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引才破解县域人才困局
□蒋国发
近日,龙岩市永定区举行“筑梦土楼”博士服务团首位高层次人才聘任仪式。浙江大学博士李沁以“项目制合作”模式受聘于福建省客家土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当地通过柔性引才机制引入产业一线的首位博士人才。这种探索实践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为破解县域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困局提供新思路。
作为打破传统束缚、精准对接智力资源的一种创新模式,柔性引才以其精准性和协同性,正在重塑县域发展的人才格局。
柔性引才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智力精准投放。县域受财政、产业、城市能级限制,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弱,传统人才引进的刚性约束使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永定区的柔性引才机制,通过“不占编制、不转关系”设计,让引进人才既保留高校身份又深度参与企业决策,精准匹配产业需求,以低成本撬动高端资源。
柔性引才深层价值在于打破行政壁垒,构建跨区域、跨领域的协同创新生态。县域产业升级面临“有资源缺思路、有基础缺突破”的困境,高校科研与县域特色资源结合是破题关键。当地与浙大成立“土楼文旅创新实验室”,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高校科研+县域转化”模式,既为学术研究提供实践场景,又为企业创新提供理论支撑,让县域无需“养人”而可“用人之智”。
推广柔性引才模式,并让它真正发挥长效作用,需要从政策、平台、服务等维度持续发力。政策上,结合县域产业特色细化分类支持措施,比如,晋江针对鞋服产业柔性引进设计专家,沙县围绕小吃产业引入食品研发人才,探索出了适配路径,共同构成福建县域“精准引才”的实践图谱;平台上,搭建“需求发布—智能匹配—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平台,永定区通过“土楼党旗红”公众号发布岗位信息,吸引20余名博士人才咨询,这种“线上+线下”的精准对接机制值得借鉴;服务上,提供“一站式”保障,从子女教育、配偶就业到科研设备共享,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柔性引才并非权宜之计,需要系统性制度创新。从顶层设计出发,构建涵盖资源保障、激励机制等制度框架。资源保障上,需建立专项化、规范化的经费管理模式,确保智力引入与县域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激励机制上,可设计多元化的价值回报体系,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规则,结合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职业发展通道优化等制度设计,既让人才的智力价值得到市场化认可,又为其搭建持续成长的平台,从而形成“引进来、用得好、留得住”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智力资源的长效赋能。概而言之,应当将柔性人才由“短期助手”转变为“长期合作者”,建立起“不求人才为我所有,但求人才为我所用”的生态体系。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