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生资讯

基层治理,恰似绣花,针脚怎么走才能既密实又漂亮?今年以来,漳州市龙文区一手握紧“民情日记”这根“绣花针”,一手点亮数字技术的“探照灯”,以“四下基层 五练五提”活动为契机,将传统走访的“笨功夫”升级为系统治理的“智功夫”,让民生诉求在一次次巧思破题借力中勾勒出幸福新图景。

漳州龙文区:民情日记里的巧“借力”

2025-05-21 07:55
| | | |

  “以前找充电桩像捉迷藏,现在回家就像给手机充电一样简单,再晚下班也能随到随充!”近日,漳州市龙文区中骏·蓝湾香郡一期新建成的3个点位150套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投用,收获居民连连点赞。

  便利背后,是龙文区以“民情日记”为抓手,从“一件事”挖掘“一类事”共性逻辑,讨巧借力“合并同类项”工作方法,系统破解基层治理高频共性问题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数量激增,停放难、充电难、飞线充电、堵塞消防通道等问题日益突出。过去,社区和物业单打独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方式,往往只是治标不治本。

  蓝田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的干部走访群众时,在“民情日记”记录的不再局限于单个问题,而是努力寻求破解问题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尽可能用“最小公倍数”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将同质化的“一件事”归集成“一类事”,将零散的个体诉求整合成系统性治理方案。

  基于这样的思路,龙文区蓝田街道聚焦停车难、充电乱等“一类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系统化解:中骏社区引入第三方资本实现“专业运营”;毅阳社区则通过“三张清单+三微改造”,充分调动居民共商共建;东屿社区引进电动自行车智能阻拦系统等关键技术实现“硬防控”;学府社区优化“软服务”,构建“诉求收集—项目落地—成效可见”流程闭环。

  “以前社区整治电动车问题大多是打地鼠模式——哪里冒头打哪里。问题像韭菜一样,割一茬长一茬。后来干部在民情日记中渐渐发现,类似的投诉占全年工单比例非常大,于是我们一直努力探索采取各种借力的办法,逐渐实现连根拔。”龙文区蓝田街道宣传、统战委员叶小容说。

  民情日记本越记越厚,基层干部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怎样才能更加高效地服务群众?郭坑镇口社村的探索给出了“借力”新思路——为“绣花针”装上数字引擎。

  最近,口社村村民黄秀慧多了个新习惯:看见路边垃圾,随手拍照上传“民声速递”,比发朋友圈还快,村干部立马来处理,口社村村民黄秀慧对此赞不绝口。

  作为乡村治理“五和联创”积分制的发源地,口社村2022年便探索以积分奖励制度调动村民自治热情,并于2023年搭建“口社村数字乡村平台”,实现积分数字化管理。近期,该村结合“民情日记”工作,在平台增设“民声速递”模块,包含乡镇安全、环境卫生、邻里纠纷、投诉建议等,打造“数字民情”收集的核心载体。村民们通过“民声速递”模块,上传照片和描述即可上报问题。接到问题后管理员即时派单,责任人处理后及时线上反馈,形成“发现—派发—反馈”闭环,确保诉求快速响应、高效解决。

  相比传统“民情日记”人工整理、归档和反馈的流程,数字化平台大幅缩短了处理时间,实现民意“秒达”。同时,“民声速递”模块化身24小时在线的“民情日记本”,其沉淀的数据为基层干部精准把握群众需求、高效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口社村“数字乡村平台”注册家庭户已达312户,基本实现全覆盖,“民声速递”模块自上线以来,问题办结率始终保持100%。

  “以前是干部记日记,现在是全村‘写微博’。”驻村第一书记陈琪嫔的形象比喻,道出了数字化带来的角色转变。这种“人人都是监督员 动动手指就能管”的模式,为村庄治理注入强劲活力。

  巧借力,四两拨千斤!近段时间以来,龙文区借力正在深入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加大“数字乡村平台”在全区范围内的宣传推广力度,积极探索“数字民情”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模式,“民情日记+”有力地推动着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针固然重要,穿针引线的方法更要紧。当龙文区的“民情日记”遇见数字治理,“绣花功夫”便有了新的注脚——它不是一针一线的慢工细活,而是以巧破题、巧借力的智慧结晶。龙文区基层治理的图景里,最动人的色彩永远是群众满意的笑脸。(林聪华 张小惠)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