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现场快评

善用银龄人才,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2025-07-27 08:52
| | | |

□赵文娟

  宁德屏南代溪镇北墘村,被称为“红曲黄酒第一村”。近日,记者到村里采访时,正遇上年逾古稀的水产动物专家王寿昆把刚从建瓯运来的螺种带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授种植户吴善寨“稻螺共生”的技术要点。

  漫步于巷陌间,在北墘村“荣誉村民”、退休经济学教授王秉安等银龄人才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黄酒文化馆里展示着北墘老酒文化的具体内涵,忠孝文化馆里张贴着榜样村民故事,还有全村首个拥军驿站、富有特色的墙绘等,让这个小山村充满文化味,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今年3月,我省首个乡村振兴银龄人才顾问团就在代溪镇成立,这支由25名退休干部组成的队伍,大多是深耕“三农”领域多年的行家里手。事实上,除了屏南县之外,在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漳州市平和县国强乡新建村、宁德市大黄鱼水产技术推广站试验场等地,处处都有银龄人才的身影,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

  银龄人才不仅熟悉各项政策、积累大量实践经验,也有反哺桑梓、造福家乡的情怀和追求。他们不仅能够传授农业生产的技能和经验,还能引入城市先进生活与生产理念,导入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农村急缺的资源,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智库”。不过,在下沉服务基层中,银龄人才也面临现实困境。

  目前,我省对于银龄人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暂时还没有系统的支持性、保障性政策措施。在此情况下,乡镇基层即便想为其提供必要保障,也常常陷入“无文件依据”“无相关规定”的境地。诸如下乡服务期间能不能给予其适当交通补助、按什么标准发放、食宿行如何保障、能否为他们购买意外人身保险等,都没有统一规范。另外,银龄人才之间及其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存在渠道不畅通、频次不及时、时间难保证,乃至专业特长与基层需求难以精准对接匹配等问题。

  如何让银发智慧持续滋养乡土?

  建库搭台,推动人才与项目精准对接。相关部门不妨根据服务领域、专业特长等分门别类建立“银龄人才库”“乡村振兴项目需求库”,打造人才服务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的信息通道,畅通银龄人才与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间的沟通渠道,把下村退休干部纳入当地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范围,建立以通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听取建言献策、主动跟进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常态化联系工作机制。

  强化保障,让奉献者无后顾之忧。有关部门应当出台措施方案,一方面,在场地设施、工作经费、交通出行、医疗卫生等方面为银龄人才提供适当保障,营造关心、支持银龄人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让银龄人才结对帮带一批有潜力的农村年轻党员、后备干部、新型农民,促进老专家更好地发挥余热。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