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宁化经过数十年水土流失治理,交出生态与产业共赢的生动答卷

治山理水,紫土地上逐新绿

2025-09-06 07:35
| | | |

  初秋时节,暑热渐消,宁化县淮土镇的山林依然满目葱茏。山上,颗粒饱满的油茶果如灯笼般缀满枝头;山下,成群的白鹭翩飞而过,一幅生态画卷在青山绿水间徐徐铺展。

  数十年前,这里曾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1995年卫星遥感普查显示,宁化县水土流失面积高达455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近五分之一。直面生态难题,当地探索出因地制宜的治理新模式,引导村民发展绿色产业。2021年,宁化县成功跻身首批“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昔日荒山化作了守得住青山、留得住财富的“金山”。

缚住“黄龙”筑青山

  近日,记者驱车在淮土镇的盘山公路上,车窗外,林木间不时掠过的紫红色土层格外醒目。

  “这是紫色土,是淮土、石壁两镇土壤的主要组成。”宁化县水土保持中心副主任张延辉说,这种土壤土层浅薄,结构松散,极易流失。“未治理前,每逢雨季,大雨夹带着紫红色泥沙滚入溪流,整条溪就像‘黄泥拌了水’。”

  “此山一无皮,二无肉,只剩一把光骨头。”退休前扎根基层40年的“老水保”张仁涛,一句顺口溜道出了昔日荒山的贫瘠。从20世纪80年代起,水保人员就领着村民开启了改造荒山的艰难尝试。

  面对凹凸的土地,干群携手,硬是提前一年完成了平整;面对贫瘠的土壤,村民肩挑手扛,运来池塘淤泥制取有机肥;面对屡屡萎靡的种苗,大家摸索着改种更耐活的灌木和草……日复一日,镐凿锹挖,齐心协力下,终于摸出了门道。山体上的条条沟壑,便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经过反复尝试,我们每隔3米,就沿山体横向挖出一条宽约40厘米、深30厘米的竹节沟,并在沟埂上点播草种、种植灌木。”张仁涛在图纸上比画着讲解。这些横向延伸的山沟,能有效切断雨水径流,形成缓冲,将水土牢牢积蓄在沟中;固氮能力优秀的多花木蓝等灌木,又显著改善了紫色土的肥力。经过持续治理,成活的树苗灌木越来越多,昔日的荒山一点点披上了绿装。

  然而,治理面积广阔,仅靠政府拨款无疑是杯水车薪,技术瓶颈也一度影响着治理成效。面对困难,宁化选择“两条腿走路”。

  钱从哪里来?宁化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水保项目,同时全力争取国家“以奖代补”政策。技术难题如何破解?当地主动对接北京林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不仅合作编制出《宁化县紫色土侵蚀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还成功研发出适用于紫色土的保水型生物有机肥等7项关键技术,为科学治理提供了坚实支撑。

  经过年复一年的探索,宁化在实践中总结出“鱼鳞坑+山边沟”“竹节沟+水保林”等5种生态治理模式,成为攻克不同地形难题的“利器”。

  “针对经济林流失地,鱼鳞坑和山边沟能多层面有效拦截水土;而对高强度流失区,‘草、灌、乔’三位一体的水保林模式更为适用。”张仁涛说,一套综合运用林草、工程和农业技术措施的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体系日渐完善。

紫土长出“金果果”

  绿起来的片片青山,护住了水土,乡亲也因此富了起来。

  秋日午后,穿梭在淮土镇梨树村的油茶林间,繁茂的枝叶遮住了灼人的阳光,不时能遇到头戴草帽、肩扛锄头的村民上山管护。

  “看看这些油茶果,长得真好!”梨树村党支部书记张族权捧起一颗缀在枝头的茶果,“寒露前后采摘的茶果品质最好,100斤茶果可以榨28斤茶油。”

  紫色土不保水、肥力差,其中丰富的磷、钾元素却十分适合油茶树的生长,榨出的茶油色泽透亮、香气浓郁,品质上佳。抓住这一特质,在乡镇政府的牵头下,当地引入新品种与技术,开展油茶规模化种植。

  张族权说,不仅油茶林本身可以固牢水土,开阔无遮挡的地形也为油茶林提供了充足的光照;沿山修筑的山边沟既可以在下雨时积蓄流失的水土,又可以用来存放锄下的杂草,一同为茶树生长提供有机磷肥。

  “油茶果可是咱们的‘金果果’!”梨树村村民张标昌是一名退伍军人,回乡后尝试过多个活计,油茶种植让他最为满意。“以前种油茶,还要自己晒干、榨油才能出售,现在有合作社直接收购青果,还有专家指导补植茶树,自己只需要锄草采摘。”

  眼下,一条茶油深加工生产线建了起来。南昌大学也来寻求合作,用茶油提炼精油,油茶的价值得以进一步开发。“种好油茶树,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茶果榨出的茶油、剩下的茶饼都能卖出好价钱。”张族权说。

  如今,宁化全县共有油茶林20.45万亩,年产茶油2650吨,产值约为4亿元。“淮土茶油”入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从山坳走向四方。

山水间的“良性循环”

  与青山相映的,还有清澈的溪水。位于水茜镇的磨石寨大峡谷景区内,游客在氤氲水汽中玩耍拍照。

  “暑期景区热度更盛,每天平均能接待200多名游客前来打卡观光。”景区负责人周慧明说,自今年春节开业以来,景区营业额已突破60万元。

  出于“为家乡做点什么”的想法,在外打拼多年的周慧明回到了儿时生长的地方。在他看来,景区的成功建立,离不开两个“良性循环”。

  “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让荒山更绿,也让水质更清。”他说,磨石寨峡谷造型独特,具有开发潜力,但若周围全是荒山紫土,也很难吸引游客前来游览。“治理成效推动了景区的建立完善,发展壮大的景区也可以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

  与周边村民的互利合作,是他口中的第二个良性循环。在景区建设之初,时常能见到出于生计上山砍柴的村民。景区建成后,情况出现改变。

  “我们雇佣周边村民参与景区日常维护、修缮,并提供200元至300元不等的日工资,远比用山林换钱的活计挣得多。”周慧明说,工作之余,尝到甜头的村民自发成为护林员,劝说乡亲好好保护山林,让“绿饭碗”端得更稳。

  截至2024年,宁化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已降至207.75平方公里,较1995年减少54.37%,全县水土保持率提高至91.37%。“下一步,宁化县将加大治理力度,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斑攻坚治理,同时积极探索‘水保+’产业发展新模式,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开发生态旅游线路,实现生态与经济发展双赢。”张延辉说。(记者 罗昱伦 通讯员 黄尉峰 雷露微)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