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现场快评

“柚子变甜”背后的生态逻辑

2025-10-29 07:56
| | | |

□萧镇平 罗龙海

  “今年的平和蜜柚特别甜!”“这颗柚子口感粗糙、木质化、不够甜,肯定不是正宗的平和蜜柚!”——近来,类似的评价频频出现在福建各地水果市场的交谈中。几句看似寻常的市井话语,却折射出生态转型背后意味深长的发展逻辑。

  作为“琯溪蜜柚”的原产地,平和县的蜜柚种植已有500余年历史。这里地处闽南金三角漳州市西南部,既是原中央苏区县,也曾是福建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起,当地将蜜柚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数十年间,不少农户迈入小康,全县蜜柚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平和也因此被誉为“世界柚乡、中国柚都”。

  然而,产业发展之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在经济效益的推动下,许多果农因长期依赖粗放型种植、过度追求产量与市场效益,逐渐导致土壤酸化、优质果率下降、市场声誉受损等一系列问题。平和蜜柚曾一度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局,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转型的引擎,首先由平和县党委政府启动。一场以“减肥减药、提质增效”为核心的绿色革命,在全县的千山万壑之间全面铺开。这并非简单的技术调整,而是一场从观念到实践的深刻变革。过去,“枝条随意修剪,肥料随手大撒”是不少柚农的习惯做法;如今,在蜜柚科技小院与福建农林大学等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下,生态栽培模式逐步推广,种植理念也从“重量”转向“重质”。这场革命的深刻之处,在于让农民亲眼见证了“少即是多”的生态智慧——更少的农药化肥,换来的是更健康的土壤、更优质的果品,以及更可持续的经济回报。

  其次,是一场坚决的“退果”革命。当蜜柚种植趋于饱和,土地负荷逼近极限,“退果还耕”“退果还林”“退果还田”成为必然选择。当地党委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修复。在小溪镇溪洲村,花山溪沿岸的部分柚园已恢复为高效农田,田间卷心菜长势喜人;在崎岭乡,原先的果园已变成一丘丘生态茶园;在国强乡,退果后的田园,变成“花溪梦田”项目,融合田园风光与土楼文化,探索出一条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新路径。

  这一切努力,都与花山溪流域的生态治理紧密相连。花山溪作为九龙江西溪的重要支流,流经平和县大部分区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母亲河”。然而,过去片面追求蜜柚产量的生产方式,严重破坏了花山溪的生态环境。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内容涵盖水土保持、农业结构优化、土壤污染防治、化肥农药减量与生态果园建设等多个方面。治理花山溪,表象在水——通过小流域治理、生态滤床等手段“治标”;根本在柚——推动生态种植转型、退果还林、减肥增效,才是“治本”之策。

  目前,花山溪的整治工作已稳步推进,成效初步显现。虽然这些治理成果均充分体现在报表数据上,但对普通百姓而言,治理是否真正见效,或许恰恰能从一颗蜜柚是否“更甜”中尝出答案——那不仅是果实的回甘,更是生态回归与发展转型最真实的甜度。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