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明养犬从规则约束变成个人自觉
一枚米粒大小的芯片,一张即时生成的电子犬证,在宠物医院即可完成的“免疫+登记”一站式服务……《漳州市城市文明养犬若干规定》正式实施一个多月来,一场以便民思维破解管理难题的治理实践,正悄然改变着城市养犬生态。
不难发现,新规的亮点在于便民设计,巧妙地将登记服务点嵌入宠物医院,对接市民携犬年度免疫的既有习惯。这种“免疫+登记”的一站式服务,把履行登记义务转化为“顺手之事”。数据显示,一个多月来,全市71个服务点累计受理养犬登记申请近2000条,完成狂犬病免疫接种近千只。登记数量稳步上升的背后,是市民对新规的逐步认可与接受。
法规的最终目的在于让文明养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规落地后,比登记数量增长更可喜的是市民行为与观念悄然转变。在多个社区,物业人员反馈需劝导不文明养犬行为的次数明显减少,公共场所设置的宠物粪便收集箱使用频率增高。这些细节表明,新规推行正经历从“被动遵守”向“主动维护”的质变。
当“牵绳遛狗、自觉清便”成为多数人的习惯,便形成一种文明“场效应”,让少数违规者“不好意思不遵守”。这种由群体共识构成的软环境,其约束力比单纯罚款更持久。当犬牌从一张许可证升华为一份“责任象征”时,意味着文明养犬的理念正逐渐沉淀为市民素养。
然而,“满月”成绩单背后,深层次挑战不容忽视。若以普遍估算的养犬总量为基数,目前登记数量仅是“冰山一角”。大量未登记犬只的存在,凸显了老旧小区、城乡接合部等存在盲区。如果总体登记率无法有效提升,可能出现“守法者守法,违规者依旧”的治理问题。
说服未登记群体需打出精准“组合拳”,关键在于将外在强制约束转化为内在认同。服务应更进一步,从“等人来办”转向“上门邀约”,如在治理盲区设流动服务点,进一步降低时间成本。沟通亦需更接地气,强调芯片是爱犬的“回家钥匙”、狂犬疫苗是健康的防线等。
柔性劝导需与刚性执法相辅相成。当前,物业、志愿者承担了大量前端劝导工作,虽利于营造氛围,却也暴露了执法刚性不足的隐忧。构建长效治理机制的核心,在于形成从宣传、劝导到警告、处罚的清晰、连贯且必然的执法闭环,让违规必究成为普遍预期,方能将纸面约束转化为行动敬畏。
此外,文明养犬管理也面临可持续性考验:一是服务资源,如拾便袋补给、芯片信息更新等能否持续落实;二是社会共识能否持续深化,避免群体对立和政策执行虎头蛇尾。
当前,新规成效值得肯定,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攻克深水区,将柔性劝导与刚性执法有机结合。只有构建起可持续的长效机制,人犬和谐的文明图景才能在城市中稳固扎根。(苏益纯)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政通APP

闽公网安备:35000899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