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中医药膳,立好规矩方能行稳致远

2025-08-27 08:06
| | | |

□张静雯

  中药面包、养生茶饮、药膳糕点……近年来,一股“万物皆可中药”的旋风,推动中医药膳走出药房,走向市场。中国特种食品产业大会今年4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药食同源类药膳市场规模已突破3700亿元,不仅成为老年人的保健选择,更令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掀起打卡热潮。

  中医药膳,绝不是在食物里简单地添加药材。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定义,它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不同中药与食物进行合理组方配伍,采用中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或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制作而成,具有色、香、味、形、效的特色膳食。其核心在于,将药物与食物融为一体,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药力、药助食功,相得益彰。

  然而,随着中医药膳火爆出圈,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等行业痛点也逐渐浮出水面。若要实现中医药膳行业发展从网红到长红,须在立规矩上下足功夫,使其真正承载起老百姓对健康的期待。

  药膳经营要“讲标准”。药膳标准化绝非背离传统,而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日本汉方药在保留传统配伍的同时,通过现代科技明确有效成分,建立从种植到生产的全流程标准,使古老汉方焕发新生,其成功经验颇具启示意义。对药膳而言,当务之急是建立多维标准体系:在选材层面,制定药食同源材料的种植、采收标准;在行业层面,完善药膳师培训认证体系,强化从业人员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技能培养;在生产层面,规范清洗、炮制、烹煮等工艺参数;在应用层面,明确不同体质人群的配伍禁忌与用法用量。

  药膳研究要“深钻研”。中医药膳可影响体质状态,不同的药膳有不同的食用时间、食用量、相克食物、适宜人群。若养生保健“千人一方”,极可能会因体质不同而出现不同效果。因此,医疗机构、药膳企业应加强合作,引入人工智能辅助问诊系统,融合中医四诊、体质辨识理论,深度收集患者健康数据,生成个性化药膳方案。同时,完善中医药膳服务效果跟踪反馈数据库,依据患者复购率、健康改善指标等,动态优化药膳配方与服务流程,让“辨证施膳”的传统智慧走向“数据说话”的现代标准,成为被认可的“中国式健康方案”。

  药膳监管要“严底线”。随着“中药+”概念走红,商家为刺激销量而在宣传中夸大效用的情况频频出现。监管部门应从产品的宣传真实性、食品安全性等方面入手,杜绝虚假宣传,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消费者自身也应多长个心眼,切勿盲目追求服用药膳,一旦身体出现不适需及时就医,发现违法行为则应依法举报。

  为药膳立规矩,并非消灭烹饪创意,而是为行业划定安全有效的基准线,让宝贵经验得以科学传承。唯有在创新中传承,在规范中发展,中医药膳这一文化瑰宝才能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全民健康强化支撑。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