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2025-07-29 08:24
| | | |

□杜强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扩大生态环境容量”。这对福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我省在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重要意义

  这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尽量避免或减少对自然界造成负面影响与破坏。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顺应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现实逻辑,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绿色生态根基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高度提出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战略思维和实践路径。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观的丰富发展。生态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的统一的自然系统。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既是保护治理生态环境的系统观念,也是保护治理生态环境的系统方法。不仅要考虑自然系统自身修复问题,也要协同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破坏问题,而且要深层次触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问题。一方面,需要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流域上中下游之间、山海之间等诸多关系;另一方面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性高度出发,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发展规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统筹考虑各种自然生态要素,进行源头、综合、系统保护治理,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这是持续增加生态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绿水青山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必需的环境依靠,是生态产品源源不断产出的源泉。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就是保护自然财富、生态财富、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并使之增值。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等问题,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使我省能够更加有效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修复、对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在科学利用中有效保护生态资源,保护自然价值和实现自然资本增值,为保障和扩大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使绿水青山有效产出生态产品的源泉不断,让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达成“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主要路径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要求我们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接续推进生态省建设战略,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和修复,持续巩固绿水青山优势。

  立足生态系统整体性,统筹好从山顶到海洋的森林、河流、湖泊、湿地、近海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快实施森林、流域、海湾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抓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厚植生态资源,巩固扩大生态竞争力优势。一是进一步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持续发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导向效应。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污染落后项目新建与回潮,防止污染产能向山区转移。加大重点流域和重点海岸石化园区整治力度,从源头防治污染产生溢出。二是深化分类实施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持续开展水源涵养林建设,综合治理红壤丘陵山区水土流失。推广闽江、九龙江流域“山水”工程和木兰溪治理经验做法,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以流域干支流为重点,串联山体森林、河湖、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构建山海相连的水系生态廊道,强化“两屏一带六江两溪”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巩固和提升从山顶到海洋的自然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三是坚持护绿扩绿兴绿,鼓励植树造林,加强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保护修复。落实好《福建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明确划定的森林生态保护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5类59个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实施生态修复78项重点工程,进一步提升福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深化拓展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重大实践推广应用,加快历史遗留矿山治理,推动矿山行业绿色转型。四是加强闽江口、泉州湾、九龙江口、漳江口、兴化湾等重要河海湿地、红树林和海岸带防护林的保护修复。进一步优化近海(岸、带)开发保护。

  坚持山海协作,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共建美丽福建。

  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中,各地区应深化污染协同防治,增强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共守蓝天、共护碧水、共保净土。一是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深化钢铁、石化、水泥等行业领域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城市扬尘污染、粉尘颗粒物等空气污染突出问题,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二是统筹推进工业、农业和生活废污水治理。应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从源头强化陆域海域污染系统治理。持续整治主要流域入河入海排污口,巩固深化闽江、九龙江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其余主要江河流域水环境治理保护。加快推进入海沟渠“除黑消劣减氮”,持续开展海漂垃圾综合治理,推动全省海湾全部建成省级美丽海湾。三是以实施净土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统筹固体废物综合治理,防治有毒有害污染物污染土壤和水体,推进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脱污与安全利用工作。

  坚持城乡统筹,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城市和业兴绿盈美丽乡村,让城与乡各美其美。

  补齐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弱项短板,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基础之策。在美丽城市建设上,一方面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和配套管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和城市黑臭水体消除率。开展城市内河生态清淤和生态净水,实现水体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注重保护城市自然山形水势,结合城市街巷结构布局,建设众多类型丰富的多功能“口袋公园”“串珠公园”“郊野公园”以及城市绿道、步道、江滨公园等。优化工业园区产业布局,科学规划园区环境公用设施,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建集约循环美丽“零碳”园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上,牢牢抓住深化拓展和美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分类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完善乡村集污水、垃圾处理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推进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推进种植业绿色发展,持续开展农药减量控害、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行动,以及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工程和绿色养殖模式,深化畜禽养殖、淡水养殖、提水式海水养殖污染防治,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和海湾水质污染。持续开展森林乡村创建活动。

  坚持“两山”理念,激发经营主体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自然生态的动力活力,不断提升“福建绿”的含“金”量。

  深入探索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核算难、抵押难、交易难等机制路径,让“绿水青山”永驻并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一是在全省推广林业碳票、农业碳汇、海洋碳汇、水土保持碳汇、“一元碳汇”等生态“绿”价值转化的经验做法。深化流域生态补偿、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等实践,进一步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更多生态“绿”变成口袋“金”。二是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动态提高重要江河湖库、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自然保护地等保护补偿标准和水平。三是完善支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以及市场化机制,解决生态产品确权、估值、担保、质押等堵点难点,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坚持改革创新,数智赋能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方面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主线,严肃制度法治刚性约束、强化生态环境执法队伍执法能力建设、完善环境保护责任体系等;另一方面数智赋能,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优化生态治理模式与实践路径。两者协同共进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更多“福建经验”“福建模式”。一是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机制基础。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落实好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深化林票制度改革。建立完善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机制。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二是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监测、监管、执法联动机制。优化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工作制度和加大协同管控治理力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长效机制。完善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完善闽江、九龙江等重要流域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数智监测网络制度。三是抓实环保法规制度落地。牢固树立制度、法治的刚性与权威。严肃落实环保党政同责、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制度、河长制、湖长制等各项责任机制,严格考核问责,让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法治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为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提供可靠保障。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