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
培养高质量基础教育师资
□魏远竹
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和支撑,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明确指出“教师是振兴教育乃至振兴民族的希望所在”,并用实际行动号召全社会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秉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深入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等多份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落实市县招聘教师自主权加快配齐配足紧缺师资、实施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带头人和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定期开展杰出人民教师、优秀教师、最美教师等评选,确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将乡村教师的生活补助从每人每月300元提高至500元,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改革,等等。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升,有效地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为教育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需要高质量教师教育的支持,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既是教师教育的关键主体,也是基础教育教师的主要孵化场。然而,受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水平、办学层次、经费投入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地方师范院校总体办学水平不高、校际发展不均衡,严重制约着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如师范教育体系较为薄弱,福建师范类本科院校不多,整体上人才培养层次偏低;师范院校建设水平有待提升,国家级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数量偏少;对师范院校支持不够,在资源供给、人才引进、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倾斜力度有限,导致发展瓶颈难以突破。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这为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高质量基础教育师资,是地方师范院校的当务之急和关键任务。
◆践行教育家精神,两代师表一起抓
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浸润心灵、塑造人格的时代重任。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生涯的全过程,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日常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要持续深化师范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师德素养培训体系,将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评价、晋升、奖励的重要依据。大力选树先进典型、树立师德楷模,增强广大教师对“教育家”的具象化感知和实体性认知,激励广大教师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格魅力浸润、感染学生。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发挥好福建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的独特优势,一体推进福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教育家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教师教育各类课程,推动育智与育德的有机融合,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夯实院校根基,擦亮师范教育底色
师范院校是教师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主力军。立足新时代,地方师范院校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第一职责,不断提升战略定力,旗帜鲜明地将师范教育作为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擦亮师范教育底色。要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教育发展对基础教育师资的新要求,遵循教师教育培养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高质量的师范生培养为中心,以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统筹好办学资源,系统推进师范专业和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的协调发展,加强师范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师范类学科专业。要持续改进师范院校评价,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对标教育家精神,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涌现,对高质量教师队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主动契合新时代基础教育对高质量教师队伍发展的需求,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师范生的思想行动,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师范生培养方案,对标师范类专业三级认证,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培养方案,重点强化学生的学科知识、师范技能、数字素养技能与高阶思维技能等能力培养,夯实师范生学科基础。建立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协同教育中心,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将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融会贯通起来,切实提升科学技术和科普知识的传播能力。不断创新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管理实践和师德体验等方面的教育实践。要加强师范生一体化成长平台建设和实践教学指导,选派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对师范生进行全程指导。要推进数字赋能师范生人才培养,构建数字技术支持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学技术领域的应用,鼓励教师尝试AI赋能课堂,推进AI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发展。要以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等为载体,不断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
◆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层次
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师范类院校学科专业结构,逐步压减专科层次,夯实本科层次,增加研究生层次。一是着力推进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专科院校转型发展,条件成熟的尽快升本。二是统筹各方资源,着力加强和推进相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培育工作;逐步加大福建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师范教育类相关专业的硕博士招生数量;探索实施本研衔接的师范生公费教育,定向培养高层次师范人才,着力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卓越教师和新时代的“大先生”,以满足中小学对高层次师范类毕业生的需求。三是逐步建立健全在职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激励保障机制。依托地方师范院校,遴选符合条件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进修本科及以上的学历学位;鼓励初中和高中教师进一步攻读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
◆强化要素保障,倾斜支持地方师范院校
建议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在人才配置、项目立项、平台建设、经费资助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向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倾斜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好“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作用,用好用足区域和政策优势,整合省市资源尽快补齐泉州师范学院和宁德师范学院两所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短板,适时提高师范类生均经费标准。探索成立全省基础教育学科联盟,促进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融合发展。加强校地合作,打造“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的校地协同育人新机制;重点在师范生培养、教师职后培训、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持续加强师范院校与地方之间的校地合作,推动与地方共建直属附属中小学及教师进修学校。加强对口帮扶,以争创全国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为载体,深入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以部属和省属重点师范院校为龙头,组团帮扶地方师范院校,推动人才培养、教学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和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协同提质,助推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一流学科专业和“新师范”建设。同时,还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稳步提高教师待遇,切实提升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吸纳更多的优秀学子选择师范院校和师范类专业,也让更多优秀的师范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
(作者系宁德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