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农遗“活水”滋润善治良田

2025-10-29 07:56
| | | |

□尤达

  福建农业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农耕文明与特定自然社会环境深度互动形成的智慧结晶。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独特的生态景观上,更在于其中蕴含的一套历经时间淬炼、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智慧。这套围绕资源分配、集体行动与秩序维系所形成的组织机制与规则体系,为当前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从“空间毗邻”迈向“治理协同”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本土资源。深入挖掘并激活这一宝贵遗产的内在治理功能,正为福建探索特色城乡融合之路开辟出富有启示的实践路径。

  福建农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社会治理智慧,深刻反映了在特定资源约束下,乡村如何通过内生规则实现人与资源、个体与集体的动态平衡。在尤溪联合梯田,至今传承有序的“拜牛神仪式”和“拜伏虎禅师仪式”,这不仅仅是独特的民俗景观,其深层功能还在于通过周期性的集体仪式,反复强化关于资源共享、林地共护、农耕互助的社区共识与文化规范,在潜移默化中型塑着社区居民的公共行为,有效地维系着社区的集体行动能力与内在秩序。在安溪铁观音茶区,茶农们组建合作社,共同订立“茶规民约”,在苗木选育、生态种植、品牌使用上形成协同,有效遏制了恶性竞争与以次充好。这些内生于农耕文明文化认同的公共事务参与模式,展现了社区通过自主协商建立并执行非正式规则,以解决公共事务、维护生产秩序与分配公平的传统智慧,为现代社区营造和居民自治提供了深具启发意义的“地方性方案”。面向未来,要让福建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的治理智慧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赋能福建城乡融合发展,需进行系统性的深化与拓展。

  首要之举在于推动治理体系创新,构建城乡协同治理新格局。应系统梳理与总结福建各农业文化遗产地蕴含的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转化经验,将其核心要素融入城乡融合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鼓励在遗产地先行先试,建立跨越行政边界、涵盖城乡多元主体的“遗产社区治理委员会”或类似协同治理平台,统筹负责遗产保护、产业发展、利益分配、环境治理等公共事务。要积极探索将行之有效的村规民约、行业规范与现代社会的契约精神、法治规则进行创造性结合,从而形成一套既根植于传统文化又符合现代治理效率要求的规则体系,有力推动城乡关系从“被动整合”向“主动协同”的深刻转变。

  核心支撑在于强化社区能力建设,持续激发内生性治理动能。应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过程,作为培育社区集体行动能力、提升公共事务管理水平的重要契机。通过专项培训、项目实践、对外交流等方式,提升遗产地居民在组织协调、公共协商、规则制定与执行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要重点扶持本地“治理能人”和“文化传承人”,并通过“乡村CEO”特聘岗等方式引介专业管理人才,使他们真正成为将传统治理智慧转化为现代社区治理实践,并高效对接城市治理资源与乡村治理需求的关键纽带,确保乡村在城乡融合的宏大进程中,始终保持并强化其治理主体地位与发展主动性。

  根本保障在于完善制度设计与政策激励,不断优化治理功能发挥的宏观环境。要积极推动研究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条例,明确其社会治理价值,为各类治理模式的探索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空间。设立省级专项基金支持基于社区参与的治理创新项目、乡土治理人才培养以及城乡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将“社区治理效能”“居民满意度”“规则执行力与纠纷调解成功率”等软性指标纳入对地方政府考核范畴,从而有效引导形成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社会治理功能充分彰显、良性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与正向激励机制。

  福建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一股浸润千年的社会治理“活水”。我们要以更高的站位引水开源,以更宽的视野疏渠通络,以更实的举措滴灌精准,让古老的智慧活水,持续滋养福建城乡融合的沃土,共育一片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善治良田。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