次,创作禁毒手语操、答嘴鼓、闽南话顺口溜等品牌文艺节目;湖里区“禁毒妈妈”志愿者服务队在高碧华带领下,队伍年均帮教100余人次,被国家禁毒办评为“全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示范点”……他们身份、岗位虽有不同,却集结在同一条战线上,践行着“鹭岛合力,无毒有我”的誓言!
立法强基
构建融合共治禁毒新格局
新时代下,新型毒品伪装愈发隐蔽,要想遏制新型毒品犯罪,必须关口前移,强化风险管控。2024年1月1日,《厦门经济特区禁毒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正式实施,将毒品问题综合治理工作以特区立法的形式予以规范。其中,针对毒品全流程管控,提出了明确要求。
根据《若干规定》,对尚未列入管制目录,但具有成瘾性且易被滥用的或者可能用于制造毒品的物质,市禁毒委员会统筹公安、市场监管管理、应急管理、卫生健康等部门编制禁毒监控物质清单,加强检测和预警。同时,厦门警方加强制毒物品专项督察、可疑交易实地核查、制毒原料来源倒查,定期开展制毒物品清理整顿和新精神活性物质专项治理。
得益于《若干规定》提供的法律支撑,厦门警方科学防毒、雷霆扫毒工作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打造禁毒智能化平台,汇聚涉毒要素信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构建涉毒风控模块和体系,强化数据研判分析,准确掌握全市毒情特点规律,建设厦门智慧禁毒(一期)项目,提升禁毒执法工作质效。
厦门市禁毒委统筹各成员单位,组织技术攻关,不断提升禁毒科技化水平,市毒品实验室通过质谱、光谱等多种仪器联合检验的方式,不断创新精神活性物质检测方法(如通过指甲测毒),有效解决了毒品检验时效性强,新型毒品种类多、定性难的问题。
社会共治是厦门禁毒工作的突出特色,2024年6月,厦门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多家部门联合发布厦门市地方标准《禁毒社会工作服务通用要求》(以下简称《通用要求》)。这是全省首部出台的禁毒社会工作地方标准。
作为制定《通用要求》的牵头人,集美区禁毒协会会长、欣立社工发起人程祥超介绍,《通用要求》于2023年1月启动立项,综合考量了厦门本地的现实需求、应用发展、地域特色和相关部门、专家意见,前前后后修订了近20稿,为的就是要打造一款兼具“高度”和“地气”、创新性和实用性、专业性和发展性的精品标准。
截至2024年底,厦门共有禁毒社工、禁毒志愿者超6000人。《通用要求》立足整体思维,突出专业性和实操性,将全面指导从业机构、从业人员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升服务质量。针对社工队伍流动性大等现实问题,建议从业机构制定分级管理制度,明确从业者资质要求与职业发展路径,并提供能力建设清单,完善禁毒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结构,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此外,鼓励从业机构、从业人员开展禁毒社会工作理论、实务及政策研究,探索专业发展路径,形成本土化服务品牌,助力市域毒品现代化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和融合发展。(报业集团记者 邓婕 林梓健 通讯员 周水泉 文/图)
成绩单
连续三年获得禁毒工作群众满意度全省第一、禁毒工作综合考评全省“优秀”等次。
《厦门经济特区禁毒若干规定》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充分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限,采取“小切口”立法形式,探索禁毒工作新举措、新办法、新思路,为毒品治理现代化提供可靠法治保障。
厦门市禁毒委员会、厦门大学战略合作,着力从探索单位合作共建、禁毒戒毒共治、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入手并开展深度合作,对深化促进毒品综合治理工作体系提质增效、打造“校地合作”全国禁毒新样本具有积极意义。
深化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五个一”活动,推广青少年智慧禁毒教育“云课堂”,实现全市435所中小学校线上线下禁毒宣教全覆盖。
坚持培元固本,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锻造出一支业务素质过硬、为禁毒事业敢为人先的禁毒铁军,2022年以来共评优评先110人次,市公安局禁毒支队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涌现出全省“最美禁毒人”厦门十中林建华、集美公安分局黄旺君,2023“感动厦门”十大人物“禁毒妈妈”高碧华,全市“最美禁毒人”红罂禁毒宣讲团等先进模范。
组建禁毒专业队伍、禁毒社工队伍、禁毒专干队伍、“禁毒高校联盟”等志愿队伍364支8715人,成为禁毒工作的重要社会力量。
建立药物滥用监测风险联合会商机制,全面推行麻精药品HIS专管系统,在全省率先试用易制毒化学品智慧管理柜系统,实现涉毒要素网上网下巡查、联合溯源与闭环监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