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生资讯

厦门用活城市建筑的第五立面,在屋顶植入艺术展示、餐饮、娱乐、体育等功能,带动屋顶经济热起来

在屋顶唱着新的歌

2025-04-23 08:10
| | | |

厦门万象城楼顶打造萌宠主题场景,吸引众多市民游客拍照打卡。(受访者供图)

集美楼顶汽车主题咖啡店举办车友聚会。(受访者供图)

  4月,滨海之城厦门气温不断攀升,户外活动也迎来热潮。跟往年不一样的是,随着“屋顶+”的新场景不断涌现,众多市民游客将户外活动目的地瞄准了“天空”。

  奶油黄色调的场景布置、头戴闽南簪花的巨型西高地小狗雕塑、鸡蛋花造型的路灯……近日,位于厦门万象城楼顶的天空花园排起了长队,前来与“簪花汪”小狗雕塑拍照打卡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闽南元素与可爱萌宠的融合碰撞,让这座综合商超的屋顶变得“忙碌”起来。

  作为城市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顶空间的开发成为用地紧张城市商业活动的“新出口”。近年来,厦门坚持土地综合开发,用活第五立面,在屋顶植入艺术展示、餐饮、娱乐、体育等功能,让曾经被遗忘的天台变身城市“顶”流,带动屋顶经济热起来。厦门屋顶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带来了哪些变化?厦门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让曾经“素面朝天”的屋顶变得活力四射?近日,记者走访厦门众多屋顶集市寻找答案。

商业空间“向上突围”

  “这个雕塑太可爱了,随手一拍都很‘出片’。”市民蒋菲嘉说,自己正是被社交平台上走红的“簪花小狗”吸引而来。

  “厦门万象城是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大家来打卡‘簪花小狗’的同时,还可以享受一站式购物。”厦门万象城推广负责人沈达夫说。作为厦门“LOADING楼顶”系列活动的4.0版本,此次“簪花小狗”展览相比以往的尝试更具破圈效应。

  “我认为这次活动的出圈,是因为精准抓住了用户需求,在宠物经济盛行的当下,选择了符合年轻大众喜好的主题。”沈达夫说,夜间万象城西区广场会有很多周边市民来遛狗,加上近年来互联网萌宠文化热度攀升,即便不养狗的人群也会关注。通过洞察消费者的真实情感需求,同时巧妙融入在地文化,使这次活动精准触达广泛的消费客群。

  仅依靠主题场景来吸引客流是远远不够的。万象城围绕活动主题,推出“人宠簪花体验”、人气限时快闪、萌宠市集等配套活动,以此增强消费者黏性,真正变楼顶客流为“客留”。

  “购物中心的意义不仅在于销售货品,还在于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可以互动的公共空间。”沈达夫说,在楼顶开展的“人宠簪花派对”邀请了厦门本土簪花馆入驻,养宠人士可以带着宠物一起体验非遗手工簪花,留下美好瞬间。

  谈及万象城楼顶的下一步开发思路,沈达夫表示:“我们在机场进行了广告投放,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打卡,并计划将‘簪花小狗’雕塑保留至年底,通过场景变装以及新的配套活动,让这一IP保持生命力。”

生活空间“向上升级”

  屋顶经济不仅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也成为城市生活方式的一种延伸。

  在集美区一家立体停车场楼顶,一侧是有序停放车辆的小型停车场,另一侧则化身为热带风格的咖啡店。店主利用闲置的楼顶空间,结合汽车主题,将咖啡店玩出了特色,玩出了人情味。

  “我们是一家可以把车开上来的楼顶咖啡店。”咖啡店主理人罗东说,这里最多可以停放60台左右的汽车,有效缓解了顾客停车难的问题。

  能够把车开上屋顶看风景、喝咖啡、品美食……久而久之,这里聚集了一批汽车爱好者。

  “他们能够在这里找到归属感。”罗东说,店里会不定期接到一些车友会的咨询,开店至今开展了20余场不同车型、不同地域的车友聚会,还有一些自驾游的外地游客也会选择在这里歇脚。

  不同于商场等公共空间,退化公园位于厦门老城区一座商住两用楼房的6楼屋顶,在保留原始建筑风格基础上,引入餐饮、书店、服饰等多元业态,将具有一定私密性的闲置空间改造为一座开放性的小型公园街区,原本封闭的屋顶变成了开放的社交场所。

  “这里提供了观看城市的另一种视角,我们希望它轻松、有亲和力、让人愿意停留,为周遭社区带来一些崭新的元素……”入口处墙上的一块牌子,诉说着这块空间的营造理念。

  “在这里,我看到了这座街区的包容度。”顾客刘晓琴说,下班后跟朋友约在这里吃饭或逛集市,能接触到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甚至还有住在楼里的居民,就像是回到了小时候的街坊。

  厦门岛东部因住宅区密集、土地资源紧张,周边市民长期缺乏健身休闲场所。今年年初,前埔水质净化厂通过盘活厂房上盖空间,将治污场所转化为城市运动休闲新空间,让周边居民畅享健身红利。

  “这座上盖空间名为‘古楼·悦动园’,不仅能够满足跑步、篮球、足球等多种健身需求,剩余空间还通过科学规划改造成屋顶花园,周围居民可以‘推窗望绿’,最大限度实现集约用地,将水质净化厂的邻避效应转化为惠及居民的‘邻利效益’。”前埔水质净化厂厂长吴歌华介绍。(见习记者 傅韬旭)

 

记者手记

秉持长期主义,让屋顶经济行稳致远

  屋顶经济的热度能延续多久,取决于能否将长期主义思维贯彻始终。

  据了解,2024年,厦门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超1.28亿人次,同比增长16.55%,加之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适合户外活动的时间较长,并且还有大量尚待开发使用的屋顶空间,可以说厦门发展屋顶经济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优势。

  “厦门第五立面的综合开发利用蕴含很大潜力,但当下仍处于一个比较无序的状态。”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立新表示,对本地屋顶空间合理规划与综合利用,需先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和管控导则,涵盖前期建造以及后期开发的全流程,让屋顶经济朝着一个良好有序的方向发展。

  “有了规定和导则,在前期城市规划中就能够对屋顶空间进行针对性的设计,避免管道铺设难、排水不畅等方面的问题;在后期开发使用时,也能够让开发者有章可依,可以合规合法进行提升改造,规避不必要的成本和风险。”李立新表示。

  厦门屋顶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城市空间利用开辟了新思路。但越是向上拓展,越需筑牢安全底线。

  一方面,屋顶空间利用应考虑建筑承重、防风防滑、消防安全等问题,开发中需严格执行此类硬件建造标准,避免“带病运营”。另一方面,人流管控、应急预案等管理措施也要同步跟进,这是确保屋顶空间安全运营的“软基建”。

  在屋顶活动必然存在一定的高空安全风险,安全意识应融进设计巧思。李立新说:“从设计层面出发,可以在屋顶围栏的细节设计上做更多文章,如设置缓冲绿植带、消隐栏杆栏板等,既能保障高空活动安全,又不失空间美感。”

  唯有严守安全红线,屋顶这片“空中热土”才能真正成为市民游客放心停留的“空中城市会客厅”,屋顶经济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见习记者 傅韬旭)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